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象棋名手之董海:蒙目棋王显神通(一)
文化信使/庞振刚 编辑/雅贤
2015年,在朝阳市新华大药房文化路店象棋盲棋表演赛上,一位沉稳儒雅之士背对棋盘,一人同时迎接三位高手的挑战。只见他嗓音洪亮,报棋果断,招法凌厉,不到一个半小时时间,便蒙目全胜三位对手,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经常下棋的人都知道,下蒙目棋难度极大,不但要求棋手要有高超的棋艺,而且对棋手的记忆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一名棋手来说,下一盘蒙目棋尚且不易,何况同时应对三盘,并战而胜之,更难上加难了。这位蒙目同时连胜三阵的棋人便是名震朝阳棋坛的“蒙目棋王”董海。
坝南学棋
董海1968年5月14日出生,他上有一哥一姐排行老三。他从小就特别聪明,一些新鲜事物一学就会,在朝阳坝南一片一起嬉戏同龄人玩伴中,绝对是个“孩子王”。玩起游戏来,小朋友们都愿意听他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的娱乐活动非常少,不像现在既可以上网、玩游戏、看大片,又可以滑雪、蹦迪、唱卡拉OK等等,可选择的娱乐项目那么多。当时,大人们都爱在道边或者路口聚堆下象棋。一到盛夏的傍晚,就更热闹了。这些棋人围在棋摊周围,下棋、看棋、七嘴八舌地评棋。一遇到棋盘上弈出妙手,大家拍案叫绝,赞不绝口,如果走出臭着,大家口诛笔伐,义愤填膺,恨不得把下棋的人一把拽走,自己亲自去下才解气。这些人乐此不疲,甚至借着路灯微弱的灯光一直战到深夜才恋恋不舍地休兵罢战。时间久了,这些棋摊倒也成了这座城市中一道别样的风景,这些把棋子摔得山响、大声辩论的棋人也给枯燥单调的生活平添了几分生气。
一转眼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朝阳市内坝南棋摊棋风日盛,棋坛高手越聚越多,每日间,楚河汉界,跃马横车,捉对厮杀,围观者众,好不热闹。1983年,年仅15岁的英俊少年董海便整日浸淫在坝南棋摊,同各路高手过招。由于他谦虚好学,精研棋艺,时间不长,便声名鹊起了,都知道坝南棋摊崛起了一个少年高手,不可小觑。
在坝南棋摊对董海影响最大的两个棋手侯凯和陆明远。侯凯当时二十多岁,在政府办小车队工作,他的行棋风格大刀阔斧,凶猛异常。这可能和他经常和市领导在一起,学到了领导雷厉风行、决策果断的霸气风格有关吧。陆明远则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当时三十多岁,是运输公司的工程师。他的棋风缜密,攻守兼备,中残局功力很深。在路灯下,两人整日厮杀,一下就到半夜。董海每次都给他俩一人准备一个小板凳,而自己则蹲在旁边废寝忘食地看棋。到了深夜,围观的都已经散去了,最后只剩下董海自己忘我地盯着纷繁复杂的棋局,盘算着最佳招法。侯凯的大杀大砍和陆明远的含蓄细腻风格,对董海日后攻守兼备、刚柔并济棋艺风格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
1986年,董海18岁了,经过坝南棋摊的磨练,他虽年纪轻轻,但棋艺已颇为老辣,登堂入室了。董海开始到现在人民会堂对面的一家茶馆,棋便可以下半天。经常光顾茶馆的有周世民、王耀忠、张君忠、包建良等众多高手。董海和这些棋友一到周末和晚上,便聚在一起,切磋棋艺,加深感情。由于这段时间棋下得特别多,所以,董海的实力又大增了一块。
当时,董海对棋艺的钻研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他夏天到棋摊和茶馆遍会好手,冬天则躲在家里精研棋谱。像《适情雅趣》、《梅花谱》、杨官璘的《中国象棋谱》以及当时的热门杂志《棋友》、《象棋》、《棋苑》等,董海都手不释卷,细细拆解,一直到深夜仍不肯罢休。
就这样,经过寒来暑往,春去春回,董海年方弱冠,便已成为坝南棋界的一流高手名震棋坛。
棋坛纵横
1986年,董海到朝阳县橡胶厂供应科工作,由于董海能力强,业务精,加之为人豪爽,善交朋友,所以很快担任供应科长。由于工作性质缘故,董海广交社会各路江湖好手,极大地开阔了视野,棋艺又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然而象棋世界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艺无止境。1999年,朝阳市五运会召开,各路顶尖高手悉数参加,好手云集。董海第一次参加全市大赛,从中看到了和名手的差距,这更加激励了他向着更高棋艺水平攀登的斗志。
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董海对棋艺的钻研更加刻苦。精读棋谱,加强对棋理的理解,和高手对局,在实战中积累经验。忽忽数载过去了,董海棋艺实现了质的飞跃。在2002年朝阳市108中国象棋排位赛中,名列第八名,跻身朝阳市一流高手的行列。从此,董海在诸如“东宝水泥杯”、“天富杯”、“金华园杯”、“新华大药房杯”等朝阳历次重要赛事都取得前八名的优胜名次,并且获得第五届“宗佑杯”冠军。成为近年来屈指可数的象棋名手,在朝阳棋坛声名赫赫,威名远播。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