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车承金 编辑/赵威
“白音爱里”是一个村子。从字面上看,不懂,难解其意。村里人告诉我是蒙语,意思是“富裕的村庄”。
白音爱里村在北元时期是东蒙南哨口镇戍军喀喇沁部军营第二营盘所在地,现在属于喀左县南哨街道办事处。它,后依王子山,前傍凌河水,既有水的灵性,又有山的厚重。走进去,看一看,如画般美丽。品一品,又如书般耐读。
去的那日,雨后初晴,阳光高照。远远地就看见广场上的苏鲁锭,那是蒙古族的象征,直指苍穹,神圣而威严。而广场南面的几个人却隐隐约约。走近了,看见他们是在铺地砖,高温下,个个汗流浃背,但没有人喊累喊热,似有一股力量在激励着催促着。一个小伙子走了过来,他问戏台啥时能修好?说几天没上台唱歌嗓子都痒痒了。原来,他们正加班加点赶建戏台,让因重建断了十几天的村民自娱自乐的文化生活尽早恢复起来。没想到村庄的文化生活这么丰富。歌声漂浮的夜晚,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我后悔自己来早了,晚几天来,不也能品尝到这道独具民族乡村特色的文化晚宴!
街道一字排开,浓荫匝地。两边房屋多是木石结构的平房,四梁八柱,石头地基,墙是青砖圈边,内是石头砌筑,白灰挂面,青瓦挂檐,石灰锤顶,特别是房盖两侧向上隆起,高出六七十公分,形状酷似马鞍子。这是蒙古族群众为纪念曾经的牧游生活设计建造的,有300多年历史,称作“海清平房”。“海清”蒙语意思是雄鹰。远远望去,房盖两侧高高隆起,果然极像雄鹰飞翔展出的翅膀。那一座座海清平房,不就是一只只承载着梦想展翅飞翔的雄鹰吗!
最令人震撼的是街道墙壁上的图画。洋洋大观,4000多延长米的墙壁上画得满满的,有摔跤的、有骑射的、有牧羊的,还有马、有牛、有羊,还有有蓝天、白云、绿树,还有人物、典故,涵盖了整个蒙古族历史、风俗、体育、文化。虽风吹雨淋,色泽依旧艳丽,别样醒目。一边走一边看,犹如行走在艺术的画廊里。更像站在一个大课堂里,沐浴着知识的洗礼。普普通通的墙壁,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画,把整个村庄撩拨得书香泛起。耳染目睹,相依相伴,就把古老的传统美德和做人做事的道理渗透到村庄人的骨里心里了。 随意拐进一户人家,院子不大,极干净。扫帚留下的细细痕迹,犹如春风吹皱的水纹,在地上一丝丝荡开。也许只有庭院洁净了,偶尔浮起的心才会随之平静下来吧。三间海清平房坐南朝北,小院里的东面栽有茄子、辣椒、豆角,长得蓬蓬勃勃。小院西面与小菜园一墙之隔的是牛舍,小牛犊在围着母牛撒欢撂蹶。墙头上的两盆花开得艳艳的。主人和老伴都70多岁了,身体硬朗,儿女孝顺,没事时喜欢写点蒙古歌。说着说着,还给我们唱了一段蒙古歌。看得出,他们没有城里人的骚动与烦恼,和谐、快乐、踏实。
沿着村路向南走,过桥,是水泉沟。绿树丛中掩映着一户户农家小院。那些松树、杨树、刺槐,还有那些密密实实的青草,追逐太阳,拼命地往上长,繁茂葳蕤,郁郁葱葱。林中鸟儿啁啾欢唱,歌喉清脆婉转,和着小院的鸡鸣,凝就成一曲优美怡人山林乐曲。张凤文家小院里的那棵榆树上,挂着一个小红牌,走近一看,原来是榆树的“身份证”,上面清楚地写着榆树已100多岁了。虽经风雨沧桑,仍根深叶茂,浓荫疏影,苍劲挺拔。与大地相连的生命,释放出来的那种古老生命的气息令我激动不已。掬一捧清泉,我嗅到了松树和青草的芬芳。咽下去,甜甜的,我又抬头看了看天空,天格外地高而蓝。
河边丛林掩映之中,5个白色蒙古包若隐若现,一排排高高挂起的圆柱形红灯笼,微风中一闪一闪的,像燃烧的火焰。供人们垂钓的池塘,池水清澈,游上游下的小鱼清晰可见。村庄人还计划把长达3里的水泉沟,打造成葫芦满架,浓绿成荫的葫芦谷,现在沟里道路两旁的葫芦已有10多公分高了。在河边树林里还将修建跑马场、射箭场、游乐场、东蒙民俗博物馆,采摘园。听着听着,在我眼前就浮现出了,晚霞中一个蒙古风情园、敖包文化园与秀美的大凌河、好汉山上的好汉庄等自然景观交融呼应,一幅美丽民族乡村的画卷!
夜深了,灯熄了。背依青山,头枕河水。村庄骤然静了下来,时而,一两声蛙鸣响在村庄人那甜甜的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