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追古寻迹 小记者引燃澎湃激情(张松)

摘要:2013年9月7日至8日,《辽沈晚报》社组织了一次“小记者朝阳探秘之旅”,探访景点包括朝阳清风岭、尚志乡、云蒙山、朝阳慕容街、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

朝阳探秘

编者按:

  2014年10月,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朝阳探秘》一书。这本由东北历史研究学者、历史小说作家黄世明主编的推介辽宁朝阳历史文化的专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为进一步扩大影响,更好地宣传朝阳,经黄世明老师同意,现将《朝阳探秘》中的精品文章在今日朝阳网公益园地依次发表,以飨广大读者。

  本网编委会需要郑重指出的是:随着京沈客专(高铁)即将开通,朝阳到北京、沈阳的车程缩短为1个多小时。时空距离的悄然改变,使朝阳作为辽沈及京津地区“精神休憩地”、“灵魂皈依所”、“历史上书房”、“自然标本馆”、“文化探秘园”的新型功能定位日益凸显。一个需要世人重新审视、重新估价的新朝阳,在全面融入京津冀的伟大变革中,正在掀开华光璀璨的新的历史一页。

  借助《朝阳探秘》系列美文,但愿能让天下网友感知到朝阳历史文化的冰山一角,并燃起前来朝阳寻幽访古、猎奇揽胜、修行身心、颐养天年的强烈欲望……

  (各位网友如有什么感想或要求,请将您的心声发到今日朝阳网统一邮箱:2996382758@qq.com,值班编辑会给您明确答复。)

追古寻迹  小记者引燃澎湃激情

文/张松

  2013年9月7日至8日,《辽沈晚报》社组织了一次“小记者朝阳探秘之旅”,探访景点包括朝阳清风岭、尚志乡、云蒙山、朝阳慕容街、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在这行程满满的两天一夜中,收获之大超出想象,秀美的朝阳山川引燃了潜埋于孩子们心底的澎湃激情,厚重的辽西历史令孩子们平增民族自豪感!

别看年龄小 却是“历史迷”

  此次组团赴朝阳采访的19名小记者中,年龄最大的14岁,最小的才5岁。他们个性不一,但对探秘深远的历史文化,却有着共同的嗜好。今年8岁的杜涌泉,从小就喜欢听评书,那些古代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他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听说《辽沈晚报》组织小记者团去朝阳考察千年历史,他央求家长立刻给自己报名。

  今年9岁的赵书旭,在昆山二校念书。平时,母亲给他下载一些故事听,发现最让他入迷的,居然是《上下五千年》之类的中国历史。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为了让孩子将书中的故事与真实的历史互为对照,增强感性认识,母亲为他报名参加了小记者团。

  在珠江五校念书的、今年9岁的李逸凡,喜欢中国各朝代的历史,特别对传说中的“夏王朝”情有独钟,他说不清自己为什么喜欢夏朝?也许,喜欢就是喜欢,而兴趣,是求知道路上最好的老师。这次小记者团活动,李逸凡听到消息后自己主动报名,父母工作忙没时间陪他来,奶奶带他随团赴朝阳观光。

  在这支小记者团中,有一对今年5岁的可爱的双胞胎,她们是来自合肥的孪生姐妹胡美仑、胡美焕。她们的父亲胡来旺带两个女儿北上旅游,看到《辽沈晚报》上登载的“小记者团”的消息后,立刻给孩子报了名。“我查过资料,朝阳是辽宁的历史名城,我带孩子来辽宁度假,顺路感受朝阳的山光水色、历史传承,会给她们的心灵注入深刻且有益的儿时记忆。这类文化之旅对孩子的影响现在也许不明显,但将来一定会有效果的。”胡来旺坦言。

讲朝阳历史  从大巴开始

  2013年9月7日早6点30分,小记者团乘大巴车从沈阳出发,奔赴朝阳。

  为了使孩子们对朝阳历史有个大致的了解,《辽沈晚报》随团记者在大巴车上开了一个“旅途讲坛”,对朝阳历史做一个大线条的全景概述。

  记者设置了若干能引发小记者兴趣的话题:为什么在如今偏干旱的朝阳地区惊现大量的古生物化石?为什么说“黄帝生于辽河边”?朝阳慕容家族发明的马镫,为何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涉及到近代的中国抗战史,本报记者又就即将参观的景点,向小记者们追忆了14年未陷落的“中国地”的传奇往事;告诉小记者们,赵尚志将军是怎样一位感天动地的民族英雄,他的头骨又是经历了多少岁月曲折才被迎回故土的?

