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吴歌:尽二十七年之工 创东北方言“词典”(林娜)

摘要:人们都说,在快节奏的今天,最难得的精神是执着和坚守。而锦州人吴歌集20多年之心血著成《东北方言注疏》,为这种精神书写下完美的注解。

吴歌:尽二十七年之工 创东北方言“词典”

文图/林娜  编辑/立军

  人们都说,在快节奏的今天,最难得的精神是执着和坚守。而锦州人吴歌集20多年之心血著成《东北方言注疏》,为这种精神书写下完美的注解。这本由白山出版社出版发行的99万多字之作,收录词条6000余个,还有语音变化规律70余条以及考据论文一篇。部份专家学者称,《东北方言注疏》是东北方言考据工具书的开先河之作,或为东北史上首部考据类词典。

母亲一句数落,打开他研究方言的开关

  “水有源,树有根”,从事金融工作的吴歌研究东北方言也是有原因的。不到十岁的时候,家里买了台缝纫机,吴歌看着新鲜,当然要试试。母亲见了数落他:“看你,挺大小子咋‘老婆汉像’的,鼓捯(捯,非捣)它干啥!”母亲随口“碓”他一句,吴歌却往心里去了:这几个字儿到底该咋写?后来,从小对《红楼梦》颇感兴趣的吴歌在这部名著中找到了音、义相同的字眼——第五十一回,一天夜里麝月出屋“方便”,晴雯未着寒衣悄悄跟了出去,想吓唬麝月一下,宝玉在屋里高喊:“晴雯出去了!”一来提醒麝月免受惊吓,二来也为了让晴雯赶紧回屋。晴雯回屋后埋怨宝玉:“那里就唬死了他?偏你惯会这么蝎蝎蜇蜇老婆汉像!”

  按照吴歌的解释,老婆汉像,是对男行女事之态的揶揄,多用于男子操持女红或与女性为伍之时。咦?目不识丁的母亲与文坛泰斗曹雪芹,咋会有“共同语言”?吴歌思考着:来自民间的土语,也能登上文坛巨匠的大雅之作,是所谓的“大俗即大雅”吗?

  受此触动,吴歌认为方言有音有义,也应有字。古人说“语必有义”,吴歌加了一句——“义必可考”。自此,“方言”如何准确书写成了吴歌心里的一个结。

集南腔北调,感受方言大俗大雅魅力

  因为学习和工作的关系,从额尔古纳河畔到海南岛,从黄海之滨到天山脚下,吴歌走了不少地方,耳朵里灌满了南腔北调。

  1990年,他在位于南宁的广西艺术学院进修。在半年的时间里,每天都要光顾校门外的米粉档。是什么原因吸引了他?米粉好吃?和老板投缘?非也——是方言。米粉说成“梅粉”、黄瓜说成“王瓜”、吃虾说成“吃哈”、老窖说成“老告”……出自米粉档老板口中的这些奇音异字,在吴歌听来却比欣赏流行歌曲还过瘾。

  此后,在外学习和工作之余,他就深入所到之地的农贸市场——他认为的民俗最浓和方音最纯之处,不断跟当地人请教俚俗方言,听到有用的东西,他就立刻想办法记录下来。

  渐渐地,所到之地的朋友受其感染,主动帮助他收集资料,有的甚至把淘来的相关书籍无偿赠送。这样得到的书,他视若珍品。

  锦州、大连、赤峰、呼和浩特、南宁和北京,在几个方言片区的生活让他收获良多、视野渐开。“‘南腔北调’之间,流淌着相同的血脉,传承着相同的基因”。吴歌认为,这是方言最大的魅力。

  这样的积累,他坚持了20多年。

以一文试水,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本世纪初,网络交流逐渐成为年轻人了解世界、联通彼此的重要方式之一,发帖评论慢慢盛行开来。2006年,吴歌以“百度五哥”的网名,在百度锦州吧上抛出《谁知道:“阁儿楼”是啥意思》的帖子,将自己在10年前的发现和论断发表于网上——在锦州抑或东北口语中,阁楼,是名词;阁儿楼,则是动词。使其骑坐在颈肩上,宛若搭阁楼,就叫“阁儿楼”。此帖颇有抛砖引玉的意味,他也想以此来印证自己的判断。

  光标停留许久,犹豫再三,他终于按下“发送”。然而,帖子发表后却如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复。每隔半小时,他便刷新一下页面,“评论0”这几个字样每次带给他的都是失望。“难道我的论断是错的?这个词虽小,却是我苦苦探寻10年的成果啊!”

