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浊世翩翩痴公子 呕心沥血写悲秋(上)(张松)

摘要:在今北票下府乡白石水库岸边的一块向阳坡地上,有一处不起眼的坟茔,这里安葬着蒙古族文学大师尹湛纳希的遗骨。

朝阳探秘

编者按:
    2014年10月,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朝阳探秘》一书。这本由东北历史研究学者、历史小说作家黄世明主编的推介辽宁朝阳历史文化的专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为进一步扩大影响,更好地宣传朝阳,经黄世明老师同意,现将《朝阳探秘》中的精品文章在今日朝阳网公益园地依次发表,以飨广大读者。
  本网编委会需要郑重指出的是:随着京沈客专(高铁)即将开通,朝阳到北京、沈阳的车程缩短为1个多小时。时空距离的悄然改变,使朝阳作为辽沈及京津地区“精神休憩地”、“灵魂皈依所”、“历史上书房”、“自然标本馆”、“文化探秘园”的新型功能定位日益凸显。一个需要世人重新审视、重新估价的新朝阳,在全面融入京津冀的伟大变革中,正在掀开华光璀璨的新的历史一页。
  借助《朝阳探秘》系列美文,但愿能让天下网友感知到朝阳历史文化的冰山一角,并燃起前来朝阳寻幽访古、猎奇揽胜、修行身心、颐养天年的强烈欲望……
  (各位网友如有什么感想或要求,请将您的心声发到今日朝阳网统一邮箱:2996382758@qq.com,值班编辑会给您明确答复。)

浊世翩翩痴公子 呕心沥血写悲秋(上)

文/张松

  在今北票下府乡白石水库岸边的一块向阳坡地上,有一处不起眼的坟茔,这里安葬着蒙古族文学大师尹湛纳希的遗骨。尹湛纳希被誉为“蒙古族的曹雪芹”,他将《红楼梦》译为蒙文,还参照《红楼梦》的笔法结构,结合自身经历,创作了饮誉中外的长篇小说《红云泪》《一层楼》《泣红亭》。他耗时20年光阴写作的《大元盛世青史演义》,在俄罗斯、蒙古等国有着广泛影响。他满腹经纶却报国无门,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他心中的理想与严酷的现实截然对立,他的人生之路布满悲情。走近尹湛纳希,就是走进一个伟大时代先觉者的孤傲心灵。

忠信七公子 蒙古族文曲星

  1837年5月23日,尹湛纳希出生,他是忠信府主人旺钦巴勒的第七子。

  尹湛纳希的先祖是闻名天下的成吉思汗,忠信府一枝源自铁木真的黄金家族。不过,尹湛纳希虽出身贵族,其家族门第却不高,只是四等台吉,是晚清蒙古贵族中最末的等级。

  尹湛纳希的乳名叫哈斯朝鲁,汉名宝衡山,字润亭。哈斯是玉,朝鲁是石头,哈斯朝鲁即玉石之意,以石喻人,祝其坚强。据说,尹湛纳希出生三日后“抓周”,视铺满地毯的其它玩物于不顾,只将一管毛笔紧攥手中,亲朋纷纷向旺钦巴勒道喜,预祝忠信府将来出个“文曲星”。

  尹湛纳希从小就接受了良好教育,父亲为他聘请的蒙文先生莫巴格希,汉文先生张何,均为饱学之士。尹湛纳希熟读《四书》《五经》等书籍,几年工夫,无一不精。

  忠信府有最大的私人图书馆,建有几处藏书楼,珍藏着数以万计的珍贵典籍。

  青年时代的尹湛纳希,有一次去承德避暑山庄参观皇家图书馆——文津阁,图书管理员问:“文津阁比你们家的图书多吗?”尹湛纳希回答:“文津阁图书馆可真大,可惜比我们家的图书只多一本!”

  尹湛纳希9岁时,随父亲旺钦巴勒巡视四方。有一年秋到察哈尔,那里云集内蒙古各地的王公贵族、活佛高僧,还有许多社会贤达。尹湛纳希身处其中,毫不胆怯。有人请尹湛纳希赋诗助兴,并以“秋夜”为题。尹湛纳希不假思索、出口成诗,“思君清秋夜,凉风透碧窗。梳竹叶萧瑟,愁人起彷徨。”借景抒情,意境优美,众人击掌称善。

烧租救乡邻  慈心悯民生

  尹湛纳希虽出身贵族之家,却与那些吃喝玩乐、作威作福的富家公子不同,他关注民情、心忧民瘼,对贫寒百姓的艰难人生满怀悲悯之心。

  有一年适逢大旱,庄稼几乎颗粒无收。临近年关,忠信府的地租粮还没有缴上来,家人让已成年的尹湛纳希带人去各地催收地租。

  在收租过程中,尹湛纳希见家家破落,顿生悲悯。他觉得,佃户们贫困到这种地步,若再强逼他们交租,岂不把他们逼到死路上去了吗?他把租据拿出来,当着贫苦百姓的面,将租据点燃付之一炬,并当众宣布,今年的租粮全部免除!贫苦百姓无不感激涕零,称颂尹湛纳希有一颗菩萨心肠。

