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端午小风俗
文/刘艳芳 编辑/立军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端阳处处祥。”儿时的歌谣,此刻依旧清晰地萦绕在耳畔。又到了榴花妖艳、绿杨带雨的时节,粽叶飘香,彩线萦绕,那久远的儿时记忆便氤氲在了五月的空中。
春节过后,在孩子们的期盼中,终于盼来了一个流光溢彩的端午节。阴历四月末的时候,奶奶便让爷爷去集上买大红纸和绿纸,打一碗浆糊,折几根细细且直直的秸秆,准备好剪刀针线,然后带着老花镜,盘腿坐在炕上开始做葫芦。奶奶做的葫芦,有的是一个圆滚滚大肚子型的,也有的是曲线美的丫丫葫芦,还有的是有棱有角的多面体葫芦.这些葫芦都顶着"绿叶",飘着绿穗,五月初五的早上便成双结对地飘在门洞上,屋门侧,窗户旁,鲜艳夺目,煞是好看.
奶奶做葫芦时,我也插手要学,一连试验了两个,可做出的葫芦不是奇形怪状,就是很快又自我毁灭了。虽然我放弃了做葫芦的念头,但我仍兴致勃勃地坐在奶奶身边,听奶奶讲故事。她说,玉帝为了惩治人间的某些人,就派瘟神来传播瘟疫。药神知道后决定帮助人类。药神在路上遇到了一位青年,青年说他们村子的井水干了,他要为村民们去找泉水.药神被青年的无私感动,就告诉了青年自己的身份,说明天瘟神就要散布瘟疫,让青年赶快回家,天亮前在自家门上挂上葫芦,就不会有事了。青年赶紧跑回村子,挨家挨户告诉这件事,最后才回到自己的家,还没有来得及挂上葫芦,天就亮了,青年一家人就都染了瘟疫死了,这一天正好是五月初五。于是乡亲们以后的每年五月初五都挂葫芦来纪念青年和他的家人。奶奶说我们现在挂葫芦,药神也会悄悄地为我们放仙药,保佑我们一年健健康康不生病的。所以,我每次看着这些葫芦时,好像它们都在发着神奇的光。
五月初一的早晨,是要插柳枝、桃枝、艾蒿的。柳枝好折,村子里的柳树早就垂下了它长长的枝条。桃枝也好弄,虽然不是家家有桃树,可那三俩家有桃树的早修剪下许多桃枝,隔墙跨院的相送了。艾蒿则长在山上,有它们自己的地界,薅艾蒿的任务年年是我们这些孩子的事。我们下午出发,玩够了才带着艾蒿回家。将艾蒿和柳枝、桃枝一起放在水缸根下,第二天早晨父母在天没亮前就将它们插在了檐下的门窗旁。
五月初四吃过早饭后,母亲将四条腿的炕桌放到地上,将泡了十多天的大黄米又换了一遍清水放在桌旁,准备好粽叶和马莲,坐在小板凳上开始包粽子。我也搬个小板凳坐在旁边,认认真真地给母亲系马莲。母亲选两片或三片粽叶,叠加着平铺在桌子上,然后小心地拿起,两个手一挽,粽叶就成了一个倒圆锥体,开始往里灌米,米快与椎体的边缘相平时,用高出的粽叶为“圆锥体”封底,我迅速递给母亲马莲,母亲用它麻利地缠着粽子。于是,一个楞是楞、角是角、立正漂亮的粽子就诞生了。快黄昏的时候,母亲将包好的粽子放进大锅里煮,还放了洗好的鸡蛋,鸡蛋有咸有淡,个数是按人头分配好的。傍晚时分,粽子锅发出诱人的香气,我们会迫不及待地催促母亲掀开锅盖扒粽子。端来白糖罐,放一勺糖在碗里,夹一个粽子放在碗里,立刻,那种软软糯糯甜甜的感觉弥漫全身。鸡蛋在锅里焐一宿,第二天吃起来格外劲道,还有粽叶淡淡的香。我们端午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吗?那时家乡的人们没有几个知道《离骚》的,只是在延续一种习俗吧。
