探古寻幽话辽塔
文化信使/宋文龙 编辑/素颜
楔 子
久闻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大平房镇有3座建于辽代的“宝塔”。深秋的一天,笔者慕名前往采访。站在山脚下举目远眺,只见山峦叠秀、蜿蜒起伏,建造精美、别具特色的辽塔矗立于三座山丘顶部,似一巨龙横卧,相传东平房塔为龙尾,黄花滩塔为龙腰,遥相呼应的八棱观塔处则为龙头,十分雄伟壮观。除按地名称谓外,塔名还有很多,观其雄姿名为“宝塔”,念其历史悠久而称“古塔”,因与佛门相关,又叫“佛塔”,考其年代则称“辽塔”。享有盛誉的辽塔赋予了大平房镇浓郁的历史气息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那么,历史上辽塔究竟因何而建呢?据史料记载:塔是佛教的象征和产物。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登基称帝,国号“契丹”,定都今赤峰市巴林左旗,1125年被金朝所灭。辽代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的封建王朝,笃信佛教。辽圣宗时期,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已发展到鼎盛时期。随着佛教的盛行,辽代在兴建城堡时,通常大兴寺院和佛塔,这3座辽塔就是在这种特定历史环境下修筑成的。走进辽塔,笔者仿佛听到了断断续续摇曳了千年的铃铎之声,感受到了辽代的崛起、宋金的跌宕,在转瞬即逝的历史长河中浮掠而过的悲壮。饱经沧桑的古塔,好像无言地诉说着千年的辉煌与无奈,又十分大气地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福佑功成名就的“八棱观塔”
八棱观塔位于大平房镇八棱观村塔营子屯北山顶部,呈八角十三级密檐式,高29.43米,与辽代建州城址隔河相望。塔体结构精巧,以斗拱承托塔檐,中间以一方形十三层密檐小塔相隔,各层束腰上下均雕刻着仰覆莲花和连球纹图案,砖雕的人物,或手举幡盖,或托摩尼宝珠,或手持净瓶,或弹奏乐器,千姿百态,惟妙惟肖,是佛塔雕刻艺术的杰作。须弥座角柱雕刻一金刚力士,作双手用力托举之状,须弥座上刻有四层莲花瓣,捧托着雕有坐佛的塔身。塔身每面中央都有高浮雕坐佛一尊,共八尊坐佛,有头光、身光。此塔所雕佛像与众不同,身着甲衣,头戴笄冠,圆脸挺胸,似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武士形象,真实地再现了辽代佛教造像艺术民族化的特点,在全国仅存的80多座辽代古塔中堪称一绝。据专家分析,该塔建于辽代中期辽圣宗迁建州之前,山腰处建有寺庙,为塔寺合一的建筑格局。
八棱观
据传,在辽圣宗年间,一个云游和尚来到辽国,对辽主耶律隆绪说:“主上是真龙天子,德昭天下,但匪患四起不可不防。经观天象,灵河(今大凌河)中部将有土龙出世作乱。”耶律隆绪听后立时大惊失色,忙问:“法师可有妙策?”和尚微微一笑,合掌道:“想避其灾难也不难,可在附近建一座塔,镇住龙脉,可佑天下太平。”于是,辽主即刻下了圣旨,在和尚所指的今八棱观村塔营子屯北山顶部修塔一座,即如今的八棱观塔,佛塔建成后,果然国泰民安。