  25小时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一个留言提示让他狂喜:“发音是不是‘ger lou(genr lou)’啊?如果是的话,它的意思是这样:一个小孩子分腿骑在大人的肩上,大人就是在‘ger lou(genr lou)’着孩子,不知道我说明白没?”

  吴歌兴奋极了,心里对这名叫“屋里憋屈型”的网友说:“朋友,你掰扯得忒明白咧!”“啊,对对!我老公就这么跟我玩,我以前叫骑脖梗(颈),他说锦州叫ger le……”。又过了几个钟头,网友“那样爱着”回复。寥寥评论犹如给吴歌打了强心针: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网上也有知音!更为激励他的是,帖子发出一年半后,“阁儿楼”首度“全须全尾”地现身于网络——新浪博主傲登妈妈在自己的帖文《森林公园——鸟语林》中说:“回家喽,爸爸!‘阁儿楼’着我,走喽!”在图文并茂的博客里,这句话是作者借儿子名义,为爸爸“阁儿楼”傲登的图片所做的文字说明。

  这一天是2007年11月19日,成为吴歌心里的一个里程碑。

吴歌“魔怔”了

  如何将自己的成果完整地保留下来?出书成集是最好的方式。方言历史悠久,语音变化多端,考证方言本字,专业性和学术性都很强。没有大量的语料积累和严谨的科学论证,无从去伪存真、正本清源。考据之难,难在方音,难在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语音差异,让某些专家也感到“麻爪”。在《东北方言注疏》出版之前,很多方言字都是由同音字替代。

  在吴歌看来,作为“替身”的同音字,与注音符号(拼音或音标)无异。“同音字替代”做法,可以用于方言调查或曰语料收集阶段,而不能作为方言研究成果来传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跳出方言看方言,有时也许看得更清楚。作为高级经济师和业余摄影人的吴歌,虽以方言“票友”自称,却具有严谨的态度和别样的视角。因此,他的假设更大胆,他的求证更小心。

  取证,从文学名著到各类贴吧,他兼收并蓄;求义,他更多地借助《康熙字典》;辨音,他积极参照古代音韵和异域方言。

  假设,求证,否定;再假设,再求证,再否定……如此反复,难以数计。6000余词条,每条都要注音、注解,并注明考据的出处,引明典故。最令他头疼的就是注解。方言来自民间,很多词汇都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纯乡土,有的动作性极强,怎样把这些方言解释明白,吴歌因此耗费了相当多的精力,有时一个词条的注解长达千余字。在旁人眼里,吴歌“魔怔”了。吴歌自己觉得,他如同一只小蚂蚁,吭哧憋肚地啃着一块大象骨头。

码字6年,《东北方言注疏》填补空白

  2016年年底,历经6年码字,《东北方言注疏》终于付梓。今年5月26日,由锦州市社科联、锦州市作家协会、辽西区域文化研究会和锦州市凌河区文联等单位联合在义县奉国寺主办了该书学术研讨会,20多位文化名人和专家学者就该书的出版及其内容和特色等进行了热烈而广泛的讨论。

  上秤蒦(yāo)、因乎(yōng hu/wu)啥、竟意儿(jìng yǐr/yǐnr)的、蹅(zhà)巴、径个儿(gěr)……面对这些颇具特色的东北方言以新鲜的字面形式呈现,与会者一致认为该书不仅填补了东北方言考据类辞书的空白,也应和了国家暨地方“语保工程”的脚步,意义非凡。

  因为《东北方言注疏》获得较高的评价,吴歌在2017年度“锦州市第六届全民读书节”活动中,被评为“最佳写书人”。

  渤海大学教师李薇薇博士说,2015年开始,由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启动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开展,计划用5年的时间,完成全国范围内语言资源的调查、保存和展示。去年辽宁省首批6个点锦州、兴城、沈阳、辽阳、建平和丹东的调查整理工作已经成功通过验收。

  李薇薇说:“语保工程是一种国家行为,在5年内完成全国范围内几千个方言点的调研、摄录工作,相当于在方言的千里沃野上寻找水源,如实地记录、描写下当下方言的真实面貌,不过是刚刚完成了方言研究的第一步。而接下来的考证工作就相当于在找到水源的基础上深入打井,吴歌老师经过20年的积累,已经先行了一步。”

  20多年磨此一剑,吴歌为《东北方言注疏》所付出的辛苦已经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其中,也许有很多内容挑战了一些人对于方言用字的认知,但吴歌说,所谓“约定俗成”的东西不一定正确,李鬼终究不能成为李逵。

  (作者现供职于锦州晚报社)

本网声明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