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二十五僧西天取经 演绎朝阳版《西游记》(孙超)

摘要:昙无竭,朝阳人。俗姓李,少小出家,号法勇,生活在北燕冯跋年代。420年,他带领一支25人的取经队伍,从北燕的首都龙城朝阳出发,去古印度天竺取经,成为东北取经第一人。

朝阳探秘

编者按:

  2014年10月,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朝阳探秘》一书。这本由东北历史研究学者、历史小说作家黄世明主编的推介辽宁朝阳历史文化的专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为进一步扩大影响,更好地宣传朝阳,经黄世明老师同意,现将《朝阳探秘》中的精品文章在今日朝阳网公益园地依次发表,以飨广大读者。

  本网编委会需要郑重指出的是:随着京沈客专(高铁)即将开通,朝阳到北京、沈阳的车程缩短为1个多小时。时空距离的悄然改变,使朝阳作为辽沈及京津地区“精神休憩地”、“灵魂皈依所”、“历史上书房”、“自然标本馆”、“文化探秘园”的新型功能定位日益凸显。一个需要世人重新审视、重新估价的新朝阳,在全面融入京津冀的伟大变革中,正在掀开华光璀璨的新的历史一页。

  借助《朝阳探秘》系列美文,但愿能让天下网友感知到朝阳历史文化的冰山一角,并燃起前来朝阳寻幽访古、猎奇揽胜、修行身心、颐养天年的强烈欲望……

  (各位网友如有什么感想或要求,请将您的心声发到今日朝阳网统一邮箱:2996382758@qq.com,值班编辑会给您明确答复。)

二十五僧西天取经 演绎朝阳版《西游记》

文/孙超

  昙无竭,朝阳人。俗姓李,少小出家,号法勇,生活在北燕冯跋年代。420年,他带领一支25人的取经队伍,从北燕的首都龙城朝阳出发,去古印度天竺取经,成为东北取经第一人。

冯跋下旨,朝阳僧西天取经

 

  朝阳作为三燕的都城,其佛教历史由来已久。

  有慕容皇室的大力提倡,朝阳的佛教法事空前活跃。到北燕时期,已经有昙无成、释昙弘、释慧豫、释法度等许多大德高僧,走出朝阳,在其他诸侯国主持一方佛事。而龙城朝阳,也早已经成为辐辏东北乃至东北亚地区的佛教圣地。

  佛教事业的空前繁荣与发展,使这里的佛门弟子们备受推崇。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致力于佛事者愈加意识到自己的职责。他们一方面钻研佛典,弘扬三宝,倾尽心智。另一方面,他们逐渐发现,有限的佛教著作越来越不能满足需要。有的佛书教义不通,甚至还残缺不全。因此,以昙无竭为首的大僧们,便上书北燕皇帝冯跋,请求去西方取经,并申请经费。

  昙无竭,自幼崇敬佛事,十来岁就出家做了和尚。在日后的功课中,昙无竭严格地遵守戒律,念诵佛经。所以,经过多年的修练苦行,日益受到众僧的器重,到北燕时已经成为了朝阳佛门领袖人物。

  昙无竭的请求,很快得到了燕主冯跋的大力支持。冯跋乃汉人出身,佛教情结尤重。他何尝不想拥有更多更好的经文,以此来培养出更为杰出的佛教徒,为他的北燕国服务呢?于是,冯跋批准了昙无竭的请求,并批了一大笔经费。

  420年,昙无竭带领由25人组成的取经队伍,浩浩荡荡地向西方之路出发了。

翻越雪山,十二人坠崖而死

 

  昙无竭是循着当年吐谷浑离开朝阳所走的路线西行的。吐谷浑为前燕开国皇帝慕容皝的伯父,因为误会,与慕容皝的父亲慕容廆分道扬镳,远走青海另建政权。昙无竭一行先是到达吐谷浑建立的河南国(今青海省青海湖一带),再出海西部(今甘肃省河西走廊)穿过新疆吐鲁番东,又从高昌郡沿塔里木盆地北缘向西行。途经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攀登葱岭(今新疆帕米尔高原),来到了荒无人烟的雪山脚下。

  从地理位置看,这个大雪山应该属于昆仑山。山上终年积雪,层冰万里,一派肃杀景象。雪山脚下,有一条大江,深不见底,流急若箭。唯有在两山之间,架有一道陈旧的绳索桥。昙无竭从小生活在北方,从未见过绳索桥。但见那桥绳索残破,好像已经多年无人走过。而且,山风一刮,摇摇欲坠,仿佛随时都可能坠落大江。