  这次讲述长达两个多小时,但好动爱玩的小记者们却一点不觉得枯燥,反而听得很入迷。客车尚在途中,小记者们已对目的地充满了浪漫的神往与遐思。

放眼清风岭 感知中国地

  中午时分,小记者团赶到朝阳清风岭景区。

  清风岭景区很大,若全程细致走下来,至少两天。因时间紧张兼天气炎热,小记者们只参观了《中国地》的两处拍摄现场。景区讲解员边走边为孩子们描述,当年这里的抗日军民与凶残日寇周旋的场景。来之前,孩子们以为这样的地方一定是穷山恶水、满眼烂石。却没想到,眼前的清风岭却是风光旖旎、秀美迷人。清风吹来,满山的幽香。小记者和家长们用手机拍下清风岭图片,发给朋友,不无自豪地说:“不要以为这是黄山、张家界,这就是我们辽宁朝阳的‘中国地’!”

将军遗像前 感知英雄情

  看罢清风岭,奔赴云蒙山。尚志乡党委书记雷凤祥穿着预备役军服郑重迎接这批“特殊的客人”。雷凤祥是迎回赵尚志将军头骨的功臣,他为将军家乡的发展建设呕心沥血,被外界称为具有“赵尚志精神”的实干家。

  雷凤祥手持喇叭,给孩子们讲述赵尚志的英雄故事。他说:“赵爷爷当年打日寇舍生忘死,最后被叛徒出卖,牺牲在家乡的土地上!他年纪轻轻,就当上了东北抗日联军的总司令,与杨靖宇齐名。在冰趟子战斗中,他率部一次就毙伤日寇300多人,令敌人闻风丧胆!但就是这样一位铁骨铮铮、誓死报国的民族英雄,却屡次遭受不白之冤,两次被开除党籍。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赵尚志的英雄事迹是少有的悲壮!”

  讲解完毕,雷凤祥带领小记者团们拾阶而上,瞻仰赵尚志将军陵园纪念碑,带孩子们在赵尚志塑像前三鞠躬,他对着照片为小记者们讲述赵尚志的传奇生平,他让讲解员为孩子们朗读赵尚志留存的爱国诗篇,并破例为孩子们打开平时极少对外的、安放赵尚志颅骨的灵堂……

  参观完赵尚志将军的陵园与故居后,雷凤祥还带小记者团远眺山体表面酷似“中国地图”的云蒙山主景区。在这一壮观山景前,小记者们备感震撼。雷凤祥说,云蒙山有上古祭坛、有古代的兵家要塞、有至今未解的风洞之谜,有数不清的珍稀树种……就比如这幅天然的雄鸡图(中国地图景观),无论从哪个方向,只要能看到它,那个地方就没有蝎子。对雷凤祥所说之事,小记者们都是第一次听说,辽宁家乡居然有这样神奇的山水?如此身临其境的感知,令他们受益匪浅。

看神奇古董  听上古乐音

  9月8日晨,小记者们来到朝阳市慕容街。慕容街南北两侧,伫立着遐迩闻名的南北二塔。

  走进慕容街,小记者们立刻被琳琅满目的旧物古董所吸引,看什么都新鲜,碰到什么都要问。面对孩子们层出不穷的问题,记者应接不暇,货主、市民都加入了解答者的行列。一晨练的朝阳老者指着一架老式打谷车对小记者们释疑说,这架车有三个孔道,这个孔道是出谷子的,那个孔道是下糠的……言罢,老者对竖耳细听的小记者们感叹道:“咱们的祖先,可真不简单呢!”

  在德辅博物馆,讲解员为孩子们敲打上古石磬,当《北京欢迎你》的悠扬旋律从这些形制不一的石磬中发出时,孩子们备感惊奇!这些奇形怪状的石头,难道就是五千年前的古人乐器?古人又是如何选择并打磨出这种“会唱歌的石头”呢?

  当看到古人制鞋所用的石鞋楦、石制手术刀、比鲁班的发明早得多的上古石锯……小记者们兴奋不已,忽然觉得那些遥远、生硬的历史,原来距自己的生活竟是如此贴近。在接受朝阳电视台记者采访时,小记者伊勃霏发自肺腑地感慨道:“我每天看电视、听广播,但得到的历史文化信息,都不如到现场亲自看看、听听,来得丰富、生动呢!”

