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根据辽宁省朝阳市教育局(体育局)《关于开展全市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大赛的通知》文件精神,自2017年年初开始,由市教育局牵头谋划,市教师进修学院具体策划并组织实施,打响了一场覆盖全市所有中小学多学段、全学科一线教师的教师素质提升战役。
经过系统的筹备、预赛淘汰,大赛在本学期正式拉开帷幕。首轮笔试之后,10月下旬开始,以演讲说课考察基本功和课堂教学展示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竞赛燃起烽烟。从今日起,本网将陆续编发由市教师进修学院各学段各学科研训员亲自讲述的本次大赛正赛的精彩故事,向读者充分展示近年来全市教师教育取得的突出成果,展现新时代朝阳教育人的勃发英姿。进而为促进全市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全市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持久而强劲的精神动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 璞玉百琢方成器
——朝阳市青年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大赛小科学学科活动总结
文图/邹德炜 编辑/赵盼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中小学青年教师综合素质,辽宁省朝阳市教体局、朝阳市教师进修学院以“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举办了朝阳市中小学青年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大赛。参赛选手有42人参加了小学科学学科比赛,他们在专业知识测试、专业技能展示、教学能力展示三个阶段,分别进行了演讲,实验创新操作技能展示,备课,试讲,答辩等方面的比赛。
小学科学倡导探究式学习,但受器材配备、实验难度、研究深度等因素影响,造成了实验现象不明显,实验开出率低,实验效率低的现象普遍存在,也就造成了小学科学不能很好地开展探究式学习。为激发科学教师研究实验、创新实验的兴趣,检验科学教师实验操作的技能,在此次大赛中,小学科学学科在教师专业技能展示阶段设置了实验创新操作技能展示比赛。参赛教师各显神通,在实验内容的增补、实验材料的开发、实验程序的设计、实验方法的改进等方面展示了扎实的操作技能与精彩的创新改进。
开发实验材料
竞赛中,参赛教师们将废弃的灯管、手电筒罩、装修边角料制成检验空气流动装置,在灯管内小纸片飞旋上升中形象直观地看到热空气的流动;或用矿泉水瓶打上小洞压入水中时气泡涌出,贴在小洞边上的纸条飞舞,瓶中的乒乓球听话地上上下下,直观感受到空气占据空间;或将随处可见、随处可得的易拉罐底代替陶制的蒸发皿加热蜡块,效果立即出现……生活中常见的、廉价的甚至是废弃的物品,因教师们的聪明才智变成了有趣、简易、适合操作,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实验材料,巧妙、生动地诠释着不同的科学原理。
科学已经广泛渗透到儿童的日常生活之中,小学科学的很多实验都可以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在我们惋惜实验器材不足、不配套时,此次竞赛让我们看到身边那么多的东西,甚至学生的玩具,都可用在科学探究实验中。生活中处处有资源,实验材料处处可创新,需要我们科学老师善于发现、巧妙利用。
改进实验设计
竞赛中,无论是“研究物体的沉浮时将同一容器注入水和油两种液体观察三种不同物体的沉浮”;还是“研究月相成因时让学生至身于实验中的亲身扮演与体验”;亦或是“用开了气门的纸杯代替纸蛇置于蜡烛上方,用细螺丝代替线绳,在纸杯的旋转中探究热空气的流动”等等,实验材料都很简单。参赛教师们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了创新、修复、改进,现象直观明显,效果迥异。
这足以给我们启示:实验材料虽很关键,但实验设计的好坏才是决定实验成败的决定因素。利用好手中的材料,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实践中经历实实在在的探究过程,看到效果明显的实验现象,获得正确的实验结论,是我们每位科学教师应努力研究的方向。
优化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过程的合理、严谨、规范是实验顺利、成功的保证。传统的科学实验,是一定历史时期教学经验和教学科研的产物,一般都有较为合理的操作过程,但随着人们对科学实验要求的提高和对实验认识的发展,有必要对某些实验操作过程进行优化。这次竞赛中,例如“拧螺丝钉的学问”,在观察、操作、分析、总结中逐步认识轮轴,建构轮轴的概念;“圆筒形的小孔成像装置”,利用圆筒调整距离,将大小不同的孔所成的像同时成在屏幕上;“斜面坡度大小对小车拉力影响”实验中科学地规避测量失误等等,都体现了“实验方法有创新,操作过程求规范”。参赛教师们关注细节、关注实验的过程与方法,对实验操作进行细化、优化,结构严谨、数据准确,强化了证据意识,能够让学生获得直观、科学地体验与感悟。
