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扬八盘沟精神
文化信使/宝淑敏 编辑/雅贤
我被眼前的情景深深地震撼了!
站在辽宁省朝阳县北四家子乡唐杖子村八盘沟的大棒槌山上远望,一道道石坝飞龙般蜿蜒在山峦沟壑里,田垄间翠绿的秧苗长势正好,柏山层峦叠翠,壮观的景象堪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如果说张家界的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那么八盘沟的山则是一代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征服改造自然的奇迹,让人无不叹为观止。
据向导介绍,八盘沟被柏山环绕,山多地少,五十年代全村300多口人只有100多亩地,村民很难解决温饱问题。当时流传着这样的几句顺口溜:“一进八盘沟,步步踩石头。雨来山洪如猛兽,雨过一片乱石头。”名副其实的九沟十八岔裸石遍地,柴草不生。时任生产队长的曲振生决心带领村民向穷山恶水宣战,治理八盘沟。一开始是从下向上治理的,山洪一来,刚刚垒好的大坝都被冲垮了。在一次次的失败后,他悟出了道理:要想治理必须要从山上开始。于是他就带领着百姓们从山岔顶端开始起石垒坝。从1956年到1976年,八盘沟村在队长曲振生的带领下,历经20年寒来暑往风吹日晒,投入劳动力40余万人次,在群山的沟沟岔岔里修筑了12000道石坝,加起来总长400多公里,增地1000余亩。曲振生成了全国人民学习的典范,当时有“远学大寨,近学八盘沟”之说。1973年,曲振生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走近那一道道石坝,全是用干插石的方法砌成的,至今依然坚固。石头大的如锅台,小的似手掌般;石坝高的有2米多高,矮的不到半米;长的足有200多米,短的也就1米多长。“九沟十八岔,处处有大坝”是八盘沟真实的写照。在大棒槌山的山顶,有一处被称为夫妻石的风景,南面的是一名男子领着孩子,北面的是一名妇女背着孩子,细微特征清晰可辨,惟妙惟肖。我想,他们一定是受了八盘沟精神的感染,在这里,日夜守望着八盘沟的丰饶,憧憬着八盘沟人民的幸福,并时刻准备着前赴后继投入到美好生活的建设中吧!
沿山间小路向下走,微风吹送阵阵花香。时值初夏,人们在这片曾经洒下无数苦涩汗水的土地上精耕细作。也有村民的房舍建在梯田上,房舍和院墙大部分是用山石干插而成,只有房顶和墙头用红砖砌就,古朴的风格镌刻着时代的印记,与周围的一切浑然一体,丝毫不显突兀。
乡间小路硬化已达到了户户通,干树枝被截成1米左右长短相同的段儿,柴草捆成捆儿,整齐地码在院落外面,彰显着主人勤劳、昂扬的精神气儿。从一位老伯伯那里得知,曲振生先生已于前年作古,开始修坝时他年仅26岁。一说到当年的情景,老伯伯依然精神振奋。他们那一代人把最美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这片土地,这土地里凝聚了他们太多的心血,寄托着他们太多的希冀。这珍贵的遗存,是他们留给子孙后代丰厚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依依不舍地走出了八盘沟,车顺着山势行驶,不到20分钟,像两只金蝉对望似的两座山峰映入眼帘,这便是辽西唯一一家原种黑毛猪放养农场——“金蟾岭”生态猪养殖基地了。基地海拔足有400多米,这里草木茂盛,空气新鲜,鸡犬相闻,世外桃源一般。
“金蟾岭”生态猪养殖基地的总经理叫林子忠,大家习惯地称呼他老林。老林是一名退伍军人,几年前,他凭着一股韧劲,雇了五台铲车,大干78天,在山坡上开辟出了一片平地建造养殖场,并且仅用三年时间就把“金蟾岭”打造成享誉省内外的知名品牌,创造了一个传奇。