  尹湛纳希领人出去40余日,结果地租粮没收多少,还烧了租据,引起府上家人的不满,斥责他说:“这样下去,忠信府的生活如何维持?”尹湛纳希向母亲和当家的六哥讲述了一路上自己的所见所闻与百姓的贫困之状,他说:“不管怎样,我们府内还有一些积蓄,总可以维持下去,可不能把百姓逼上绝路啊,这也是为忠信府做长久打算啊!”

  这次外出收租,尹湛纳希真实地了解了民间疾苦,挥笔写下了一首《悯农》长诗。这首诗以“齿落唇陷”的老农夫的血泪控诉,表现了劳苦大众的苦难生活,写得凄恻动人。

  尹湛纳希身为贵族,从小就同平民百姓的孩子感情融洽。经常在一起捉迷藏,踢毽子,杀马仗。一起到大凌河畔的树林里捉鸟,到草丛中捉蝈蝈。甚至在除夕夜,他也与穷孩子们在一起,把家里的鞭炮拿出来,一起燃放,共庆新春。

  尹湛纳希常常走出忠信府,与当地贫苦农民攀谈。从中了解种种民间习俗与民间传说,从中汲取丰富的人生营养。而贴近生活、关注民生,正是尹湛纳希创作动源的丰厚土壤。

姻缘多曲折  孤苦度残生

  尹湛纳希一生姻缘曲折,他所爱者,有情无缘;他所依者,有缘无寿。他一生所遇女子均不能与其白头偕老,令他悲苦泣苍天,寂寥对寒秋,心中凝聚着挥之不去的悲剧情结。

  少年时代,尹湛纳希与一位比自己小一岁、名叫白梅的女孩同在何秀才的私塾里念书。两人的关系有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算得上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了。他们在一起吟诗作画,彼此爱慕、情愫渐生。

  当尹湛纳希将欲娶白梅为妻的心愿向母亲诉说时,遭来母亲一顿劈头盖脸的训斥。母亲严厉地告诫尹湛纳希,贵族与平民是不能通婚的,他若娶白梅,是给列祖列宗蒙羞!尹湛纳希的初恋就这样被扼杀于襁褓之中,并迫于压力断绝了与白梅的往来。

  17岁那年,尹湛纳希依照母亲的安排,赴喀喇沁王府与色伯克多尔济之女定亲。权贵人家联姻讲究门当户对,但尹湛纳希出身的忠信府却与王爷府的等级相差悬殊。尹湛纳希虽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其父却仅为四等台吉。而色伯克多尔济则是亲王品级的多罗棱郡王,身为卓索图盟总管,备受朝廷的倚重和恩宠,地位显赫。尹湛纳希娶王爷之女,实属高攀。尹湛纳希不爱王爷之女,但这门婚姻涉及到忠信府改换门庭的家族大计,纵然心中不愿,也只能屈从父母之命。

  色伯克多尔济王爷嗜好藏书,每次从京城归来,都带回满满一车的图书。这对尹湛纳希来说如获至宝,他每天坐拥书城,认真研读,学问日渐长进。这期间,尹湛纳希与王府的丫环暗生情愫。若尹湛纳希能娶到王爷之女,这丫环也能以侍妾身份陪嫁到忠信府。哪知天有不测风云,王爷之女未婚亡故,尹湛纳希的亲事也随之告吹,他真心所爱的王府丫环与其洒泪而别。尹湛纳希将这段凄楚的情感波折写进《红云泪》中,那位丫环就是小说中赤云的原型。

  等到尹湛纳希逐渐平复了心灵创伤,才与另一位格格——萨仁宝勒日成婚。这一年,尹湛纳希23岁。萨仁宝勒日出身贵门,性情温柔体贴,渐渐抚平了尹湛纳希的精神创伤。

  萨仁宝勒日宽柔平和,敬谨为人,属于夫唱妇随的贤内助。婚后,尹湛纳希和萨仁宝勒日生有三个儿子。在动荡的年代,长子和三子不幸夭折,只有次子齐玛珂喇长大成人。当尹湛纳希准备进京时,萨仁宝勒日为他准备上路的一切物品,还特地到庙上为丈夫卜卦,求得一个吉签。当妻子将这签交给丈夫时,尹湛纳希充满了对妻子的感激之情。怎奈,萨仁宝勒日只活到27岁,年纪轻轻便因病亡故了。

  当时,尹湛纳希正致力于《青史演义》的创作,爱妻的离世对他无异晴天霹雳。在小说中,他借引人物之口赋诗哀叹“栖桐双雀齐长成,缘尽一雀任远程。失伴孤雀只一个,长夜悲啼无人应。”