  为安全起见,昙无竭把25人编为三组,一组一组过。约定先组到达彼岸后,举烟为号报平安。后组见到烟火,方得再进。后来有人回忆,那绳索桥简直就是索命桥。人一上去,桥就咯吱咯吱响,感觉马上就会断裂。大家也不敢想太多,不敢松手,也不敢往桥下看,几乎是闭着眼睛,战战兢兢地过了这绳索桥。

  整整走了三天,昙无竭与僧众才翻过葱岭。稍事休息之后,他们再往西行,又遭遇另外一座大雪山。这座雪山其实是座冰山,但见悬崖陡壁上,挂满了厚厚的冰甲,连插足之处也没有,简直是一个琉璃世界。

  昙无竭派人四处探寻,终于在一处峭壁上,发现了不知何人何时凿出的两两相对的小冰洞,从山根一直通向山顶。昙无竭命人砍来树,做成小木棍,每人分发四个小木棍,两个拿在手里,两个绑在脚上。登山时,他们先将手里的木棍插入小冰洞内,再把脚上的木棍插进冰洞。站稳后,再拔出手里的木棍,插进更上面的小冰洞。就这样如此轮换,不断向上攀。

  开始时,还算顺利。可走了不到一半,危险就来了。木棍不断地插进拔出,上面也结了冰。再加上越走越累,体力也在下降。这种情况,小木棍就不听使唤了,挺进冰洞里就会滑出来。结果,不断地有人从冰崖上摔下来,有的摔在同伴的身上,又把同伴也砸下山谷。一路上,惨叫声不绝,但没人敢看,也没人敢停,因为停在这里就意味着死,不摔死也得冻死。经过一整天(一说三天)的死亡攀登,昙无竭终于翻过了这座万丈冰山。到达平地后,核对人数,25人竟有12人坠崖而死。侥幸活下来的人跪对雪山,大放悲声。

死亡之路 只剩五人奄奄一息

 

  越过这座冰山后,昙无竭便走出了现在的国境,到达巴基斯坦东部一带。他们在此停留一年多时间,学习当地的语言和文字,求得梵文《观世音授记经》一部。再往西行,进入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部,礼拜葬养在这里的释迦牟尼头骨舍利。后来到北印度檀特山南石榴寺,停留三个月,以度过炎热的夏季。昙无竭没有放弃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在这座寺庙里诵经坐禅,精勤不倦,学业大有长进,在天竺禅师门下还当上了大和尚。

  天竺国分有五部(即东、西、南、北、中印度)。北天竺主要在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境内,中天竺主要在今印度垣河流域。昙无竭一行13人离开石榴寺后,从北天竺入境,继续向佛教圣地中天竺(中印度)挺进。

  这几乎是一段死亡之路,尤其是北天竺和中天竺交界之处,荒无人烟,虎狼成群。昙无竭他们所带的粮食都吃光了,只剩下一点儿石蜜。石蜜乃冰糖的异称,佛典《五分律》卷五中将它作为五种药之一。每天,他们每人只能吃一点儿冰糖,艰难赶路。当他们终于赶到舍卫国时,路上已经饿死8人,只剩下5人,奄奄一息。

  舍卫国,中印度古国名。释迦牟尼在世时,舍卫国本是富庶之地。但昙无竭等人到达这里时,舍卫国已日渐荒废。

  就在昙无竭等人面对着荒野发愣时,山野间突然冲出一群野象,凶狠地拦住了去路。大家已经没有力气逃跑,只能坐以待毙。危急时刻,一群狮子从林中冲出,赶跑了野象。渡恒河时,又遇野牛吼叫着向他们撞来,眼看着无计可施,天上突然出现一群老鹰,凶猛地冲着野牛飞来,惊散野牛。昙无竭想不明白这些平素里老实的动物为什么会变得凶狠,而平素里凶狠的动物又为什么变得这样侠气,昙无竭只能跪在这佛教圣地里高颂佛号。

取经廿载 归国却难回故园

 

  昙无竭横穿天竺五部,在印度各地礼拜佛陀圣迹,遍访名师,如饥似渴地学习梵文经典。数年后,从南天竺搭乘商船,漂印度洋,过南海,一行5人安全抵达广州。

  昙无竭西方取经,历时二十余载,遍尝艰辛。回国后,他没能回朝阳来,向为他壮行的人们报告平安。因为在这二十年间,北燕已经灭亡。当年曾经壮美富丽的三燕都城,也已玉碎宫倾,化为灰烬。故国不再,有家难回,他怀着悲愤的心情,转入今天的南京著书立说。他先是把梵文本的《观世音授记经》译成汉文,随即又根据一路见闻,撰写了《历国传记》。