融入技术手段
此次竞赛中,“研究透镜”、“光直线传播”等实验均采用了一些新技术手段,将看不见的抽象变为看得见的具体,具有新鲜的时代感,能够调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倡导就近取材,因陋就简,低成本高效果,但也不排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新鲜的技术手段进入课堂。适当地将新技术应用于科学教学,助力于探究实验,不但让学生开阔眼界,与时代发展接轨,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热爱科学,激发其探究科学的欲望。
实验创新操作技能展示中,集中展现了参赛教师们刻苦钻研、立足课堂,勇于创新的精神,每一个创新实验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闪光点出现。既有充满教师智慧的发明创造,如可同时对固体、液体、气体进行《热的传递》实验研究的“综合演示仪”;也有关注知识系统性搭建的创新实验,如在简单电路中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参赛教师们在实验操作技能展示中讲解睿智精炼,操作规范准确,实验设计环环相扣,实验过程有条不紊,现象直观,效果明显。
目前,科学实验教学中的仪器欠缺或者不够完善,科学教科书上部分内容没有现成的仪器配备。这给了我们创新、改进的空间。但在实验创新和改进中用复杂的实验装置和操作过程来阐述简单的科学现象,简单的科学问题复杂化,这是科学教师经常走进的一个误区。为此,也有几点需要注意的事项。
模拟实验要追求“神似”
科学中对于不能打开,不能直接“观察”的,不能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的,往往通过“模拟实验”进行研究。目的是通过模拟,发现规律,探求真像。我们在教学中设计模型,进行模拟实验时就要尽可能以贴近“真实”为原则,这才能让学生在观察“真实”的现象中获得更贴近真实的发现。
实验不能以“省事”为创新
教材中有的实验可能学生做起来费时、费力。因此,有的老师为了简洁、“高效”地获得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要么简化了操作程序,要么实验器材以半成品形式出现,让学生“坐享其成”。这其实是把一些本来应该属于学生动手做的权利,应该是锻炼学生“动手做”的机会,被老师剥夺了。学生失去了在实践中获得“体验”的经历,失去了在动手中“发现”的过程,失去了在失误中“成长”的机会,这必将弱化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弱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小学科学提倡“做中学”,我们要不怕“麻烦”,要保障学生在亲身的实验操作中经历着、体验着、感悟着、收获着。
我们不能只关注实验结论而简化实验操作,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学生的认知基础以及探究兴趣的培养,将本来简单的实验故意“复杂化”,故意设置“障碍”或增加实验难度。
避免以知识下移为创新
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性、综合性课程,与初中的理、化、生、地等学科都是密切联系的。我们提倡小学科学学习“一英寸宽,一英里深”是基于学生认知基础与实践能力之上进行的自主探究。在奥数被叫停的今天,初中的相关实验适合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探究、深度拓展,但不适合当作创新实验、替代实验下移后放到小学科学课堂上,违背教育规律。
避免为追求创新而创新
科学的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关注学生的前概念,要遵循“由近及远、由简入繁、由浅入深”的规律循序渐进,不要为了创新而追求高、大、上,追求新、奇、特,脱离了学生的认知基础、认知规律。教材中一些经典的实验设计,要掌握其中的实验目的与原理,避免假创新、伪创新,改进后的“实验”装置脱离教学、违背教学……
朝阳市中小学青年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大赛小学科学学科比赛圆满结束。回想在这一轮轮比赛,选手们演讲时立志要“战胜职业倦怠,做幸福教师、做优秀教师”那至诚至真的满腔豪情让人嘉赞;选手们在试讲、答辩时显露出来的深厚底蕴、扎实功底让人折服;选手们融入智慧的实验创新更是让人惊叹。在这一轮轮比赛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青年教师的成长与进步,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的优秀的教坛才俊历经“大赛”的洗礼与打磨——“璞玉百琢方成器”!
(作者现供职于辽宁省朝阳市教师进修学院小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