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叙述文化辽西 关注农民未来(贾忠武)

摘要:郑海涛,中等身材,体态微胖,方头圆脸,有艺术家范儿,属辽西实力派作家,现任朝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最早是在《朝阳日报》上读他的小小说和新闻稿。

叙述文化辽西 关注农民未来

——读郑海涛短篇小说《石灰窑沟》

文化信使/贾忠武 编辑/明月

  郑海涛,中等身材,体态微胖,方头圆脸,有艺术家范儿,属辽西实力派作家,现任朝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最早是在《朝阳日报》上读他的小小说和新闻稿。印象最深的是《碾盘》,小说真切地再现了中国农民的自私狡黠与嫉妒,宁可共同落后,也绝不共同富裕的狭隘心理。真应了一句话:“穷人分宝还是穷”。郑海涛的小说就像一本《没有意思的故事》,地地道道的辽西风味;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沉淀着扎实丰厚的生活。郑海涛的小说,关注着辽西文化民俗,关注着农民的命运。郑海涛的短篇小说《石灰窑沟》(发表于《辽宁作家网》),以独特的辽西方式叙述辽西,以血浓于水的情感关注辽西的农民。

一、对农民的深情关注

  郑海涛,属于辽西本土作家,生于辽西,长于辽西,有着深厚的知青情结,农民情结,文化情结。小说《石灰窑沟》以纵深的历史视角关注辽西,关注辽西的农民。目光辽远,一下就掠过一个世纪,追溯到建国前一百年,张家从山东搬迁至此开始,就像一棵不起眼的柳树,就扎根在辽西的不起眼的山沟沟里。接着就像零零散散的牛羊一样走来了王家李家赵家杨家,沟沟岔岔就有了羊拉屎一样的人家。张家的地脉最好,土地多,也肥沃平整,日子过得殷实,生活也有模有样。县衙里为了办事有抓手,张家年长的张疙瘩也就顺理成章地当了里正。也就有了一种被尊重的优越感,生活在自己打造的梦幻般的生活里。过着小富即安的生活,有一种盲目自尊的幸福感。那时的农民,似乎就是为了生存,躲避灾难,过着自我封闭的桃源生活。似乎平安,没有磕磕绊绊,就是最大的梦想。

  直到三挂马车进了沟,每挂马车上都有一个手持大刀片的虎背熊腰的男子,一个老人领着杨家三十一口,就在离张家一道梁的地方,柳树般地扎下了根。杨家凭着祖传的手艺,渐渐地开了五孔石灰窑,日子也强盛起来。有着商业意识的杨家,鼓捣着让自家人当了管事的,张家就处于劣势。当了管事的杨大脑袋,也就愈发地不可一世。两个大家族就有了矛盾,小家族也就自觉地联合起来,因为大家族他们怕是攀不上的。就像当今的世界格局。辽西这个地方,许多地方都是扯着耳朵腮动弹,亲戚套着亲戚。这时的农民,不图大富贵,更不巴望着天上掉馅饼,只图安稳。没有天灾病业,没病没癖就好。农民似乎只在乎天地神,很少在乎人的。那个时代的人都命贱。穷人不怕砸明火的,也不怕绑票,即使被绑了,贼们都觉得晦气。然而却总也摆脱不了被压迫的命运。

  直到武工队进山,张歪脖参加了农会,直到斗倒了地主恶霸杨大富,农民翻身得解放做了主人,农民才真正地把握自己的命运,却又无法摆脱贫穷。辽西的贫穷是出了名的,三年困难时期或是文化革命时期,才有了先辈们逃荒一样的辽西农民下关东。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的2010年,张宝田才意识到,这个有着三十六个喘气的山沟沟,最小的是二牛的母亲,都已五十多岁了。这个地方似乎被社会遗忘了,这个有着传统文化的传统村落,似乎就像珍稀动物一样濒临灭绝了。就像张宝田想象的一样,进城里去吗?这里的环境,这里的淳朴的民俗,还有热情泼辣的大秧歌,还有乡愁,就真的不能挽救了吗?一位批评家说,你可以把一个男孩从故乡带走,但你不可以把故乡从一个男孩身上带走。中国只有城市乡村的二元对立吗?中国广大的农民除了物质上的需求外,还有山泉水一样的温馨的记忆,那就是时时刻刻也摆脱不掉的乡愁吧。新时代的中国农村该怎样建设,才符合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小说给人的启示,也是作家的良知的思考。

二、 关注辽西文化

  作家郑海涛,近些年来,对辽西文化的研究是颇下了些功夫的。辽西刺绣、皮影、民俗、旅游,都在作家的笔下生辉。可以说,辽西的红色丘陵,辽西的玉米高粱养育了郑海涛等一批朴实的农民作家,养育了辽西农民特有的淳朴善良正直的品格。石灰窑沟作为朝阳古传统村落,也是辽西文化的一部分。就像剪纸皮影一样,就像四合屯的石头一样,都将是辽西的瑰宝。

  任何一个乡村,都会有自己的标志。就像每一村落都有自己的奋斗史一样。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谱,有鲜明的特色。石灰窑沟就有了自己的来历。越是民族的,越是宝贵的,也应该是世界的。辽西是红山女神的故乡,辽西文化源远流长。辽西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它的美美在人文价值。

  作家郑海涛,挖掘辽西文化,不是为了猎奇,而是带着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去审视。从历史纵深的角度,放在大环境中去思考,肩负着一种拯救,肩负着作家的责任。真正的用文字去为广大的人民服务,为人民立言,为社会献策。

三、关注独特的辽西语言

  我说郑海涛以辽西的独特方式叙述辽西,表现在作家深入生活,熟练地驾驭辽西独特的语言。那有着辽西特色的语言,就像辽西的谷子荞麦,有着土生土长的味儿。

  “这胡子咋还进山了咋的?”“县衙就把张疙瘩的官职给撸了?”“扯那哩哏儿楞”“随她那杆儿妈”一听就是朝阳人,冲了吧唧的。就那语气,够上海人学半年的。

  朝阳人是吃干面子高粱米籽儿长大的,说话就像放枪。朝阳的风硬,干旱少雨,朝阳的人的性格就直爽,豪迈,耿直。火力旺,不可欺辱。

  辽西语言的叙述方式,给作家作品和人物带来了蓬勃的生命力。没有特征就没有人物,没有特色就没有文化。作品永远是依靠人物内在的东西和外在的语言共同完成的。语言是乡愁有声的音乐。

  郑海涛的小说,有着生活的厚重,有着深邃的思考,辽西味道十足。《奔腾的河流》曾获朝阳市建国五十周年文学奖。我们有理由相信《石灰窑沟》也将会成为朝阳文学界的一片“中国地”。更希望郑海涛同志不负众望,创作出更多让人民满意的好作品。

[责任编辑:立军]

小链接
  贾忠武,朝阳县波罗赤镇初级中学教师,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有作品发表于《中国散文诗》《当代小小说》《辽宁邮政报》《辽海散文》《作家天地》《辽西文学》《朝阳日报》《朝阳广播的电视报》等。网刊《中国朗诵艺术杂志》《溪流》《向南周刊》《诗山西》等有作品收录于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