  萨仁宝勒日去世时,尹湛纳希已经33岁了。因妻子亡故,尹湛纳希三年不娶,直至贴身丫环白玉兰走进他的心房,才重燃爱情之火。白玉兰出身贫苦之家,是个汉族姑娘,对尹湛纳希关心备至且善解人意。两人互吐衷肠,结为终身伴侣。作为贵族才子,竟与下人结合,何况又是汉女,在当时的蒙古贵族圈内实属离经叛道。但在尹湛纳希看来,“人都是平等的,不应有贵贱之分,蒙汉都是中华,不该有民族歧视。”故而对外来的压力泰然处之。遗憾的是,玉兰为他生育一子后死去,这令屡遭情感创伤的尹湛纳希悲痛欲绝!

  自此后,尹湛纳希未再续娶。在他的情感世界里,充满了被命运捉弄的无限凄苦,他再也禁不起任何一点情感波澜,孤苦一人,直至病逝。

家族遭罹难 命随国运艰

  尹湛纳希的妻子萨仁宝勒日去世的次年,即同治九年(1870年),担任协理台吉的六兄嵩威丹精因夹裹到土默特右旗旗员与八枝箭(即八个佐领)的冲突之中,以“疲玩糊涂,办理旗务难期振作”之罪名,被清廷斥革。

  这时,忠信府原管家常明跳出来火上浇油,令忠信府的困境雪上加霜!常明早年偷盗过忠信府的财物,被发觉逃匿后,对忠信府怀恨在心。

  常明也归属八枝箭,自咸丰九年(1859年)起,他就开始反叛忠信府,参加到八枝箭呈控旗员的争夺中。作为八枝箭反抗斗争的首领之一,常明将八枝箭箭丁组织起来,抢夺旗里租粮,令事态日益复杂化。

  随着嵩威丹精的被革职,忠信府的政治威势下跌,经济上也濒临困境。忠信府的这次衰落,对尹湛纳希的打击十分沉重。在《青史演义·纲要》中,写到自己命运时,尹湛纳希提及了这次家族灾难,“台吉尹湛纳希三十命蹇,外则贾市亏损蚀本,土地典卖,内则妻死儿亡,家奴百般盗窃,家奴常明、金宝反叛作乱,诸等均不顺利。”

  他在《青史演义》第八回中写道:“史官我写到这里,失声叹息,吟诗几行:‘世上佞臣小人往往相似,人间忠良豪杰常被埋没。溜须拍马作恶之辈常遇良机,善良果断的好汉受冤遭劫。”这首诗虽夹在小说中,实为作者对自己悲惨遭遇的由衷感慨。

晚境倍凄凉 老病亡异乡

  尹湛纳希的晚境十分凄凉,因北票老家闹金丹教暴动,到处打家劫舍,尹湛纳希一家被迫逃亡锦州。

  1892年的除夕之夜,尹湛纳希带病依然在昏暗的灯光下写《青史演义》,突然剧烈咳嗽,发高烧。根据尹湛纳希的症状,他的六哥嵩威丹精判断,这是得了“逆气症”。因逃难仓促,一家人只带了很少的几件祖传宝器,便把宝器典当,买药为尹湛纳希治病。但尹湛纳希病情不仅未见好转,病情反而每况愈下。1892年正月十七,尹湛纳希在锦州市药王庙病逝,时年56岁。

  此时的忠信府家徒四壁、一贫如洗,连请喇嘛念经引路、祈祷,以及殡葬的钱物都拿不出来。家人只好把尹湛纳希使用过的一对茶杯同茶托赠送给活佛留念。

  尹湛纳希的葬礼十分凄凉,棺木由几块薄木板钉成,棺材里没有一件殉葬品。本来祖坟在东十家子,尹湛纳希却被埋葬在瓦匠沟,孤坟一座。原因说法不一。一说他客死他乡;二是说他死期不详,故此不入祖坟,单立门户。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尹湛纳希的坟墓被推为平地。村中一位好事者,打开尹湛纳希的棺材,看见的只有一具骸骨,别的什么都没有。棺中的尹湛纳希肉身虽腐烂,但骨架保存完好,又密又长的头发,超过关节。随后,尹湛纳希的墓地就成了这个人的自留地。

  后来,经朝阳市尹湛纳希研究会多方奔走,得到中共朝阳市委领导的鼎立支持,在尹湛纳希的墓地上种植了101株松柏,取“百里挑一”之意。

  1987年5月23日,适逢尹湛纳希诞辰150周年。为了纪念他,北票市尹湛纳希研究会将其坟墓迁葬到忠信府的后山上,墓前立碑,用蒙汉两种文字书写碑文,以寄托对这位伟大的蒙古族作家的无限敬仰与绵绵哀思。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