在和老林的谈话中得知,该基地养殖的黑毛猪是我国原始黑毛猪现存的17个品种中最优质的品种,是老林对从内蒙古巴林左旗引进的黑毛种仔猪进行培育、改良而成,品种纯正。经检测,该猪肉中含有人体必需的17种氨基酸。基地周边40公里内无任何工矿污染源,8000余亩山地林木形成天然氧吧,饮用水来自80米深的富含矿物质的无污染山泉,这种猪的饲养周期长达12个月左右,约6个月的时间实行山坡地放养,啃食春草、野谷、高粱杆,饮山间泉水,辅以玉米、豆饼等生态食料,故被称为“生态猪”。黑毛猪活动量大,腿肉精实,肥肉渗透瘦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切出来的肉片像滚着白蕾丝边的红丝绒,带着美丽的大理石纹路,深受到客商青睐,远销到沈阳、北京、大连等地,老林还在北京、河北、内蒙古等地设有销售公司,可向会员直销,为客户提供电话预约、上门送货、定制礼包等服务。
为了把企业做大做强,老林投资30万元建立了仓容400立方米的冷库,进行真空包装存储,形成了饲养、屠宰、包装、销售产业链条,并建立了“金蟾岭”黑毛猪养殖农场网站,还把高山山羊、农家土鸡也纳入到养殖范围。目前,老林的黑毛猪养殖基地总投资达800万元,占地面积30多亩,年产仔猪2400头,年出栏育肥猪2050头,销售收入1000万元,利润180万元,并安排30多名农民工就业。
从老林的生态猪养殖基地下来,恰好遇见唐杖子村村支部书记李春军带领村民在路边桃园干活。虽然在山坡上,但桃树畦埂整整齐齐,方方正正。北四家子乡是闻名全国的水蜜桃之乡,这里位于柏山山脉,有独特的小气候,加上特殊的土壤条件,产出的水蜜桃甘甜多汁、肉质鲜美,曾荣获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铜奖,同年,经国家农业部批准,被誉为绿色无公害食品。唐杖子村是北四家子乡水蜜桃的主产区,桃树占全乡总数的70%。桃花早已开过,手指肚大小的青桃挂满枝头,村民们正在往桃树埂台上种植矮油葵,这是今年新引进推广的一个项目,这种矮油葵恰在桃子成熟的时候开花,来此采摘的游客在品尝水蜜桃的同时,还可以享受到“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壮观视觉盛宴。
这里种植水蜜桃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目前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为了鼓励农民栽植水蜜桃,乡政府每年都免费为农民提供桃树苗,积极搞好果树节水滴灌,请中科院果树科研所专家定期讲课,手把手教果农怎么浇水、施肥、间果、拉枝,水蜜桃逐渐成为了村民致富的“摇钱树”,亦成为唐杖子村一张靓丽的名片。
攀谈中,李春军遗憾地告诉我,来得稍晚了些,如果赶上“桃花节”那些天来,可是得大饱眼福了。闭上眼,足可以想象得到:徜徉在千亩桃花林里,如入人间仙境,是多么令人陶醉啊!看“人面桃花相映红”,是多么诗情画意啊!李春军说,不过你也别失望,到水蜜桃成熟举办采摘节时你可一定来啊,新鲜的桃子能拧出蜂蜜来,还有又甜又脆的大苹果,让你吃个够,再让我家你嫂子给你摊煎饼,煮咸鸭蛋……说得我满口生津,非常期待了。
受李春军之邀,我来到了他的家里。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李春军自办春晚19年,给村民带来了无限的欢乐;新华社、《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报道过他的事迹,2013年,他摘得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文之星”的桂冠;朝阳县档案局免费为他建档,在档案局同志的指导下,将唐杖子村19年来的“迎春歌会”活动资料整理成册,共整理文书档案8卷85件,实物档案17卷53件,光盘档案19盒,录像带档案21盒,照片档案38张。李春军还7次走进央视直播间,接受撒贝宁、李咏等著名主持人的采访; 2014年初,以他为原型之一拍摄的连续剧《老家门口唱大戏》)在央视热播。
离开唐杖子村的时候,耳边响起了蒋大为高亢悠扬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我身后这个村庄里面的每个人,心中也一定都盛开着一树灿烂的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