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凌源皮影讲述着渐行渐远的记忆(刘志铁)

摘要:皮影戏,曾经是凌源乡间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在长达数百年的演化中,凌源皮影历经了辉煌、衰落、再辉煌的发展过程,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剧种。

朝阳探秘

编者按:

  2014年10月,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朝阳探秘》一书。这本由东北历史研究学者、历史小说作家黄世明主编的推介辽宁朝阳历史文化的专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为进一步扩大影响,更好地宣传朝阳,经黄世明老师同意,现将《朝阳探秘》中的精品文章在今日朝阳网公益园地依次发表,以飨广大读者。

  本网编委会需要郑重指出的是:随着京沈客专(高铁)即将开通,朝阳到北京、沈阳的车程缩短为1个多小时。时空距离的悄然改变,使朝阳作为辽沈及京津地区“精神休憩地”、“灵魂皈依所”、“历史上书房”、“自然标本馆”、“文化探秘园”的新型功能定位日益凸显。一个需要世人重新审视、重新估价的新朝阳,在全面融入京津冀的伟大变革中,正在掀开华光璀璨的新的历史一页。

  借助《朝阳探秘》系列美文,但愿能让天下网友感知到朝阳历史文化的冰山一角,并燃起前来朝阳寻幽访古、猎奇揽胜、修行身心、颐养天年的强烈欲望……

  (各位网友如有什么感想或要求,请将您的心声发到今日朝阳网统一邮箱:2996382758@qq.com,值班编辑会给您明确答复。)

凌源皮影讲述着渐行渐远的记忆

文/刘志铁

  皮影戏,曾经是凌源乡间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在长达数百年的演化中,凌源皮影历经了辉煌、衰落、再辉煌的发展过程,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剧种。1992年,凌源市被辽宁省文化厅命名为“皮影艺术之乡”。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皮影艺术之乡”。1999年,辽宁省文化厅拨专款资助凌源建立了集皮影雕刻艺术、业绩成果展示、影卷珍藏、演唱操作为一体的“凌源皮影艺苑”。

  那么,皮影戏是怎么演出的?她又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和诀窍呢?

驴皮影最初用牛羊皮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河北滦州安各庄有一个秀才,叫黄素志。此人因屡试不第,终于灰心泄气,从此无意于科举求官,立志改良滦州大影。黄素志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秀才,通晓诗书,擅长绘画和雕刻,崇尚佛教。这之前,滦州皮影戏还是一种传统大影,影人尺码较大,用牛皮或羊皮雕刻而成,色泽晦暗,透光性能不强。黄素志一是在雕刻影人的材料上进行了创新,改用驴皮雕刻影人。驴皮雕刻的影人着色后,再刷桐油漆晾干,影人的透明度和色彩饱和度都极高。灯光一照,显得玲珑剔透,色彩鲜艳。二是在影人造型上进行了创新。就是所谓的“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阳刻素面代表正人君子和贞节烈妇,粗眉环眼及阴刻赘肉横生的脸谱象征奸邪恶霸,龇牙咧嘴、眼眶外加白圈代表趋炎附势或诙谐滑稽之徒”。三是在卷本和唱腔上进行了创新。卷本文辞追求典雅,健康通俗,借古喻今,针砭时弊,达到济世救人、启发民智、寓教于乐的目的;在音乐唱腔上,则吸纳地方方音俚曲、民歌小调,形成浓厚的地域特色,最终成就了中国皮影戏三大流派之一的滦州皮影。

  经过改良的滦州皮影,色泽更加鲜艳,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唱腔优美,卷本内容有极强的教化意义,很适合大众口味。因此,便迅速发展传播开来,通过商贾、移民、艺人搭班交流等多种渠道,流布各方。根据业内人士考证,滦州皮影主要经由三条主要通道传入东北三省及内蒙古部分地区。一是从乐亭经渤海北上流传到丹东、大连;二是出山海关经锦州流传到东北及内蒙;三是由迁安、迁西出冷口,经青龙、宽城逐步流向关外;四是出京东,经喜峰口流传到承德、平泉、凌源等地。流传到各地的滦州皮影,因受地域文化影响,除影人造型、用料、雕刻、色彩、装置和卷本大体相同外,其它如声腔音乐、演唱风格、白话韵味等都加杂进了地域文化因素,呈现出风格各异的不同支派。

