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端午时节粽子鲜(史庆友)

摘要: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在祖国各地因传说不同,庆贺的方式不也一样。但随着被确定为“小长假”,端午节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我居住在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我们这里蒙古族比较集中,端午节有许多习俗。不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端午时节吃粽子。

端午时节粽子鲜

文化信使/史庆友  编辑/明月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在祖国各地因传说不同,庆贺的方式不一样。但随着被确定为“小长假”,端午节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我居住在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我们这里蒙古族比较集中,端午节有许多习俗。不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端午时节吃粽子。

  在我们的家乡端午节要吃棕子,还要在粽子锅煮鸡蛋。家乡的粽子制作是比较复杂的。主料是大黄米(一种叫黍子的农作物去皮)及少许江米。先将米淘洗干净后放在大的泥盆中浸泡一周以上才能用,包的时候要将买来的粽子叶用开水煮透,放入冷水中清洗,折叠成三角形,这防止米粒从角上露出去,在角上人们常常再放上红枣,红小豆,芸豆、绿豆、芝麻、葡萄干等,集红黄白绿于一体,外观美丽大方、犹如一个精美的工艺品。放冷水中加猛火煮,水沸后转入慢火煮2小时以上方能出锅。在煮棕子的锅里要煮鸡蛋,棕子锅煮出的鸡蛋外观草绿色,剥开皮里面的蛋黄都显得草绿色,别有一番风味,香气满口。

  家乡的大黄米可是一宝,是用我们地区一种叫黍子的作物磨皮而成。由于黍子有粘性,色黄,人们又称黍子磨成的米为黄米。但是在我的记忆中,特别是上个世纪60—70年代,物资极其匮乏,谁也弄不来大黄米、粽子叶。巧妇人难做无米炊,没有包粽子的主料,上哪儿去吃粽子?

  你还别说,在我的记忆中,初中毕业后的第一个端午节吃过一回粽子,现在想想,那滋味可真香,不是那粽子的原料好,而是物以稀为贵,因为在这之前我没吃过,也不知道还有粽子这一美食。那次吃也只是尝了一小口,原因很简单,太少,粽子是邻居五姑送的,只两个。五姑家的粽子也是来之不易,是五姑的丈夫去南方养蜂,在南方换回点江米及粽子叶,才得以吃上粽子。

老伴女儿外孙女在包粽子

  在我小的时候,端午节吃不到粽子,但妈妈会给我们煮几个鸡蛋,那个时候家里也就3、5只鸡。母鸡下几个蛋还要用来换灯油、食盐,过端午节妈妈能给煮上几个可是不容易的事。我们通常是舍不得吃的,要留着。每天拿出来闻闻。有时候还要与小伙伴做一种撞鸡蛋的游戏。比谁的鸡蛋抗撞,最后也没破的那个鸡蛋被称为蛋王。更舍不得吃,要留着,往往是留到臭了不能吃了为止。现在想想小时候玩的撞鸡蛋游戏真的很开心:不是谁的鸡蛋最硬,撞不破,而是谁的心眼来得快,在撞的时候,往往是鸡蛋还没接触,手的其它部位早已撞在了对方的鸡蛋上,熟的鸡蛋更好破。

  现在好了,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变化,物资是极大的丰富,人们想吃什么市场上都有,粽子再也不是稀罕东西了,端午节吃粽子再也不是必须的啦!但在老人们心中,那些传统节日美味,还是不可少的。每年的端午节姑姑总会让表弟为我送些亲手包的粽子及散养的本地鸡蛋,不是图别的,一是自家包的粽子味正,二是自家鸡下的蛋没任何污染,营养丰富。其实这些都是借口,重要的是姑姑对我的一片深情,是爱在其中。

  在端午节即将来临之际,写了这篇拙文,一是对过去的生活是一次回顾,旨在告诫朋友们,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重要的是通过粽子这一话题,告诫朋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发扬光大,在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应该让精神文明之花开得更加鲜丽!

  端午节,在我的心中常过常新!

[责任编辑:雅贤]

小链接

  史庆友,网名:无风无浪。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旧庙镇政府退休公务员,朝阳农学院毕业,省、市、县三级作家协会会员;市、县诗词学会会员,高级畜牧师。多年坚持写作,作品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文化内涵。先后有作品发表于《参花》《散文》《辽宁散文》《东方散文》,《辽宁日报》《辽宁职工报》《阜新日报》《新蕾》《蒙古贞日报》等媒体。出版了散文集《心语》《心曲》。分别获蒙古贞文学奖、阜新文学奖。摄影作品《村头》在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摄影展中荣获一等奖。在网络上发表作品200万字,多次参加网络征文并获奖。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