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变化静悄悄
——朝阳市政府金融办驻村帮扶大平房镇赵家沟村走笔
文化信使/宋文龙 编辑/褚驹
引 子
“一排排民房错落有致,一片片秧田碧波荡漾,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曲径通幽,一盏盏路灯照亮了村民的新生活……”初夏的一天,笔者在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大平房镇赵家沟村采访时,亲眼目睹了这动人心弦、沁入心扉的一幕又一幕,笔者惊喜地发现:这个偏远落后的小村庄,就像铁树开花般吐绿抽芽,正在默默地发生着新变化——
赵家沟村位于大平房镇西北4公里处,社会总面积2万余亩,耕地面积8500亩,下辖8个村民组511户1564口人,其中,贫困人口159户262人,由于土地贫瘠、交通闭塞等多种原因,经济发展十分滞后,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令人心酸,是个地地道道的贫困村。2014年9月,辽宁省朝阳市政府金融办选派3名干部组成驻村工作队进驻该村,认真查找致贫“症结”,坚持变输血为造血“对症下药”,从根本上破解发展难题“拔穷根”,2015年,实现脱贫“摘帽” 88户132人,2016年,实现脱贫“摘帽”17户35人,剩余的贫困户已纳入帮扶计划中,这个贫困村销号的钟声,已悄然地在村民心中响起!
精神扶贫 风清气正好扬帆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富不富,关键看党员和干部。驻村工作队深知“打铁还得自身硬”这个道理,为提升赵家沟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带领村民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紧密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从抓好村级党建工作着手,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骨干学政策、学科技、学法律,有效地提升了不忘初心、牢记宗旨、甘于奉献的思想信念。同时,制定了朝阳市《金融办驻村工作队制度》和《金融办驻村工作队驻村工作“十不准”》等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每周驻村工作不少于3天,对重点项目建设坚持班子研究、集体讨论、科学决策,积极与扶贫村党支部搞好对接,共同分析帮扶重点,集中资源寻求突破,做到了扛起责任、身先士卒、勇于担当,人人争做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为群众撑起了脱贫致富的“一片晴天”!
“家里有几口人?造成贫困的原因有哪些?需要什么帮助……”在赵家沟村的贫困家庭中,总能听到驻村工作队队员们这样的温暖话语。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从进村那天起,队员们走村入户,察民情、制规划、谋发展,逐户调查了解情况,积极征求村民意见,宣讲党的脱贫政策,帮助村民摒弃“等、靠、要”的不良心态,协助村班子为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建档立卡,围绕精准扶贫作文章,制定了扶贫工作规划,明确了远景目标,积极寻找脱贫攻坚突破口,极大地提振了村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赵家沟村原村部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的几间平房,因年久失修,已成为危房,办公条件十分简陋。2016年,驻村工作队帮助筹集资金,对村部进行了翻新扩建,增添了党员活动室、图书室、远程教育终端等基础办公设施,捐赠了计算机、复印机、打印机等办公用品,实现了办公的信息化、数字化,有效地提升了服务村民群众的工作水平。同时,建设了700多平米的文化广场,为村民们农闲时节休闲娱乐提供了好去处,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两年多来,驻村工作队多方协调筹集资金,先后修建了7.3公里的村主路,安装了85盏太阳能路灯,使原本“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土路,变成了宽敞整洁的水泥路面,夜间灯火通明,极大地方便了百姓出行。通过协调相关部门打机电井9眼,使1000多亩农田解除了大旱之忧。争取了1000亩节水滴灌种植项目,为农作物增产增收提供了保障。据粗略统计,已先后投入资金400余万元,使村民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
精准扶贫 柳暗花明又一村
古语云: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驻村工作队深知扶贫必须先找准“穷根”这个理,如何让困难群众富起来,让村们民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让驻村工作队员们费尽了心思!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年逾古稀的村民张守富患有严重的肾衰竭,高昂的医疗费用,使这个家庭一贫如洗。驻村工作队捐款捐物,帮助解决了燃眉之急,根据医疗扶贫政策帮助解决了部分治疗费用。同时,筹划了“活计不出屋,养殖不出院”的帮扶思路,目前,圈养羊已达10多头,其老伴还学会了制作笤帚等简单的手工制品,年可增收万元左右。村民郭殿英和老伴李井兰均有残疾,基本上丧失了劳动能力,驻村工作队逢年过节就给两位老人送去慰问品,帮助争取了残疾人待遇、民政兜底、相关政策倾斜等贴心帮助,有效地缓解了两位老人的生活窘境。村民王志和妻子崔秀芬4岁的小孙女患有脑炎,花销治疗费用高达30多万元,且病情尚未好转。因孙女一直没有户口,无法参保“新农合”,治疗费用得不到报销,驻村工作队为孩子落了户口,帮助办理了参保“新农合”手续,为孩子治疗解决了报销难题,还通过市红十字会联系爱心人士进行了捐赠。村民冯晓峰的妻子张秀辉双目失明因残致贫,驻村工作队帮助争取了省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和残疾人“双补”的政策支持补贴,帮助安装了带盲文的电磁炉、电饭锅、热水器等家用电器,使这个命运多舛的家庭,享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土地是农民生存的重要保障,是农村发展壮大的根基。为有效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驻村工作队积极在找准路子、突出特色上下功夫,通过天赢蔬菜“公司+贫困户”的模式,带动了马林、王志等13户贫困户,每户年可增收1500元。新近筹备的“龙城区杏福种植专业合作社”,已吸纳社员12名,其中,有5户贫困户,现已完成工商核名、理事长和理事选举等各项筹备工作,预计6月底正式成立,1500多亩的大扁杏,通过科学管理,每亩年可增收300元左右。同时,4000亩生态移民土地整治项目、1000亩酒高粱种植项目和养牛合作社等致富项目,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市里来的这些干部们真好,总是时不常地到家里来嘘寒问暖,帮助我解决自己连想都不敢想的困难,还是共产党领导的好啊!”在村民张守富家中采访时,老人眼含热泪地对笔者说。“驻村工作队这几个小伙子太好啦,眼界开阔、路子科学,一门心思地为我们想致富的门路,却十分廉洁,从没沾过村里的一分钱不便宜,真是党的好干部!”赵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张学华、村主任任光东如是说。“脱贫攻坚是场硬仗,但是,再难也要迎难而上,再难也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赵家沟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高伟信心满满地说道。
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美景在前头。从村民们朴素的话语中,从高伟和他的伙伴们充满阳光的言行中,笔者欣喜地看到:一个和谐、富裕的美丽新村,正在向我们频频招手!
[责任编辑: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