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吃鸡蛋糕
文化信使/徐玉松 编辑/雅贤
明天(4月4)就是清明节了,按照当地的习俗要吃鸡蛋糕。今天,我也买了鸡蛋,准备明天早上做鸡蛋糕。
记得小时候,每到清明节,妈妈都为我们做鸡蛋糕。为了公平,妈妈会根据人口数量用很多小碗去蒸。敞开大锅盖,那么多碗鸡蛋糕颤颤巍巍,好可爱!好壮观!现在回想起一大家人在一起热热闹闹吃饭的场景,依然记忆犹新。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三口之家,很难有那时吃饭的热闹场面,孩子们也很难体会到昔日老人的艰苦岁月。
记得小时候,一家的收入就指着那几只老母鸡。我们的邻居生了四个儿子,老儿子最小,刚会吃东西,就每天贴补一个鸡蛋。随着孩子日渐长大,一个鸡蛋就不够吃了。于是,其母亲就用鸡蛋换块豆腐,这样孩子就能吃饱了。我的一位同事,刚结婚家里困难,就养了几只母鸡。攒够一筐鸡蛋了,就让其姐姐帮忙拿到集市去卖,换来钱贴补家用。那时候,妈妈让我和邻居大娘一起去轮胎厂卖鸡蛋。妈妈说:“咱家的鸡蛋大,别人卖5分,你就卖7分。”过来很多人都嫌贵,大娘说:“你就贱一点卖了吧。”我犹豫,不知如何是好。看别人都卖光了,也不知该咋办。正犹豫间,来了一位大叔,说:“我买了你的鸡蛋,要不是看在你年龄小的份上,我才不要呢!”大叔拿走了鸡蛋,我的一颗心总算石头落了地,因为我完成了妈妈交待的任务。回到家,大娘对妈妈说:“你姑娘真有主意,到底卖了高价。”其实我心里明白,我那是第一次卖东西,只是不敢做主而已。后来我和妈妈说了卖鸡蛋的过程,妈妈说:“没人要就贱点儿卖,你说了算。”在那之后我才知道,有些事我也可以做主,自己解决的绝不让父母操心。
那时岁月艰苦,只有家里来了客人才做鸡蛋糕。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据说有一家来了客人,主人做了几个菜,又蒸了一碗鸡蛋糕。主人家的小孩眼馋,要吃鸡蛋糕。母亲就对他说,等客人吃完剩下的都是你的,孩子就时不时撩起门帘看鸡蛋糕还剩下多少。孩子说:“妈妈,还剩不多了!”“没事儿,还有‘小墙’呢。”又过了一会儿,孩子一看,客人一羹匙下去,中间的“小墙”也倒了。这时孩子再也控制不住了,哇哇大哭,“‘小墙‘也倒了!”客人很尴尬,因为边吃边唠,哪里想到给孩子留点啊。这虽说是个笑话,但确实是困难年代的一个真实写照。
我们小的时候,母亲领我们上地里干活,累得不愿意干了,母亲就会说:“好好干,赶明个给你煮个鸡蛋。”可是明日复明日,鸡蛋还是没有煮。那个年代,鸡蛋是一家人的零花钱、是学费、是份子钱。记得母亲生二妹妹时我6岁,奶奶给母亲煮了两个鸡蛋,母亲把最大的给了我,一磕开鸡蛋还没熟,蛋清还往外流呢。母亲就又把她的那个给了我。母亲坐月子时姥姥给母亲攒了99个鸡蛋,母亲要把一部分卖了换钱,再加上我的分享,母亲坐月子也吃不上几个鸡蛋。就连小米饭也吃不饱。那个年代真的困难,能吃饱饭都是幸福的。
记得表哥住我家,母亲早上贴了一锅大饼子,中午吃完饭剩下的就要给表哥留着了,因为他在外打工干力气活,吃不饱就没力气干活,我们晚上只能吃粥了。小妹妹常说,锅里的干粮给大哥留着了,谁也不能吃了。那时候的白面,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上。有一年,生产队分白面,最后不够了,队长拎着秤挨家挨户往回要,一家拿回二两。白面分回来,过年那天吃顿白面馒头,年三十晚上吃顿饺子,剩下的就留着来客人吃,家里有老人和孩子的再贴补一下老人、孩子。现在的孩子,白面馒头吃剩下就乱扔,你跟他说过去吃不上穿不上的日子,他们都以为你在说笑话。不能理解。
清明吃鸡蛋糕不知起于哪年,但清明的小长假体现了人文精神。品着鸡蛋糕,享受着休假的快乐,徜徉在衣食无忧的快乐中,每个人都应有幸福感,愿每个人都幸福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