辽圣宗统和九年(991年),学子石用中多次赶考未果,很是沮丧。父母劝他到八棱观塔祈求神塔保佑,孝顺的石用中便买了好多贡品跪在塔前祈祷,终于喜中辛卯科状元。据史料记载,此科及第者仅其一人。石用中考中状元后,于开泰二年(1013)任翰林学士,之后,又先后升为顺义军节度使身份为汉人行宫都部署、参知政事等职,成了百姓赞誉的好官。
近日,笔者在当地采访时听到一个趣闻:朝阳县木头城子镇一朴姓老板,企业很不景气频临倒闭。一日,他到八棱观塔祭拜,祈求塔神保佑,时隔不久,公司效益竟然真的攀升。于是,他多次与当地村干部协商,想在佛塔附近修一座庙,以示答谢。
据后人传言:如绕塔缓步慢行三圈,可金榜题名;绕塔九圈,便可加官进爵。此乃戏言,但当地百姓和各地游客,至今仍保留并延续着这一习俗。
福佑平安幸福的“黄花滩塔”
黄花滩塔位于大平房镇黄花滩村西塔山上,高32米,由塔基、须弥座、塔身、十三级密檐组成。该塔建在八角形塔基上,基座上为两层须弥座,束腰每面设两个壸门,下层壸门内置砖雕卧蟾,上层壸门内置坐佛一尊,座顶以素珠仰莲承托塔身。塔身八角有半圆倚柱,南面砌券门,券洞上方雕刻花篮,两侧各一飞天。佛像手印各不相同,赤脚踏莲,佛像右侧均刻有修塔人姓名。第一层大檐为仿木构建造,檐下施砖雕斗栱。二层以上塔檐均采用砖叠涩出檐砌法,层层内收,檐上覆瓦,檐下每面饰有铜镜。黄花滩塔造形刚劲挺拔、结构严谨、形态逼真,是研究辽塔这一独特建筑形式不可多得的宝贵实物资料。
据史料记载,辽圣宗时为避水患,将建州迁至黄花滩村,并兴建黄花滩塔。在塔前坡下约50米处,又建一寺院,谓塔寺合一。清乾隆三十八年的《塔子沟纪略》记载:“庄头营子东去五里至黄河滩,西距塔子沟二百里,东距三座塔一百里,有古城基址,城西北山坡有古塔一座,高十七层,围圆十二丈,塔下又小塔一座,高七层,围圆四丈,每年五月初五、六月初六,百姓宰牛祭祠至今,永无火患。”此黄河滩应为今黄花滩。但当初记载的塔为十七级,而且旁边还有一座七级小塔,不知是否记载错误。现存的黄花滩塔在清代维修时,做了很大改动,深邃的佛教内涵、精美繁缛的砖雕图象与宏伟壮观的宝塔浑然一体,令人拍案叫绝。
黄花滩村67岁的陈瑞庆老人,年轻时曾在中央警卫团服役,他介绍说,原塔的下方有一寺庙僧众近千、香火鼎盛,相传在明朝永乐年间被毁,但每年到此拜祭塔神的人近及省内,远及北京、广东等地不计其数。65岁的李国学老人接过话茬说:“塔神非常灵验,一年,建养殖小区修一水路,但山上的水池四溢,几经周折,管路完好水就是不往下流,无奈,几位老伙伴到塔前祭拜祈祷,直起身的一瞬间,水路便神奇地通啦。”老人高兴地又接着说道:“本家亲戚的一个孩子,自小就想当一名火车司机,考了几次铁路学院都未如愿,随父母祭拜塔神后,今年八月,终于如愿以偿了。”
另相传辽景宗年间,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老百姓苦不堪言。景宗便找一位道士卜卦,道士认真掐算后说:“此乃灵河水妖作怪,应建一塔镇妖,方可消除祸乱。”景宗大喜,立即在东平房选址,命能工巧匠建塔,三月有余塔建成,景宗率文武百官前往祭拜,当日,多云的天空立时晴空万里,此后年年风调雨顺,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镖师王强每次押镖,都会遇到匪患,虽然武艺高强,但因寡不敌众,常常弄得遍体鳞伤。妻子叫他拜拜塔神,求个平安,于是,每次出行,他便买上很多贡品到塔前跪拜,此后,每次押镖都十分顺利。为了感谢塔神的护佑,每逢塔神生日,就携妻带子前去拜谢,日子过的越来越有滋有味,儿子成人后,还中了状元,爷俩一文一武,在当地成了名人,好不惬意!
