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特稿
编者按:
8月7日,《中国教育报》发表了记者刘玉采写的《辽宁朝阳市教师进修学院重生记》,当日即被多家网站转发,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然而,很多人有所不知,此文首发的背后,还有一个“一花两开,芳姿各异”的感人故事。
实际上,早在数月前,刘玉就通过今日朝阳网以及业内人士等途径,密切关注朝阳市教师进修学院发生的喜人变化,特别是该院首推的“琢玉工程”。她以审慎、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经过多次采访、多方核实,写出了将近3000字的专访——《办一所有尊严的学校》。但是,受报纸版面紧张制约,此文最终被压缩成只有1200多字的“精华版”发表。
众所周知,《中国教育报》(刊号:CN11-0035)是教育部主办的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一直以来,该报始终秉持“全面、准确、及时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工作部署,传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信息和经验”的宗旨,其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不言自明。能在该报刊登表扬性文章,自然会被广大读者视为一种荣耀与激励。
为弥补“两花同笑开,只闻一蕊香”的缺憾,经请示刘玉老师同意,现将原文予以发表,以飨广大网友。让我们一起理解基层单位历尽艰辛得来的发展成果,珍惜一线干部群众勠力同心形成的集体智慧,高扬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时代旗帜,为开创“教育振兴、圆梦中国”的崭新局面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办一所有尊严的学校
——辽宁省朝阳市教师进修学院重生记
《中国教育报》记者 刘玉
《中国教育报》记者刘玉现场采访照
记者日前在辽宁省朝阳市中小学采访时发现,只要提及教学工作,校长和老师们都会说到市教师进修学院研训员对学校教学给予的建议和帮助。
双塔区燕都小学在朝阳市一直是热点学校,但是近两年来,校长王树申却添了“心事”:新课改给老师们带来许多困惑,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帮忙解惑。直到上学期,王校长才把心放进肚子里。“市教师进修学院两位研训员在我们学校做了一学期‘沉浸式’教研,带来了新视角和新方法,帮助我们老师适应了新理念下的教学工作。”
现在,老师们教得轻松,学生们学得愉快,师生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状态。王树申说,他想筹办“教学开放周”,把课堂全部放开,让家长们进校检验。“开放周要想确保成功,必须有学院研训员给支招儿我心里才有底。但是,现在研训员太紧俏了,不知道能否预约得到。”
再不改变 学院就“黄摊儿了”
采访前刘玉(右一)与朝阳市有关人员交流座谈
然而,就在两年前,情况却不是这样。每每听到市教师进修学院研训员要来搞教研,王树申甚至心里有些“烦得慌”:“来了也是走过场,不解决实际问题,老师们也没什么收获,还打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位于辽宁西部的朝阳市,经济一直欠发达。受经济落后等主客观因素影响,朝阳市教师进修学院仅有的两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办公楼,几乎没有得到过像样的修缮。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培训设备老破残旧。按照辽宁省制定的市级教师进修学院建设标准,他们完全不达标。必备的学术报告厅、录播室等专用教室及教学设备,不是没有就是老化。长期以来,学院给外界的印象就是“破大家”。
在“破大家”里呆久了,人也渐渐颓废。“吃老本、混日子、凭感觉、差不离”是大部分研训员的工作状态。双塔区教师进修学校跟市教师进修学院经常有工作联系,校长程存对记者说:“过去那些年,最犯愁到学院办事,别说下午没几个人上班,就是上午去也经常找不到人。”
多年来,朝阳市教师进修学院饱受诟病,在“作用被淡化、业务被分化、功能被弱化、地位被边缘化”的窘境中挣扎。有人总结出的一套话非常形象:“一座破院子,一群老头子,一套老法子,一起混日子”。学院艺体部主任高艳说:“在外面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哪儿上班,怕被人瞧不起,实在没有尊严。”
如果按照这个节奏和状态发展下去,朝阳市教师进修学院就离“黄摊儿”不远了。幸好,这并不是故事的结局。
2015年末,朝阳市委做出决定,要尽快改变学院形象,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作用。第一件事,重组学院班子,任命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程希印做院长。市委书记蹇彪破例同程希印进行任前谈话,鼓励新班子开拓进取,勇于担当,让学院“一年有起色,两年大变样。”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人大代表联名呼吁,市财政、教育等部门积极协调,很快,500多万元资金筹措到位,将办公楼修葺一新,办公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到2017年3月底,学院网站、录播室、多媒体教室、民族双语教师等专用教室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不到一年时间,学院的硬件设施从“一无所有”到“一应俱全”。
