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探秘
美丽的木化传说 曲折的生命历程
文/刘长华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走进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不知为什么心里总会想起这首歌,为歌词的内容所感染,竟会情不自禁地轻声哼唱起来。
石头在唱歌,石头在说话,石头在讲述着朝阳洪荒流转、变幻无穷的远古故事。
木化石,娓娓诉说着曲折的生命历程
走进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木化石林,仿佛混沌初开猛然惊醒:一株株带着1.6亿年雨雪风霜、雷火沧桑的古木化石,如巨人般屹立在定格的远古时空里。恍惚中,我们似乎被“时光隧道”带到了中生代。这里曾经是绿树成荫,藤萝缠绕,落英缤纷,各种野生动物快乐地生活在这个密不透光的森林里,无忧无虑地生活、繁衍着……
突然,所有的繁茂都在转瞬间被毁灭。当一切都归于沉寂,重现天光之时已是1亿多年之后的今天了。物是人非,沧海变桑田,当年生活在森林中的动物们,早已变成了生物化石,而生机盎然的参天大树,也已经变为质地坚硬如铁的木化石了。
木化石,仿佛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娓娓诉说着一棵树曲折的生命历程和离奇故事。面对着貌似普通却又不平常的石头时,仿佛能感觉到一阵清风从身边徐徐吹过,松涛犹在耳边轻轻回荡。你似乎能看到它那曾经拥有的伟岸的树身,长满茂密美丽的叶片,似乎还不时挂出的果实。1亿多年前的某一天,它轰然倒下像一座山的坍塌,带着炽热温度的火山灰将它埋入深深的地层。许多年以后的今天,我们与一棵树就以这样一种方式完成了跨越亿万年时空的见面。
辽西朝阳一带,是我国中生代化石木蕴藏最丰富的区域之—,它的地下埋藏着一个恐龙时代的大森林。其中有些树木与现代的某些松柏类相似,可能是现代松柏类的祖先类型。这些树木中数量最多的是一类被命名为异木属的原始裸子植物,这类植物在整个中生代都有,以侏罗纪和白垩纪为最多,而在辽西地区这一属的化石木多达五六种。但它们与现代的松柏类又不相同,不能将其归入任何一个现代的科属中,这些树木的叶片是什么样子,人们尚不得知,因为至今还未发现任何与树干化石相伴的叶片化石。在这漫长的地质过程中,树叶和许多细枝树杈来不及石化便被流水冲走或氧化腐烂,所以在粗大的化石木周围从未发现过树叶和细小的树枝。
侏罗纪至白垩纪时期,高大而且数量惊人的树木,在古代的朝阳广阔土地上生长,显示了这一时期全球气候温暖、雨水充沛的状况。而在辽西一带又有许多火山和湖泊,火山经常喷发,致使小的生态环境内气温更高,湿度更大,许多树木更高大,有的可达几十米,直径可达2米之多,树龄可达上千年。
除了这些高大的裸子植物以外,许多苏铁类植物、林间的蕨类植物、湖边沼泽中木贼类植物、早白垩纪湖边出现的少数原始被子植物——辽宁古果、中华古果、十字中华果等古草本植物。这些植物构成了高低错落、疏密相间的绿色王国,为远古的生物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食物来源和一个天然的庇护所。
为什么在地火、压力、地下水溶液长期浸泡的树木,会以如此坚硬的方式留世?
侏罗纪至白垩纪时期,辽西朝阳一带正处于地质构造变动期,也就是现代燕山山脉的形成时期。当火山喷发、遮天蔽日的火山灰缓缓落下时,或当山洪暴发、滚滚的泥石流冲压而来时,高大的树木倒入水中,随即被深埋地下。地下水中以二氧化硅为主的矿物质逐渐充填到树干的各个细胞内,取代了其中的有机质,但使细胞壁上原有的特点保存下来,从而变成了形似树木的化石木。这一过程在地质学上被称作“交代作用”,虽然它们还保留着木头的外观,但实质上已经是百分之百的石头了。
辽宁古果破解达尔文的“讨厌之谜”
“被子植物”的起源长期以来一直是植物学家备感困惑的生物学难题,人们一直为找不到它们的祖先类群而困惑不解。在距我们1.1亿年左右的史前时代,花朵已经遍布世界,但再往前追溯,这些会开花的植物却神秘地失踪了。如果找不到它们演化的证据,这将完全违背达尔文自己提出的关于物种逐渐进化的观点,这就是达尔文所称的“讨厌之谜”。
1882年4月19日,这位生物进化论的开创者去世了,他把这个“讨厌之谜”和无数辉煌的成就一起留给了后世。100多年来,全世界的古植物学家为解开这个“讨厌之谜”,一直在苦苦寻觅着、孜孜探求着,却一直没有结果。
植物以顽强的毅力走出海洋,登上陆地,然而低下的繁殖能力却使它们每前进一小步,都付之以惨重的代价。起初,植物赤裸着的种子直接威胁着后代的安全,经过漫长的时光,植物进化史中才出现了花朵。它们吸引昆虫为自己传播花粉,又生长出果实保护种子。果实如同被子一样,给予种子完美的保护。这就是“被子植物”称呼的来历。“被子植物”以先进的繁殖方式迅速地占领了地球,最终,为动物和人类创造出了一个适合生存的家园。
花朵的出现标志着“被子植物”的诞生,然而恰恰是这关键的一环,却神秘消失在了广袤的地层深处。辽宁西部地区曾经出土大量的史前动、植物化石,世界上第一批绽开的花朵会不会就沉睡在那里的地层中?