快马轻刀,有事就有皮影

  凌源皮影作为滦州皮影的一个支派,具有演唱快马清刀、道白方言韵味浓厚的乡土特点,成为本土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20世纪初,凌源皮影十分火爆。每逢重要节令,都要唱影庆贺。倘遇灾害之年,也要请影禳鬼驱邪,乞求风调雨顺。添丁进口、红白喜事,也都要请影谢神,祈福求安。新中国成立后,凌源皮影又有一个大发展。1958年,不足40万人口的凌源县竟有120个影班,职业艺人、半农半艺及业余骨干达400多人。当时的瓦房店乡群锋公社14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个皮影班,逢年过节或农闲时,随时都可搭台唱影。

  20世纪60年代中期,凌源皮影被看做“四旧”、“黑货”而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凌源原有的两个县级专业团被解散,知名的皮影艺人被扣上了“牛鬼蛇神”的高帽。艺人们有的回乡务农,有的留在企业打更,有的转到了文化站。许多影人儿和影卷被集中焚毁。据亲历者回忆,疯狂的人们把抄来的影卷和影人儿堆在一个院落中,浇油焚烧,浓烟滚滚,三日不绝。那些珍贵的影卷和精雕细刻美妙绝伦的影人儿,就在一群无知者的嘻笑怒骂声里,无声无息地化为灰烬。改革开放以后,凌源皮影逐渐得以恢复,目前,凌源有影箱20多部,皮影艺人150多人。

两头毛驴一驮,好戏开台

  乡下人把皮影艺人俗称为影匠,四五个或六七个影匠组成一个影班。比如,当年沿长城活动的有一个名震关内外的“护城班”。凌源境内有宫万里班、温朴斋班。影匠平时务农,有请柬时便登台唱影。新中国成立前,凌源皮影班设备比较简单。每当更换场地时,所有的家当用两头毛驴一驮就可以了。

  每到一地演出,首先是搭影台。影班无论到哪里,都不带影台,只带蓬、围、杆、杖等必须品。影台都由当地民众来搭。搭影台并不复杂,一般是用乡下打场用的碌碡,或用方正的大石,或用板登高桌等做立柱。立柱上横担两根木棍,棍子上铺厚实的木板或是两扇大门板,台座就算搭成了。台座四角竖起四根六尺高的“抱柱子”,上面架上蓬架,用绳索系牢。蓬架上蒙好蓬顶,左、右、后三面挂上布围子,前面支影窗。

  一般影窗都制成帘子状,可卷起或放下。影开台之前才支影窗。支影窗前,先打一通锣鼓家什,俗称“开通”。就是为了招来观众,意思是告诉人们马上要开台了。凌源皮影的“开通”有多种演奏形式,分为“一封书”、“一板到底”、“八锣住”等。但凌源皮影“开通”节奏快,火爆热烈,明显区别于关内影班的“慢通”,有很强的地域性特色。有许多人很愿意听开通时的这一顿锣鼓乐。有的还嫌开通时间短了,埋怨影匠偷懒,便揶揄影匠,说“够不够,三百六”,意思是取笑影匠们糊弄人。

  “开通”过后,便支影窗(银幕)。早年时,影窗户一般长5尺、宽2尺5寸。窗面是糊在木框上的两张粉莲纸。新中国成立后,影窗用料逐渐有了改进。先是改粉莲纸为白细布,后来出现了的确良,比白细布更细腻,透光度更好,于是又改用白的确良。此时,灯也掌起来了,白细布或白的确良的幕布,经灯光一映,透出柔和的白色光晕,那种戏剧的氛围也紧跟着灯光挥洒开来。

  据传说,最初的皮影戏灯具,是用一个马勺搭上四五根棉花捻子,马勺里盛着蓖麻籽油或线麻籽油。点亮棉花捻子,就作为耍影人的光源。后来出现了薄铁皮焊的油箱,上有六七根油管装灯捻,里面装着豆油或麻油,点燃照明。20世纪40年代后才用上了戴罩的洋油灯,后来又出现了汽灯、玍石灯。至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许多地方还用着这种灯。但这个时候,凌源部分地区已经拉了长电,已经开始用电灯作为光源。

  以前,唱影的影匠都是男爷们儿,基本看不到有女人唱影的。凌源皮影戏中的人物,归纳起来有生、小、大、髯、丑五大类。男人唱“小”,有时就要掐着喉咙唱,把喉结处的一块皮揪得老长,才能出来特殊的效果。前台观众听到的弯眉素面的妖美女子细润滑溜的柔腔浪调,其实就是这些憨粗的爷们儿掐着喉咙、暴着青筋制造出来的。小时候看影,有时就偷偷地掀开幕布的一角,往里张望,每每会看到这样一副景象:一个灰白头发、黑红面庞的汉子,大张着嘴巴,暴着青筋,拇指和食指使劲掐着喉结处的那块皮,嗓子眼里便发出女人尖细的声音来。这时,才知道影窗户上那些美人的娇声细语原来就是这些壮硕的男人们创造出来的,心里便感觉老大不是滋味。影匠们很反感有人掀幕布偷看,现在想来,原因大抵就在这里了。