化石博物馆  引动好奇心

  本次小记者团朝阳探秘之旅的最后一站,是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一入园,小记者们就被随处可见的会发声的恐龙模型所吸引。关于化石,孩子似乎有无穷无尽的问题与好奇。霸王龙为什么最厉害?为什么牙齿锋利的棘龙打不过它?伊克昭龙是今天的鳄鱼吗?今天的飞鸟,真的是从恐龙演化过来的吗……在现场,小记者们把自己记忆中的动物形象与陈列的模型、化石一一对号入座。

  在世界上最大的木化石林旁,小记者们被震惊了,感叹:“世界上居然有这么漂亮的石头?”“这些远古的大树埋在地下上亿年,竟然还能保持原貌,真不可思议。”

  参观完毕,小记者们让家长买介绍朝阳历史的图书,买公开出售的鱼化石、买恐龙模型,求知之旅又变成了购物之旅。对孩子的要求,家长欣然接受。“不光孩子喜欢,连我们大人也感兴趣。通过这次旅行,对朝阳的历史,真得刮目相看了!”

润物细无声  心中长留存

  时间过得飞快,两天的朝阳探秘之旅在匆忙而充实的走访中结束了。在这两天的短暂时光中,小记者们增长了知识,在返沈的归途中,他们成了谈古论今的主角。家长们同样兴致勃勃,他们满意这一行的圆满策划与妥善招待。他们认为这次朝阳探秘之旅充满“正能量”,这样的的活动多多益善。

  小记者团中的凌千雯今年11岁,在宁山路小学上六年级。母亲冯杰决定陪她来朝阳,出发前一天才定下来。“孩子三门功课没做呢,家里兔子没喂……但这次朝阳之旅收获太大了,值得!” 冯杰说。

  在冯杰看来,这次探秘朝阳之旅与一般的旅行完全不一样。由记者讲解,深入实地接触真物真事,很多生硬的历史知识,这次却潜移默化地融入孩子的头脑中,这对孩子的深远影响是不可小觑的。“现在经常讲民族情怀、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怎么抓?我认为此次模式就是个成功的范例!”

  小记者团中的王君同在省实验学校念书,今年9岁。母亲贾云陪孩子一起探秘朝阳,对这种深入实际的“体验式走访”模式,贾云大为赞赏。贾云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读经典,走名胜古迹,孩子体验后才能耳濡目染,把书本中的历史与现实的山川地理融为一体,成为自己的东西。就比如什么叫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过于宽泛的解释,孩子们听不懂。但这次去清风岭、去尚志乡,听雷乡长现场讲解,孩子们向赵尚志将军铜像鞠躬,瞻仰将军头骨。他们对民族英雄的认识立刻由抽象变具象,感性上升为理性,爱国情怀、对英雄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要比我们家长讲、老师在课堂上讲,生动得多,可以说是‘润物细无声’!”

  如今社会上流行一种说法,认为历史文化枯燥,市场不接受,没人爱看。贾云不认同这种看法。“谁说历史文化没人看?在我看来,目前不是宣传多了,而是宣传得太少,太不深入!像我们这些家长看《辽沈晚报》,对像‘摆渡辽河’、‘迟桂花’这样的历史文化版面非常关注,我们甚至在民生版里去找有无适合孩子解读的成语信息,在旅游版里找与辽宁历史、山川地理、风土人情有关的各种信息……不要说我们作为辽宁人应该关心家乡的历史,这次小记者团里,还有来自安徽合肥的家长与孩子,说明什么?我认为,赵尚志是与戚继光、林则徐一样的民族英雄,民族英雄人人爱戴,是不分省界的!再比如,现在呼吁回归传统文化,但如何回归?我认为必须让孩子走入自然、回归历史,这才能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国家是如何形成的,我们的民族是从何而来的?久而久之,水滴石穿,才能在他们心中注入一种力量,注入主流价值观,注入中华魂!而现在的补课太功利,枯燥乏味,一点儿意义都没有,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

  贾云希望报纸能够承载起这种宣传历史的使命责任,还建议本报与学校广泛联合,通过历史文化的平台,去影响、感染更多的人,跨出辽宁、走向全国!

[责任编辑:立军]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