1996年的一天,研究所里一位刚从辽西野外回来的年轻同事带给孙革教授3块标本,这是采自辽西北票黄半吉沟的几块植物化石标本。仔细观察每一块拿到手中的化石,是孙革多年形成的一种职业习惯。前两块都是曾经见过的普通植物化石标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拿起第三块,孙革的手不由得停顿了一下,这是一个貌似蕨类的分叉状枝条,但却明显不同于一般的蕨类植物。
放大镜下,孙革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一株纤细的、主侧枝呈倒人字形的、貌似蕨类植物的枝条上,螺旋状排列着四十几枚类似豆荚的果实(专家把它们称为蓇葖果),每个果实中都包藏着2-4粒米粒般大小的种子。孙革清清楚楚地看到,种子完全被包藏在果实之中!果实给种子提供了最完美的保护,这正是有花植物独具的特征!……孙革教授兴奋不已,他似乎看见一株金造菩提,看见了1亿年前的春华秋实。在这块化石上,孙革看到了他期待以久、梦寐以求的东西——种子!此时此刻,孙革已经可以肯定,这就是确凿无疑的“被子植物”!
这棵“被子植物”被命名为“辽宁古果”,成为迄今唯一有确切证据的全球最早的花。生存年代为距今1.45亿年的中生代,比以往发现的被子植物早1500万年,被国际古生物学界认为是迄今最早的被子植物,就此为全世界的有花植物起源于我国辽宁西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化石精品,地火打造的人间瑰宝
在没有被人们发现其价值的年代,朝阳的木化石成了老百姓盖房的基本材料。朝阳北票、上河首等化石出产地,一般农户盖房、垒猪圈用的就是这些价值不菲的木化石。这些尊贵的“石头”与那些顽石劣岩一样,默默忍受着风吹日晒、雨雪冰霜,承受着不被人待见的遭遇。可是当精明的商人发现,垫在老百姓房柱脚下的石头、垒在老百姓猪圈墙上的石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石头,而是价值不菲的化石时,几乎一夜之间,这些石头就完成了身份转换,由曾经一文不值的建筑材料,转身变为身价百倍的稀世珍宝……
木化石是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其价值不言自明。从科研价值讲,它是研究古地质、古气候的实物证据材料。化石上木材的结构、各种组织的细胞中,都蕴藏着它们在生长期间栖息地的许多气候信息,并潜在地记录了生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某些环境状况。科学家能根据木化石上留存的信息,从中探知远古时期地球的光照长短、气候变化、雨水多少、经纬和地域变幻、植物演化过程、植物群落组合、生物的协同演化等奥秘。从而寻找全球气候、生态环境变化的规律,有助于人类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
欣赏这些亿万年的奇树,看那千秋遗留的印痕,从中找到天荒地老的传说,实在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这就是木化石的收藏价值。由于埋藏地点不同,地下水溶液的成分也不尽相同,因此它们最终的“身份”也不完全相同。按所含的矿物种类成分分为蛋白硅化木、石英硅化木、玉髓硅化木。又因为树种的不同,地下水中富含的各种微量元素“入侵”树木后,就会呈现出土黄、淡黄、黄褐、红褐、灰白、灰黑、蓝绿等颜色和图案。因为亿万年的压力、地壳变迁等多重作用,很多圆形的大树被不同程度地扁化,变成了扁圆体,有的呈现为扭曲了的硅化木,从而带给我们另一种形式的特殊硅化木。但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大多都清晰地保存了树干的原生微细结构,有的保留着树木年轮的木纹肌理,有的保留着树疤烂心、空洞木结,有的保留着虫眼鸟窝,有的还保留着雷击后大火留下的余烬,外貌栩栩如生。
在木化石鉴赏中,最难把握的是意韵,最易于让人产生感悟的是意韵,最让人怦然心动的还是意韵!它们有的具有木化石高贵奢华的品质,有的拥有奇石的形似神韵,更让人称奇的是二者兼而有之的精品!
陈列在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中的天然造型化石“红金龙”,就堪称是形神兼具的经典绝品。70 厘米高的石料,通体色彩艳丽、玲珑剔透,一条金光耀眼,遨游云海的金龙跃然石上!金龙翻转腾挪呈“王”字图形,披红挂金,起舞苍穹,气势磅礴,可谓形神兼工,堪称朝阳木化石国宝级藏品!
“红金龙”在2009年7月份举办的“朝阳木化石晋京展”中首次公开亮相,一举轰动京城赏石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顾秀莲说:“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这块石头龙纹图案生动艳丽,树木年轮清晰,真是一件难得的宝贝”。
另一件陈列在化石博物馆中的雕件化石《浴海图》也令人称奇。一片木化石的剖面上,雕刻师在木化石的白色集中部位,雕刻了一条气势磅礴的出水蛟龙,“俏色”部分恰好雕出炯炯有神的龙眼。整幅作品纹理似水如云、犹如巨浪翻卷,大气雄浑,实属巧夺天工之作!
在雕刻家手中,这些木化石被赋予了新的生命。雕刻师们根据木化石的形状,综合考虑其质地、纹理、色彩等因素后,精雕细刻出了许多古代传说、经典故事。巧妙利用木化石上原有的特殊斑点——“俏色”,雕出了眼睛、天空明月、当头红日、树叶、花朵等。可谓造型别致精巧,刀法自然传神,惟妙惟肖,意境深远,如梦如幻,妙不可言。
走近恐龙时代,触及石化精灵,欣赏亿万年的奇树宝石,破译中生代的远古奥秘。从中找到地老天荒的传说,追寻地球历史演变的轨迹。欣赏这些“地火”中打造的人间瑰宝、天下奇珍,享受视觉的饕餮盛宴,油然而生的是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叹服和对造物主深深的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