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书法与兵法(张济海)

摘要:《论书法与兵法》一文,是我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2007年)时写的一篇文章,先是发表在《燕赵晚报》,后被《孙子研究》、《书法导报》等诸多报刊转载,也有诸多书友引用。今天是建军九十周年,摘要发一下供各位战友、网友、书友指正。

书法与兵法

文图/张济海 编辑/刘褚驹

  《论书法与兵法》一文,是我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2007年)时写的一篇文章,先是发表在《燕赵晚报》,后被《孙子研究》、《书法导报》等诸多报刊转载,也有诸多书友引用。今天是建军九十周年,摘要发一下供各位战友、网友、书友指正。

  书法与兵法,一文一武,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古以来,军营造就出来的书法大家数不胜数,许多军事家同时也是书法家。他们不仅善于用兵,而且深谙书道,既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同时又铸情于笔墨之内、挥毫于方寸之间,真可谓文韬武略,兼擅其身,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书法与兵法都善于“谋”

  “谋”是兵法的核心。孙子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要求战争的决策者在战前要精确计算,周密计划,做到“未战而先胜”。

  书法创作中特别强调“谋篇布局”,做到“意在笔先”,其实就是“谋”在书法创作中的具体体现。蔡邕在《笔论》中说:“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书法创作能否“谋”好,事关作品成败。比如书写什么内容,采用什么形式、使用何种书体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书法与兵法都注重“势”

  “势”者,力也。孙子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湍急的流水飞快地奔泻,以至于能冲走石头,这便是“势”。 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将帅,要善于造势、借势与顺势以取胜。书法也特别强调“势”的作用。蔡邕在《笔论》说:“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康有为说:古人论书,以势为先。这些经典论述都是在阐述一个道理,即优秀的书家和兵家一样,都应当重视“势”。

  三、书法与兵法都讲究“应”

  “应”是指部分和部分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照应的关系。孙子说“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故兵法常以“首尾相应”比喻军队各部分之间协同支持。“应”在书法中相当于人生命中的气血。人的气血如果断了,虽然有肢体、五脏六腹,也是死的。要组合成一个有姿态、有灵魂的单字,靠的是点画之间的呼应;要创作一幅气韵生动、有生命力的书法作品,靠的是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相互映带与呼应。

  四、书法与兵法都强调“变”

  “变化是用兵的诀窍。孙子说“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变”也是书法的要诀。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兵法与书法都是以奇取势,以正成和;奇正相生,生生不息。用兵不讲奇正则难以取胜;书法不讲奇正,就不可能创造出好作品。《兰亭序》总共不过324个字,却有20来个“之”字,王羲之能把它们写出互不相同的姿态,体现了一种变化之美。

  五、书法与兵法的都追求“和”

  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百战百胜,不算是最高明的将帅;只有不战而使敌人屈服,那才称得上是高明者。“故上兵伐谋,以和为贵。所以,战争的最高境界是和平。书法是一个浓缩的宇宙,咫尺之间涵盖了整个世界无穷变化之理;书法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有机统一的和谐世界,方寸之内体现着世界的根本规律。孙过庭说:“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违”就是参差错落,变化多样,是统一中的对立;“和”就是整齐协调,秩序井然,是对立中的统一。只有统一中有对立,对立中求统一,才能达到“和”的境界。一件上乘作品,无论是在笔画线条还是在结构与章法中,都存在着极为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如笔画的直曲、方圆、刚柔、疾涩、润燥、长短、粗细,结字与章法的正与侧等。书法之美,美在变化,美在和谐统一之中。

  墨池之深,荡荡乎如江海;书法之奇,危危乎如用兵。创作一幅书法作品只是一个瞬间,指挥一场战斗也是一个瞬间,永恒的是那游刃有余的书艺与兵艺和那深邃的哲思。

  (作于2007年8月1日)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