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朝阳有条慕容街,慕容街有家德辅馆(张松)

摘要:朝阳市北塔、南塔之间有条仿古长街,以前叫双塔古街,后因金庸先生的题字,改称慕容街。

朝阳探秘

编者按:
    2014年10月,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朝阳探秘》一书。这本由东北历史研究学者、历史小说作家黄世明主编的推介辽宁朝阳历史文化的专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为进一步扩大影响,更好地宣传朝阳,经黄世明老师同意,现将《朝阳探秘》中的精品文章在今日朝阳网公益园地依次发表,以飨广大读者。
  本网编委会需要郑重指出的是:随着京沈客专(高铁)即将开通,朝阳到北京、沈阳的车程缩短为1个多小时。时空距离的悄然改变,使朝阳作为辽沈及京津地区“精神休憩地”、“灵魂皈依所”、“历史上书房”、“自然标本馆”、“文化探秘园”的新型功能定位日益凸显。一个需要世人重新审视、重新估价的新朝阳,在全面融入京津冀的伟大变革中,正在掀开华光璀璨的新的历史一页。
  借助《朝阳探秘》系列美文,但愿能让天下网友感知到朝阳历史文化的冰山一角,并燃起前来朝阳寻幽访古、猎奇揽胜、修行身心、颐养天年的强烈欲望……
  (各位网友如有什么感想或要求,请将您的心声发到今日朝阳网统一邮箱:2996382758@qq.com,值班编辑会给您明确答复。) 

朝阳有条慕容街,慕容街有家德辅馆

文/张松

  朝阳市北塔、南塔之间有条仿古长街,以前叫双塔古街,后因金庸先生的题字,改称慕容街。在慕容街临北塔的街口左侧,有一古香古色的店面,一不卖字画古董,二不售珍稀化石,却经常高朋满座,迎送如流。在这里,入目的是5000年前的红山石器、骨器、陶器、玉器;入耳的是打造精美的上古石磬敲出的悠扬乐声……这是一家名为“德辅”的民办博物馆,它的主人叫王冬力,朝阳人都称他“红山文化的守望者”。

从“梦石斋”到德辅馆

  德辅博物馆分四层,其中负一层是场景复原区,一层是石器展厅,全部移自王冬力的“梦石斋”。“梦石斋”是德辅建馆前,王冬力给自己藏室取的名字。“梦石斋”里珍藏着王冬力用多年积蓄换来的2000余件上古器物,以石器为主。他为“梦石斋”自撰一幅对联:听斋内石载远古风如梦,看窗外云漫昨日雨已晴。那一件件造型奇特的千年异石,在王冬力眼中都是“活”的,是凝缩着朝阳千载信息的生命个体,他与石头对话,思绪穿梭于古今之间,潜移默化间感知了时光的意义,流逝的岁月由此注入了一份淡定的从容。

  王冬力不是普通的文物收藏者。最初,他的社会角色是成功的企业家,他步入收藏领域,十几年广收珍品、出书立说,起因源自一次牛河梁之旅。

  一年“六一”儿童节,王冬力参加一项赞助残疾儿童的公益活动,与小朋友们一起参观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当他与孩子们一起首次近距离接触红山文化的一刹那,他的心灵被触动了:远古炊烟尽,女神万古留,古今传一脉,后人当寻求。王冬力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了。

  从那一天起,他便开启了自己的“收藏人生”,流连于文物市场、行走于市井乡间。

  一次下乡,他发现路边小孩手持一石斧玩耍,这石斧不过是孩童眼中的玩具,而王冬力却以宝物视之;一次去内蒙出差,他看到有人出售一貌不出众的大石碾子,顿时眼前一亮,他认定那是一块价值连城的红山玉琮……

  一些人搞收藏看重的是古董的升值空间,而王冬力从事收藏却源自热爱,源自宣传家乡红山文化的责任。2009年9月1日,王冬力把自己多年收藏的红山文物拿出来,经辽宁省文物局批准,建立了朝阳首家民办博物馆。虽然这座博物馆的业务范围包括文物、艺术品的鉴定、编辑、修复等项,但建馆的宗旨却定位在“普及与宣传”。就比如这博物馆的“德辅”名头,都是颇有讲究的。“德辅”一词源于屈原《离骚》之“皇天无私,览民德焉错辅”,意为:“皇天没有私心,唯有德者而辅之”。王冬力说:“因吾馆的宗旨是弘扬红山文化,保护红山文化的民间遗存,实为积德家乡和社会之举,故取‘德辅’为名。”

