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卫生干部援藏纪实
《雪域高原唱那曲》之那曲印象
文图/朝阳市中心医院 侯申岩
在拉萨,经过4天的适应和调整,2015年8月24日早上9点整,我们分乘两辆小巴正式踏上了去往那曲的征程。
在藏语里,那曲是“黑河”的意思。这条河是怒江上游的一大支流,流经草原的河水,由蓝至黑,因此当地人称之为“那曲”。这条河的流域面积约为43万平方公里,生活着53万人,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氧气含量约为海平面的58%(最恶劣时仅为31%),号称“世界屋脊之屋脊”,也被称之为“生命的禁区”。因为高寒缺氧,没有一棵树能存活,没有一种植物可以渡过这里漫长的严冬。即使是其他季节,这个地方也难看见绿色植物。在七、八月份,只有草为我们展现一抹宝贵的绿色。
那曲位于西藏东北部,地处羌塘草原的核心地带。羌塘,藏语就是“北方的高地”。羌塘草原是西藏高原的主体部分,也是西藏最主要的牧业区,草原面积比20个台湾岛还大。它的周围,是一系列著名的山脉。东北部是唐古拉和昆仑山脉,东部与喜马拉雅山脉相连,南部是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在这些大山的怀抱里,羌塘草原宽广无比,草地连绵不断,似乎与天相接。但它不同于世界任何一片牧场,那是一片苍茫起伏、雄浑辽阔的原野,让人心醉也让人有些恐惧。一座连一座山势平缓而又变幻无常的山岗,很多地方根本没有人烟。公路边上鲜有城镇,也见不到密集的村舍。
从拉萨沿青藏公路一路北上,越走海拔越高。由于空气稀薄,极度缺氧,加上汽车颠簸,我们越来越感觉不舒服,个个感到头晕目眩,胸闷气短,头重脚轻,四肢无力,身体发飘。尽管如此,我也不忘欣赏窗外的风景。远处,满眼是连绵的山脉,高山雪顶,蓝天白云,如诗如画;近处,长着寸草的草原上,黑白颜色星星点点散落其间——黑为牦牛,白为绵羊。藏北高原闲适安宁,拿出手机随处拍,处处是美景,张张似画卷。如果要问眼前是怎样的美,真的无以言表。倘若非要用一个词来表述,那就是“美到极致!”
我们沿着青藏公路大概行驶了5个小时,翻过一道道山岗,极目辽阔草原,远远望见一座小城,那就是那曲地区行政机关所在地——那曲镇。
刚到那曲,就感到与拉萨的不同。在西藏,有这样一种说法:林芝最美,昌都最险,那曲最苦,阿里最远。所说的苦,一是气候条件,高寒缺氧;二是居住和生活环境非常艰苦。但眼前的那曲镇比我想象的要“繁华”许多。两条分别由辽宁省和浙江省援建的高标准城市主干道——“辽宁路”和“浙江路”,分别贯穿那曲城镇的南北和东西。大街两旁,三、四层的房子虽不高,但一幢连一幢,一排接一排,布满了一家家商铺。商铺后面是居民的住宅,大部分是平房,也有两层楼的,类似内地的排屋,一般都有一个较大的院子。那曲镇面积虽不大,但规划功能较齐全,城镇整体比较紧凑,是交通要塞,藏北重镇。
为了更好地照顾我们,那曲地委领导把我们安排在那曲饭店,这算是整个那曲地区居住条件最好的了。房间内有洗漱间,能烧水,还有暖气,这比我预想的要好很多很多,最起码冬季不会挨冻,我已经十分满足。我的房间被安排在二楼,上楼梯我觉得是最艰难的一件事情。每次上楼梯,都得在半道上停留一会儿,不然的话气会一下子喘不上来,人几乎要被憋得晕过去。所以,最初的几天,除了去食堂,我尽量避免下楼。
援藏是对身体、精神、意志和品质的检验。首先要立住脚,才能扎下根。自然环境的艰苦,对每一位初上高原的援藏干部来说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在这里,动作稍微大一点儿,气就喘不过来,更不能跑和跳,所有动作必须缓慢,称之为“蜗牛式运动”。
虽然在拉萨经过了对高原反应的适应,但那难受的感觉依然缠绕着我们每一个人,头痛、头晕、气促、胸闷、恶心、失眠、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嘴唇干裂以及心肺器官发生适应性或损伤性变化……初到那曲的几天里,努力、尽快适应高寒缺氧的环境,成了我们必修的第一课……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