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信使/李玉中 编辑/赵威
凌源大秧歌白天表演,晚上也不闲着,一般会演出整部戏剧,如京剧、评剧或者河北梆子版的《窦娥冤》、《胭脂判》、《辕门斩子》、《西厢记》、《茶瓶计》、《铡美案》、《包公赔情》、《花为媒》等传统剧目,文革期间换成了演出八大样板戏,也可以演出各种短剧和其他文艺形式。由于条件限制这些曲目表演不会是天天有,因此晚上扭秧歌也是常有的事,只要场地条件允许,凌源大秧歌都会踩着高跷扭夜场,扭累了再改成漫步圆场,或者干脆卸下高跷改成地蹦子(凌源人把徒步扭秧歌叫做“地蹦子”),由多才多艺的人演唱喇叭腔、二人转,表演相声、快板等,其中喇叭腔是最常见、表演最多的曲种。所谓喇叭腔就是一句唱词一声喇叭演奏的交替唱法,有鸿篇巨著,一个人可以唱两个小时,也有三句五句就换人的短小精悍之作。喇叭腔可以单人演唱,也可以双人对唱。这些唱段主要来源于二人转曲目并经有心人加以改造形成,如《杨八姐游春》、《猪八戒拱地》等;也有的来源于评书唱本、皮影戏和其他戏剧等,当然也有有心人自编曲目参加演出,并且更受欢迎。有时夜场也会表演一般在白天上演的项目,如舞狮子、跑旱船、耍龙灯、窜高桌、卷白菜心儿等,表演这些节目的民间艺人大都是祖辈相传的,表演功力十分了得。以窜高桌为例,踩着一米多高的高跷可以像跳高运动员一样越过学生课桌后稳稳地站在桌子的另一面,还可以踩着高跷做各种空翻动作或者来几个大劈叉然后自己一下子站起来继续扭秧歌。
凌源大秧歌的穿着打扮
凌源大秧歌一个最大的特点是边扭边唱。民间有一句谚语叫做“秧歌好唱口难开”,说的是秧歌的旋律深入民心,每个凌源人都会哼,但是要登场演唱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智慧,因为它不仅需要胆量,还需要随机应变,能够临场发挥,遇到特殊情况时要压得住阵脚,只有博古通今、能言善辩、威望崇高者才能胜任。凌源大秧歌队伍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叫做“耍公子儿”(重音在“子儿”上),就是能够专职承担这种责任的角色,在凌源南部地区有两位著名的耍公子儿:一个叫蔡安,以知识渊博、反应机敏著称;另一个叫王作相,以嗓音响亮、唱腔优美著称。耍公子儿是前面提到的整支队伍的场上首领和灵魂,队伍在场上怎么表演都由他决定。在带领队伍完成踩街后,还要在圆场阶段率领团队边扭边走剪子股、蒜辫子、五角星、盘肠(中国结)或其他吉祥队形。之后队伍需要休息,这时耍公子儿就带着队伍停止舞蹈,改为慢走圆圈,待圆圈形成之后,耍公子儿则返回身独自在圆圈之内逆向走圈,当走到锣鼓对面的位置(类似会场的主席台对面)之后,突然转身大步流星踩着鼓点儿步伐径直走向中央,左手提着袍襟呼啦呼啦地舞动,右手高举花扇左右转动、摇摆几下,那叫一个潇洒!此时鼓镲会立即转入激昂,然后戛然而止。基本鼓点和镲点的配合是这样的(可以增加或者改成各种花样):
噔噔噔噔噔不冷噔噔──嚓嚓嘣嚓!
鼓声停止后,耍公子儿开口唱“联儿”,所谓“联儿”就是唱四句诗或者四句顺口溜,要合辙押韵,一般情况下有约定俗成的套路和蓝本,在特定场合、特定环境下,耍公子儿需要即景编词演唱。
一般开场词如:
锣鼓一住站中间,
天盛号秧歌来拜年。
祝福亲友们新春快乐,
福寿安康庆团圆!
但是在唱的时候则会加入很多零碎儿,使唱词听起来很饱满:
锣鼓那个一呀住我站中间哎嗨
天盛号的秧歌队啊来拜呀年呐
祝福那个亲友们啊新春快乐呀哈
此时鼓镲插入花点儿点缀唱腔:噔不冷噔噔!
福寿那个安康他庆团啊圆啊
然后是密集的鼓乐演奏,等待着耍公子儿唱下一联儿,以此类推。一般情况下,耍公子儿要唱三五联至十几联不等,然后是手下队员唱喇叭腔若干句(分为上半句和下半句),在队员上场之前,耍公子儿先要暂时告退一下,唱词大致是这样的:
唱一联啊哈又一声哎嗨
声声我唱得呀不中啊听哎
如果是亲友们不觉着累呀哈
鼓镲插入花点儿点缀唱腔:噔不冷噔噔!
那边的张三李四更年啊轻啊
听到头领点自己的名字,张三、李四或者齐上阵,或者单出头开始演唱喇叭腔。唱完喇叭腔即进入圆场的结束阶段,耍公子儿再次入场唱结束语,结束语有很多种唱法,有的文雅,有的幽默,不一而足。幽默一点的如:
正月那个初三啊漫阴天哎嗨
家家那个炒菜它冒油啊烟啊
我有心在此处多乐一会呀哈
鼓镲插入花点儿点缀唱腔:噔不冷噔噔!
朋友们等着回家把饭呐餐呐
或者
那边的那个铜锣它响连啊天呐
这时司锣者就要赶紧敲锣,表示收场。
这是圆场时开场、中场和结束阶段的联儿,中间还有很多联儿说的都是拜年的话、祝福的话、吉祥的话,文革时期不允许说这些,干脆就演唱毛主席诗词中有关七律、七绝的篇章。
圆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