顶层设计“琢玉工程” 猛药医沉疴
佟英峰(左一)、程存(左二)参加双塔区小学研训活动
新班子上任刚刚一年半,再提起市教师进修学院,市民纷纷点“赞”。
“要让学院找回尊严!”程希印上任之初,心中暗暗发誓。他发现,在年复一年“混日子”的状态下,全院被“得过且过”的消极情绪笼罩着,敢声称自己胜任教研工作并且能服众的研训员凤毛麟角。他带领新班子很快厘清了学院三大亟待解决的问题:研训员整体素质提升、工作面貌改善和文化建设。
“不下猛药难医沉疴。”程希印告诉记者,2016年整个寒假,班子成员片刻没闲着,积极设计并严密论证。转年3月份,新学期刚开学,他们就启动实施了一项旨在提升研训员队伍整体素质的创新工程,起名“琢玉工程”,计划在“十三五”期间“琢”出一批有底蕴、有权威、有人格魅力、有奉献精神的高水平研训员,把学院建成创新之院、学术之院、研究之院。
对于“琢玉工程”,程希印非常有信心。据介绍,“琢玉工程”主要包括“换岗磨玉”、“借石攻玉”、“励志开玉”、“聚力研玉”和“文化雕玉”五项子工程。其中,“换岗磨玉”工程重点针对学院中青年研训员普遍缺乏基层教学和管理经验,缺乏创新动力与工作后劲实际状况,通过自主申报、组织选拔的方式,分期分批选派优秀中青年研训员到基层学校任教挂职,解决能力不够问题;“借石攻玉”工程重点针对研训员普遍缺少高级研修机会,从根本上打破故步自封、画地为牢的传统工作格局,改变过去那种被动接受、简单模仿的不良工作习惯,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设计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自我提升的内驱力;“励志开玉”工程重点针对研训员队伍建设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和评价,通过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督促研训员努力克服“职业倦怠”,走出工作的惯性思维;“聚力研玉”工程重点针对研训员队伍“吃老本、混日子、凭感觉、差不离”的平庸观念,以读书活动为载体,开展笃学活动,增强研训员的底蕴,“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内增合力,外显实力”;“文化雕玉”工程重点针对研训工作缺乏顶层设计、整体协调等现实状况,通过营造温馨舒畅的人际氛围和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研究氛围,以创建“琢玉”文化为载体。
“实施‘琢玉工程’,就是要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颗重磅炸弹,激起万千涟漪,重新点燃大家渴求上进、被人尊重的激情。”程希印说。
激活每一个个体潜能 璞玉终成器
首批任教挂职的姜娜(右二)在学生中间
姜娜2011年大学毕业后,直接考进朝阳市教师进修学院做研训员。“每当组织培训工作,面对一线那么多优秀教师,总会感到力不从心。”没有基层教学和管理经验成了姜娜的软肋。在全院112名教研员中,像姜娜一样没有一线任教经历的研训员接近四成。
2016年3月新学期刚开始,姜娜和其他4位有着同样经历的研训员被派往基层学校任教挂职。当班主任,上课,做学校中层干部,在丰富基层教学和管理经验的同时,增长才干,快速成长。在学校里的每一天,他们与学生摸爬滚打在一起,亲身参与学校的各项工作。经过一年的“磨玉”,5位研训员收获满满。
最明显的变化是视角变了。姜娜说:“以前组织培训,只想着做好本职工作,注意团结协作,必要时能补位就很好了。现在会思考很多,因为了解了一线教师的需求,会想方设法‘按需培训’”。
如今走进朝阳市教师进修学院,再也看不到“闲人”。研训员们要么“沉浸”在中小学里做教研,要么在外出学习培训的路上。
学习归来,第一件事要面向全院教职工汇报学习心得。“过去外出培训感觉走过场比较多一些,现在不敢离开培训课堂半步,生怕回来没东西说。”今年44岁的姬晓霞来学院15年了,她说,“自己15年来头一次登台汇报,也是头一次上公开课。去年一年干的活比过去15年加在一起还要多。”
“如何督促研训员克服职业倦怠,走出工作的思维惯性?我们着力构建了一种全新的管理和考核评价机制,通过采取研训员集中述职、业绩展示、上公开课等措施,目前在全院已经形成了‘能者上、庸者下’的工作氛围。”学院副书记佟英锋说。
“琢玉工程”实施一年多来,朝阳市教师进修学院各项工作风生水起。工作抢着干,比着干,人人心气都很足。“人人都想做对单位有价值的人。就连我们行政部门都有危机感了,生怕自己跟不上学院的发展脚步,怕被淘汰。”学院办公室主任王宏宇说。
难能可贵的是,朝阳市中小学教师更有勇气冲击国家和省级教学大赛了。在2016年10月末举行的首届“辽海杯”辽宁省中学理科实验教学能力大赛上,朝阳市初中参赛教师有7人获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生物学科获团体一等奖,物理、化学学科获团体二等奖;高中参赛教师有4人获一等奖,物理学科获团体二等奖,综合排名紧随沈阳、大连位列全省第三名。“现在,我们基层学校的老师都对学院研训员心服口服。如果没有他们的精心指导和组织,获奖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朝阳六中教导主任张楠深有感触地说。
“现在我们越来越离不开教研员了。”双塔区凌河小学校长李桂茹说,“他们几句话就对老师们起到拨云见日的作用,给我们教学带来的变化有目共睹。”
其实,2016年是朝阳市财政状况最低迷的一年。市委、市政府果断决定重塑市教师进修学院形象,并予以资金支持,得到了许多知情者的夸赞。一位市人大代表连连表示感慨:“市委、市政府选对了人,花对了钱。”“好钢用在了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