另据后人相传:塔神喜酒食素,只要焚香把贡品奉上,绕塔三圈默默祷告,可保心想事成,绕塔六圈能保一生平安幸福,这一习俗,一直保留至今。
福佑将本求财的东平房塔
东平房塔位于大平房镇东平房村塔子沟东南,高26米,为砖筑六角九级实心密檐式塔,由塔基、须弥座、塔身、九级密檐组成,为辽代中期所建。须弥座束腰每面以版柱隔成3个壸门,门内雕伎乐人,或坐、或立,姿态各异,角部雕力士,作肩扛塔身状,须弥座上置二层仰莲瓣,中间隔以额枋,雕有金刚杵、法轮等法器,上层莲瓣承托塔身。塔身两侧雕胁侍、飞天。其它四面中央雕坐佛,建筑形制独特,砖雕技艺娴熟,雕刻借用现实生活形式表现出佛国的极乐世界,同时反映出了辽代佛像艺术民族化、世俗化的特点,是研究辽代佛塔建筑及其演变和辽代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该塔东南侧20米处,有一规模宏大的寺庙遗址,说明塔寺合一。塔下有条幽长而深邃的沟壑,故名曰小塔沟。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大寨田时,在小塔沟内发现了很多古钱币、瓷碗、瓷壶等辽代遗物,足以证明,辽代时此处是人烟稠密、生活繁华的处所。
东平房塔
相传在辽兴宗年间,黄花滩塔香火十分鼎盛。商贩张武原本生意很好,一日,垒鸡舍时砖瓦不够用了,便到黄花滩塔偷拿了几块,不久,十多只母鸡就闹鸡瘟死光了,且家里小灾小祸不断,生意也每况愈下,直至有了外债。于是他心想:一定是偷砖瓦惹怒了神灵,便带着贡品到塔前忏悔跪拜。此后,张武的生意越做越大,成了富甲一方的财主。张武知道是塔神的护佑,便经常拿出大把的钱财接济穷苦乡邻,直至八十多岁无疾而终。才子张孝杰因家庭贫困几度辍学,便想先做点小买卖,赚些钱财考取功名。于是,便用仅有的几个铜钱买了贡品,到塔前跪拜,祈求塔神保佑,回家的路上,拣到了一个钱褡子,里面有很多钱,心想:失主一定急坏了,便坐在原地等候失主,失主急得满头大汗赶来时深受感动,坚持与张孝杰义结金兰,并慷慨解囊,为他解决了赶考的盘缠。张孝杰高中榜首,出任惠州刺史,成了辽朝一代名士。类似的民间传说越传越广,人们笃信塔神显灵。相传塔神生日时前去祭拜会更加灵验,只要心诚,就能保佑好心人生意兴隆、财运亨通。
……
据了解,辽朝建国之前,契丹人没有佛教信仰,随着对外征战范围的扩大,契丹人接触到汉族和女真族的佛教,契丹统治者开始容许佛教的存在和发展。从辽太宗开始,就把观音菩萨作为王族的保护神,此后的帝王对佛教的崇信程度不断加深,进一步刺激了佛教信仰在民间的流传,建塔修庙蔚然成风。大凌河流域州县林立,城郭相望,这些州县在战国时是壁垒,辽代则成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社会十分繁荣。北宋官员苏颂在辽道宗时曾出使霸州、建州(今朝阳),见到建州城里城外的繁荣景象,立时诗兴大发,吟诵到:“千里封疆蓟雷间,时平忘战马牛闲。居人处处营耕牧,尽室穹车往复还。”把当时的社会盛景,浓缩于字里行间一览无余。
如今,作为辽代的3座宝塔,默默地伫立在城市一角,就像历尽沧桑的老人,用他那慈祥的目光,见证着龙城大地的变迁;用他宽广的胸怀,迎接着四方宾朋、八方游客;用他挺拔的身姿,向世人展示着千年不倒的坚韧。这3座辽代建筑之所以至今仍备受珍视,并非因为其所具有的佛教价值和带有迷信色彩的传说,而是因为它巍然屹立、千年挺拔的风骨与形象。因为,它展现了辽代高度发达的工艺水平和优美庄重的建筑风格,给后人留下了研究历史的实物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