初五早上的饺子、中午的一桌好菜好饭自是不必说的。属于孩子们的装饰则有些别出心裁:肚兜兜、铜钱串、五彩线、小笤帚、红符包。在我的老家,小孩子出生后过第一个五月节都要带肚兜兜。这个肚兜兜做法也非常讲究。孩子的母亲早早地用红布或蓝布亲手缝一个兜兜,用结婚时的红绳做系带,在兜兜上绣上一株石榴树,褐色的枝干,嫩绿的叶片,手巧的还用黄线绣上“长命百岁”四个字。然后找九个没有出嫁的大姑娘绣上九朵菊花。没错,就是石榴树开九朵菊花,大概是取“留”和“久”之意吧。
我小的时候,村子里的大姑娘小媳妇都会绣花,就像戏文里唱的,女儿们都要做女红的。姑娘定婚后,就会天天拿着圆形或方形的绣框,绣框上绷着浆洗后的白布,拿着五彩线,仨一群俩一伙坐在井边的树荫下,开始绣门帘、绣枕套。爱开玩笑的婶婶和嫂嫂不免揶揄道:呦,这么早就准备嫁妆了,是不是盼着早点嫁出去啊?于是姑娘们的脸像绣像上的花朵一样红。当年那些姨姨姑姑们,真的是心灵手巧,她们大都没有文化,没有学过美术,可是无师自通,凭空想象,绣样都是自己描画的,花鸟鱼虫尽有,绣完后色彩逼真,栩栩如生。可惜这种手艺现在很难见到了,她们那一代人的绣品也被珍藏家们视为珍品,尤其是枕头顶。母亲还保留着一对她当年的杰作。
话题再回到肚兜兜吧。五月初一的时候,小小孩们就会带上漂亮的肚兜兜。有时候一夏天,这个肚兜兜都会盖在他们圆滚滚的小肚子上。还有母亲悭吝一点的,让孩子带过五月节后就给收起来,留着明年再给带。有的肚兜兜做得大的,小孩子能带到三岁呢,还有的肚兜兜带的更长远。
铜钱串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带的,因为得看祖上有没有存货,这个铜钱真的是有点年代的古董,是稀罕玩意,不是谁家都能有的。这个铜钱串我也只看过一两个孩子带过,只在五月节这天给孩子带,十岁以后孩子就不让带了。这个铜钱是祖宗留下来的,祖宗的福荫会庇佑孩子健康成长的。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不分大孩子小孩子,带的都是五彩线、小笤帚和红符包了。有时候大人还偷偷地带在脖子上,用高领的衣服挡着呢。五彩线俗称“长命缕”,用五种颜色的线组合在一起,系在孩子们的脖子、手腕、脚腕上。最好的五彩线就是用绣花的彩缎线和尼龙线做的,颜色鲜艳,很是耀眼。没有这两样的也只能用杂七杂八的线拼凑了。小笤帚是用红线将蓖麻绳绑成笤帚样,红符包则是用红布缝的三角包,里面装上香灰或者是求来的灵符,五月节的时候将这两样用黑线缝在一兜上,寓意驱灾祈福吧。五彩线要丢在五月节后第一场雨的水洼里,疾病灾难就会随之而去。还有的大人告诉孩子,五彩线可以化作龙,飞到天上去。而小笤帚和红符包则随意挂在衣服上,它们或在疯跑的时候被风刮丢了,或在洗衣服时被扯掉放在了一边遗忘了。
我们老家的五月节,还有俩个小小的习俗:一个是用浸过艾蒿的水洗脸洗脚,一个是早饭后去河边走走,据说都是为了祛病消灾。
以上这些,就是我记得的家乡关于端午节的风俗,不知我遗漏了多少,也不知我曲解了多少。此文写于今年的端午节前夜,是为了忘却的纪念,还是为了纪念的忘却?
现在,我依然能吃到粽子,要挂柳枝、桃枝和艾蒿,给孩子系了五彩线。唉,这个端午,我也只能做这些了。
(作者现供职于辽宁省朝阳县蒙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