上古石磬敲出《北京欢迎你》

  德辅博物馆展出的红山文物都来自民间,都是王冬力在各地淘来的。2010年9月,德辅博物馆迎来省里9名文物专家,他们专门对馆内的文物进行评审鉴定。最后评定德辅馆藏的792件文物为国家文物,其中二级文物7件,三级文物34件,一般文物643件。

  2007年,王冬力出版的首部红山文化研究专著,就叫《红山石器》。这是国内首部石器研究类专著,现已经成为研究红山石器的工具书。收入书中的红山石器,如今都安静地陈列在德辅博物馆一楼的石器展厅,形式各异,品类多样。一些石器连公立博物馆都未曾涉猎,实在令参观者眼界大开。最早的石戈、最早的石锯、最早的石鞋模型、最早的石制手术刀……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几十块形制有别、厚薄不一的石磬。这些石磬是王冬力在多年收集的石謦中,依现代音律拼齐的,皆为史前的打击乐器,为部落祭祀、重大集会所用,存世极少,弥足珍贵。博物馆讲解员用木锤轻敲各石磬,竟敲出了那首北京奥运会名曲《北京欢迎你》。

  2007年,笔者曾于武汉见湖北博物馆工作人员敲击曾侯乙编钟,错落打出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现场的外国游客听得瞠目结舌!人们惊诧的是,2000多年前的战国编钟,居然能发出如此悦耳的现代交响乐?有谁知,5000年前的朝阳红山石磬,其音律之齐、音色之美,竟不在战国编钟之下!

  石磬简称“磬”,是中国古老的石制打击乐器,磬在中国古代的八音乐器分类法(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中,磬居石类,朱载堉在其《律吕精义》中称作“石音之属”。謦的历史非常悠久,在远古母系氏族社会,当时人们以渔猎为生,劳动之后敲击着石头,装扮成各种野兽的形象跳舞娱乐。这种敲击的石头就被逐渐演变为后来的打击乐器——謦。磬的名称,见于《世本·作篇》,传说为尧、舜时人无句所作。或传:“磬,叔所造。”可见,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相当于尧或舜做部落联盟酋长时,磬已在使用。《吕氏春秋·古乐篇》载:尧命夔击磬“以象上帝”、“以致舞百兽”,描绘出一幅击磬起舞的上古画面。

  石磬从远古先民的击节乐器,后来升格为历代帝王、上层统治者的殿堂宴享、宗庙祭祀、朝聘的 “礼器”。石磬不仅是祭祀用器,还是指挥作战的特殊工具,是“王权”的象征。此外,石磬也是古代权贵彰显其身份地位的重要随葬品。

  有说法称,新石器时代的石磬都在黄河流域;商代磬多数在河南安阳殷墟;西周磬主要发现于陕西关中地区;东周磬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较多,中原和江南各国流行。这一关于磬的起源与演化的考证,因忽略了极为重要的红山文化区,显得不够全面客观。

  20世纪70年代,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了一件大石磬,长60厘米,上部有一穿孔,击之声音悦耳。经测定,此磬距今约4000年,属于夏代的遗存,在红山石磬发现之前,夏县石磬属于当时发现最早的磬的实物。由德辅博物馆保存的大量红山石磬看,石磬的发源地,很可能不在中原,而在辽宁。

  《考工记·磬氏》载:“已上则磨其旁,已下则磨其端”。这是说,磬声太高,就磨去磬石两旁使之变薄;磬声太低,就磨去磬石两端,使之变小变厚。实物资料表明,磬身的光平程度与磬声质量有关。磬身越是平整,其发音就越准、越清。而德辅博物馆珍藏的11件红山石磬,就是史书中记载的这类打磨精致、发音准确的磬之上品。如编号134的石磬,整体为磨制,上部有一对钻孔用以系挂,该磬厚重,击之声音低沉;编号135的石磬,击之则声音清脆、响亮;编号141的石磬,长45厘米,宽40厘米,厚4厘米,该磬体型硕大,为一老残件,使用痕迹明显,敲击部位已磨薄。最特别之处是,磬面浮雕一男性生殖器,形象逼真。在所发现的各类石磬中,这是独一无二的,被誉为“磬王”。

“铁饼鼻祖”与“天下第一锯”

  在人们印象中,石器时代简单粗陋,毫无文化可言。但德辅博物馆收藏的成百上千件石器却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上古石器世界,这个世界不仅不单调原始,反而五光十色,精彩纷呈!