  《观世音受记经》,又称《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其所记述的关于观音经义,与以往传入的有所不同。以往的经典都在传递观音如何解救众生,而该经卷是介绍观音身世和未来成佛的经典。因此,这个流传至今的昙无竭译本,成为了佛教宝库的经典著作。

  关于昙无竭根据见闻所撰的书目,有多种说法。《历国传记》是梁启超的说法,最早见于中华书局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佛学研究十八篇》。梁启超在文中说“(《历国传记》)今佚。隋、唐志皆未著录”,不知梁氏此说有何出处。而唐代的道世法师称:“《外国传》五卷(竭自述游西域事)。”竭,指昙无竭。道世法师认为,昙无竭取经归来,“自述游西域事”,创作了“《外国传》五卷”。而叙其事最早和最详的《高僧传》则未载书名。《外国传》,历史上有多部僧人的撰著与它重名,其中释昙景就曾撰有五卷本的《外国传》。在大藏经里,有一部叫《翻梵语》的书,该书收录了一些出自《外国传》的词条。在这些词条中都可以找到昙无竭的影子。因此,学者们认为,《外国传》就应该是昙无竭当年的《历国传记》。

  南朝梁代僧祐有《三藏记》、《释伽谱》、《弘明集》等著作传世。僧祐在书中以《法勇法师传》为题,记述昙无竭事迹。他说“释法勇者,胡言昙无竭。”“胡言”就是指“梵语”而言。

  僧祐的文章,留下了许多为后人所征引的词语或故事。例如“苦行”或“苦行僧”一词,就出自昙无竭“幼为沙弥,便修苦行持戒讽经”。

  稍后于僧祐的南朝梁代僧人慧皎(497—554),在他的佛教名著《高僧传》中,同样载录了昙无竭事迹。尽管文章与僧祐大同小异,但此文流传最为广泛。直到现在,言昙无竭者必称《高僧传》。至于其后的唐释道世所撰的《法苑珠林》、隋朝释法经等人的《众经目录》等均有所著录。

  提及中国僧人西方取经,名声最著者有两人,一是法显,一是唐玄奘。唐玄奘于贞观元年(627年)出发去印度取经,晚于昙无竭二百余年。而法显就在于昙无竭前二十余年,其经历与之相近。法显是在399年从长安出发,历时十三年,前后经过三十余国。在411年8月,从海上坐商船回国。出发时,他们一行是四人,次年抵达张掖,队伍扩充到了11人。期间有中途回国的、有死掉的,也有留在印度的。完成整个取经任务的唯法显一人。

  昙无竭以25人之众的取经队伍浩浩荡荡“远适西土”,历时二十余年,历尽千难万险,有20人在途中罹难,最终仅有五人功成正果,漂海而还。无论从队伍规模、经历时间和磨难,还是从献身精神和取经成果来看,昙无竭都不应该在法显和唐玄奘之下。但在当今的中国,提及西天取经,人们大多只知道唐僧,知道那个并不真实存在的孙悟空,却很少有人知道东北朝阳还有一个比唐僧取经早二百多年的昙无竭。

  最让人莫名其妙的是,在知道昙无竭取经的人中,也演绎出许多错讹。明代有一位叫作莲池大师的和尚写了一部《缁门崇行录》,书中称:“以永初元年,集同志昙朗、僧猛等二十五人,发长安,西渡流沙。”永初,为南朝刘裕的年号,永初元年为420年。年代对,昙朗、僧猛也确实是昙无竭25人队伍中的两个,但昙无竭取经的始发地是朝阳,而非文中的“长安”。

  昙无竭对我国佛教文化发展和古代中印文化交流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那位搞错昙无竭出发地的莲池大师曾经赞道:“读无竭大师西行传,想起一千多年前祖师求经求道的精神和恩德,不禁令人感动流泪。现在我们所读诵的经典的一字一句,都是先德的血汗啊!如对它轻蔑,手弄脏不洗去拿它,把它放在不干净的地方,或保存而不去读它,读而不依之奉行,乃至用它求衣食、求名利,这就大大对不起千辛万苦、舍生求经的古德了!”

[责任编辑 雪盈尺]
小链接
  孙超,1968年生,蒙古族。1997年调入辽宁省朝阳市文联,现为创评部部长、机关支部书记。系中国楹联学会理事、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文艺理论家协会理事、省楹联家协会副主席、朝阳市楹联家协会主席、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楹联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