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溯源话辽绣
文化信使/王宗文 编辑/庆会
一提起刺绣,人们自然地会想到苏绣、湘绣、蜀绣、京绣。孰不知,多少年来,在我们朝阳这块厚重的土地上,也有自己独具地方特色的绣品,在塞外北国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我们把它称之为辽绣。过去的朝阳,尤其是乡下,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村姑屯嫂都能巧手操针,在闲余时节绣上几幅。
辽绣,大多与日常生活有关,与其它绣品相比,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这与本地的居住的汉、蒙、满等主要民族的文化融合有关,其绣品样式、刺绣纹里及内涵意韵多带有蒙古族原素,但又具有满族的一些特色。按其功能大致可分为服饰,佩饰,居室寝具的装饰,还有宗教造像等。
过去的朝阳,无论哪个女孩子,只要是到了一定年龄,必须要学针指。其师傅往往都是自己的母亲、姑姑、姐姐等。而学的绣品也从简单的罗帕、枕顶开始。罗帕那时多为定情信物,如果女孩子定婚了,都是通过媒婆将罗帕转交给自己的心上人。所以,女孩子学活都很用心,其目地就是为了在自已的心上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手艺。枕头顶是家用寢具的必备品,即旧时布制枕头的两端部分,形状多正方,也有圆形,扁方不等,在其上缝缀己经绣好的图样。这种东西在姑娘出阁前要准备若干。后来又实行枕套,枕套就是把绣好的图案缝制成一个布套,套在己经装好枕馕的布袋上,其图案要比枕顶大许多,而且十分精致,画面艳丽。这无疑是在枕顶绣品方面的一个更大进步。所以许多上了年纪的
人将其称为“洋枕头”。如今在许多居室绣品中,还有门帘被人们至今保留着。门帘,多为缎面,颜色以红为主,整个门帘由帘面,帘腰和帘带组成。门帘腰在门帘上部,常绣龙凤等吉祥图案或传说中的人物。门帘带的上下两端多用堆绣作成荷花、蝴蝶,鱼等图形,带子的主体绣有一副左右对仗表示祥瑞的文字,字间常有花纹或缀饰银件响铃等,随门帘飘动而响,所以,人们把门帘带叫飘带。
此外,室内的绣品还有家具下面的围布,人称柜围子。茶具上面的盖单俗称茶盘帘。蒙在被垛上面布单叫苫单等等。而最显眼的饰件则是布荷包,荷包则分挂饰和携带式,挂饰就是将绣好的荷包挂在住屋的正面,供人欣赏。而携带式的都是将图案绣在装烟的口袋上或钱袋上,供男人出门携带。许多男人凭着一个漂亮的烟口袋而备感荣耀。
至于服饰上的刺锈,在朝阳一带,多见于蒙古长袍。蒙古族对刺绣相当讲究,都是以红黑颜色的布和绒线在衣袍的领口、袖口、大襟和下摆处绣上精美的花纹。尤其是青年女子的衣袂和坎肩上缀绣的花纹更加漂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的绣品中,最多但也很难流传下来的当数人们所说的绣鞋。
绣鞋的种类很多,小孩出生后还不会走路时,大多绣鱼祙、虎头祙、蝙蝠祙,学会走路后,则绣虎鞋,猫鞋、鸳鸯鞋等等。成年人穿的鞋更是十分讲究,古时女人很少出门,每逢出门,受人关注的往往是那双绣鞋。所以女人把绣鞋做的十分精致。在我们老家东大道附近,曾有过这样的故事:一位姓丛的女人做了一双走线的绣鞋,实则就是把两只绣鞋用一根线串连在一线,线的长度根据步幅的大小尺寸而定。利用牵引滑动的原理,将一只绣好的蝴蝶装在线上,每迈一步,蝴蝶随着线滑动,从左脚游到右脚。有一年附近庙会,她穿着这双绣鞋去看戏,吸引了所有的观众,将一出戏晒了台。这个故事,至今好多上了年纪的人时常提起。可见刺绣,在朝阳一带影响颇深。可惜,由于绣鞋多属于耗费品,穿坏了扔掉,至今保留下来的很少见。
在朝阳当前的辽绣绣品中,保存最好的当数佛教绣品——唐卡。这些绣品做工精细,颜色搭配,针法技巧皆为上乘。没有相当的技艺和时间是不敢绣的。
辽绣,受绣品本身对妇女重要性及早期材料工具的限制,形成了自己的绣制方法和艺术风格。妇女们总是力求把最好的技艺展示出来。所以在刺绣过程中,她们的聪明才智也得到一步步的发挥,进而朝阳民间绣品中不乏经典之作。
改革开放以后,一些商业目的很强的机制绣品冲击了手工刺绣领域,辽绣几乎失传。当前国家对此十分重视,设立了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中心,而且层层有管理机构。为了将这项珍贵的项目得以传承,7月4日至7月8日,朝阳县非遗中心专门集中各乡镇举办了一次刺绣培训,并取得显著效果。真诚地期望此项技艺能够在朝阳大地广泛开展起来,永远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