  这些石器包括石铲、石镰、石杯、石球、石锤、石刀、石戈、石钺、石耜、石范、石磙、石璧、石镐锤、石研磨器、石斧形佩、带眼石镐、蝉形石镐、巨形石杵、石制碾磨盘、石杵臼盘、石提勺……

  这些上古工具所用石料十分丰富,有片岩、鸡肝石、火成岩、辉绿岩、石英岩、变质砂岩……其中一个玛瑙斧,为“鸡肝玛瑙”打造,质地密实,硬度在7—8度,顶端为自然断痕,侧面的开片痕迹明显,整体以红色为主,纹理间又显青白色冻地,绚丽多彩。经辽宁省宝玉石鉴定中心鉴定,红色部分的分子结构为氧化铁,极为少见。

  这些石器工具中的不少品种,都可视作现代器物的原始雏形。如编号67的石饼,据杨伯达先生考证,该器为打制,边缘打制成刃,应为先民打猎抛出的武器,是现代体育运动铁饼的前身。又如编号71的石锯,该器为自然窄条石板,在一侧利用制作细石器的方法,打制了连续的锯齿,相当锋利,现在依然可以锯断木条。可以这样下结论:锯的发明与传说中的鲁班无关,而是红山先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逐渐摸索发明的,此锯应被称为“天下第一锯”!

  这些石器似乎在向今人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后世所用的器具,早在5000年甚至8000年前,就已被先民发明并使用了,古人的智慧与实践能力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德辅博物馆里珍藏着古人用于盛动物油脂、用灯火驱走黑暗与野兽的石碗灯、石灯杯;有做鞋用的模型石鞋楦(xuàn),分男人、女人、儿童三种型号,说明红山文化时期的制鞋工艺已十分发达;有勘定方向的石罗盘,该器整体为磨制,八边八角,中间一大直径圆心,且圆心内及外沿经过了抛光处理,皮壳厚重,做工精美……

  红山时代的石器艺术同样令后人刮目相看。德辅博物馆里的石器有石鸟、石鱼、石蝉、石龟、石人面……编号125的石眼,外轮廓保留原始打磨的光滑表面,眼睛凹处与外周的原始磨光一致,两只眼睛中心一致,形状相同,极具神韵,伴有浓重的神秘感。编号131的石人像,虽已残损,但头部、水滴形眼睛、嘴及部分身体依然清晰可见,有专家考证,这是最早的“太阳神”!

启发更多的人与古人对话

  除石器外,德辅博物馆收藏的红山骨器、陶器、玉器同样不乏精品。如用泥质红陶所塑、据称为最早的红山女神像,采用写实的手法,背靠陶龛,呈跪姿,五官刻画清晰、逼真,重点突出了女性的特征,给人以安详、神秘之感。又如长12厘米、宽1厘米、厚0.2厘米的神秘骨画,骨片上刻有一只鹰和一只兔子,另外一只鹰只留尾部,其余残损。鹰及兔子刻画逼真,反映了红山先民精湛的绘画技巧。

  2012年7月,王冬力凭借珍藏的一组精美的红山玉器,在中央电视台《寻宝》栏目“走进朝阳”中获得“最具文化价值奖”,荣膺朝阳的“民间国宝”!

  点评德辅博物馆,专家赞誉连声。2013年5月7日,由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亲自带队的国家文物局调研组到德辅博物馆参观。励小捷高度评价了德辅博物馆,称德辅博物馆的收藏断代有特点,藏品有代表性。

  红山文化研究专家雷广臻说:“王冬力寻求红山文化的‘大千世界’,收集了石器、骨器、陶器、玉器。石器展现了红山文化最丰富的侧面;骨器展现了红山文化的精华部分;陶器是红山文化最异彩纷呈的部分;玉器是是红山文化最华丽的篇章。王冬力并不满足于收藏,他要让更多的人领悟上古文化尤其是红山文化的博大精深,他对公众无私展示他的收藏品,让精美的藏品为大众所共享,目的是启发更多的人与古人对话。”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