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蝉事
文/瞿军(四川) 编辑/雅贤
又是一年盛夏,又闻蝉唱。白日蝉噪,最美不过清风半夜鸣蝉。徘徊月下,那蝉声入心,便忆起了儿时关于蝉的故事。
回忆少年时代,顽劣的我好捉鱼摸虾,上树掏鸟蛋,抓蜻蜓、知了,有件无知的蠢事,至今记忆犹新。
那时,每到夏夜,除了与邻居家的小伙伴们玩藏猫猫,最爱做的另一件事,就是捉知了,每晚乐此不疲。
天刚擦黑,知了成虫从柳树、桔树和冬青树下的泥土中钻出来,爬到树上脱壳变成蝉,这便是捉知了的好时机。我们打着手电筒,沿河岸的柳树一棵棵搜寻。一晚下来,能捉到几十只。拿回家把壳剥去,放点盐用菜籽油一煎,便是一道美味食品。在那个贫穷的时代,是绝好的蛋白质补充。
有一天,我突发奇想,把几只捉到的知了成虫放进一个纸盒,守着它们,想看看知了是如何褪去外壳“破茧成蝶”的。
在昏暗的灯光下守到半夜,只见那些知了的外壳先从背部裂开,有两只头部已钻出壳来,但就是始终没有最终褪去。这时,夜已深,疯跑了一天的我,两只眼皮直打架。熬不住瞌睡来袭,便性急地用手把一只只褪了一半的知了的外壳剥去。剥去外壳的知了软软、粉嫩的,翅膀蜷缩成一团。想起大人们讲过,知了钻出壳,被露水一激,翅膀便会伸展开,第二天一早就能飞了。便将剥了壳的知了放到院里的冬青树下,把盒盖上,打了几个透气的小孔,放心进屋去睡了。
第二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院里去看知了的翅膀伸展开没有,能飞了吗?
小心地打开盒盖一看,傻眼了!知了成虫还跟昨晚我剥开壳一样,翅膀蜷着,没一点变化,在盒子里慢慢地爬来爬去。少年的我,弄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后来长大了,读书时学了破茧成蝶这个成语,才明白当初我助力知了出壳,却最终未能展翅是为什么了。
破壳,对于知了是新生的必由之路。知了破壳挣扎而出,是物种生命之初必须的经历,也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它要通过自身的挣扎,挤压到翅膀,奋力而出后才能展翅飞翔。人为的帮忙,让它失去了挤压的动力,没有挣扎、阵痛的过程,它便永远失去了飞翔的能力。
同理,对于一个人,有时候在生活中需要奋斗乃至挣扎。如果生命中没有阻碍,我们就会回归原始的脆弱,经受不住生活道路上的风风雨雨。如果要想破茧展翅高飞,就要承受生命的痛苦。而且,不能指望他人的帮助。许多时候,再大的困难,再多的苦痛,都只有靠自己去解决、去承受。只有经历风雨,才会见彩虹。
小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