看皮影,两只眼看一只眼

  戏和影是构成皮影戏的两大要素,二者缺一不可。

  从戏上看,凌源皮影的戏文和唱腔受东北二人转、民歌的影响,唱腔较滦州影戏粗犷豪放,短促平直。唱辞格律有七字句、十字句、五字锦、三赶七等相当成熟的模式。不同的唱词结构,有不同的旋律和效果,适应塑造形象各异的人物角色。

  从影上看,凌源皮影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用料讲究。凌源皮影雕刻用的是驴皮,选择上好的驴皮,是刻出好皮影的关键和前提。凌源皮影雕刻大师徐积山认为:1—3岁的驴,其皮质量最好,柔韧度强,使用率高;4—6岁的驴皮,柔韧度就较差,特别是驴肚子处的皮,皮质太皱,使用率低,只能用三分之二。凌源皮影雕刻艺人喜欢用略薄一些的皮子。这样的皮子刻出来的影人儿,透光度强,色彩艳丽,玲珑剔透。一张皮子怎样合理使用,是有很多讲究的,不能乱用。雕刻影人有固定的图样,行话叫影谱。雕刻艺人凭着自身的艺术风格和功力,按着“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予以丑貌”的原则,运用阴刻、阳刻并重的雕刻方法进行合理安排。一般情况下,一张驴皮肋骨边不薄不厚又透明的皮子用来刻头茬,平整而略软部位刻上身和腰节。这样合理搭配用料刻出的影人,坐、卧、转身、抬胳膊、扬手等动作灵活,易于操作;驴的脖头、大腿及股子皮,因为皮质较厚,只能用来刻桌、椅、床、帐及云片等影件。一个影人,下身用皮要厚,上身用皮要薄。这就是雕刻影人选皮的一般规律。

  第二个特点是造型独特。人物的头部多为正侧位造型,以顶、额、鼻、颚、后脑为轮廓构图,只刻划出一边脸和一只眼,因此民间把看皮影戏戏称为“两只眼看一只眼”。文生和旦角的面部基本上是阳刻素面,人物显得眉清目秀;花脸和丑角的头面多是阴刻实脸,眉、眼、口、鼻都有脸谱化的夸张变形。特殊人物的身体部位也有夸张和变形,如手臂腿脚等肌肉隆起、青筋裸露、额头突出,以显示出人物的特殊性格。人物的性格,主要通过人物的头面部来展示,通过五官塑造性格,吊眉显示阳刚之气,平眉展现阴柔之美,实脸圆嘴表现的是丑角诙谐幽默之态。因此有“通天鼻,眉线高挑,眉梢弯曲回收与细长的丹凤眼相连,樱桃小口,下巴尖翘,五分脸,七分装”的审美效果。

  第三个特点是雕刻精细。常言道,手巧不如家什妙。凌源皮影的雕刻工具主要有凿眼工具和刀具两大类。凿眼工具分为圆形的、半圆的、套花的等10种左右。刀具分为平刀和尖刀,有20余种。平刀用来雕刻龟板、鱼鳞、“3”字等形状;尖刀用于雕刻特别细小的花形;半尖刀用来刻头发、胡须等。在雕刻艺人当中流传着一段顺口溜,形象生动地总结了雕刻技巧:刻花形——做活先把眼眼打,然后再把框框画;雕雪花——雪花先竖画,然后左右再打叉,六棱刻出来,雕成雪花花;刻字——刻字先把四方画,横竖交叉就成了;刻旦角——弯弯眉,线线眼,樱桃小口一点点;刻丑角——想笑,嘴角翅;刻头帽——先刻帽,后刻脸,最后再刻鼻子线。

  第四个特点是色彩鲜艳。影人儿刻好后,就要上色。主要有五种颜色:红、绿、黄、黑、白。凌源皮影以大红大绿为主调,用黑色作为过渡色,常用桃红色、黑色勾勒线条,以分出层次。轻易不用紫色,实在分不出层次才用紫色。给影人着色不是随心所欲,要根据人物性格特点定颜色。比如,包公、张飞等以黑色为主;民间已定型人物的颜色基本是固定的,如猪八戒主色为黑,孙悟空主色为黄,关公绿袍红脸;皇帝以黄色为主调,米黄、棕黄、深黄,分别为年轻、中年、老年皇帝服饰的不同颜色。一般的小生、小旦用色随意性较大,可根据人物性格特点和艺人对人物的理解着色。

[责任编辑:立军]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