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二人转(郑海涛 史云飞)

摘要:二人转又名东北地方戏,史称“蹦蹦”,是在东北大秧歌基础上,吸收百戏杂艺演化而成,有200多年历史。

朝阳民俗文化

二人转

文/郑海涛 史云飞

  二人转又名东北地方戏,史称“蹦蹦”,是在东北大秧歌基础上,吸收百戏杂艺演化而成,有200多年历史。二人转是东北黑土地上的山花野草,带有土香野趣,充满乡音乡情,堪称东北人民审美情趣的一面镜子,是东北民间语言、文学、表演、音乐、舞蹈、美术的宝库;是东北地理、历史、文化、风情的百科全书;是东北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拥有亿万观众的民间艺术形式。尤其是东北农民,对二人转近乎痴迷,有民谣记载:“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二人转是在辽西大口落子的基础上演化而来。东北二人转最早由朝阳发源,逐渐唱到辽东北。但是,二人转的名字却还是从一开始就有的。二人转的别名很多,在朝阳,过去人们就把这种表演形式叫过“辽西大落子”、“双玩意”、“双调儿”、“蹈嘴戏”等。

  较早使用二人转这个名字的是朝阳县的艺人丁荛蔫和赵半台。丁荛蔫是朝阳县下三家子弟戏班的当家人,子弟班男唱评剧女唱二人转。1950年,朝阳县举行首次文艺检阅大会,丁荛蔫和赵半台排唱节目《绣得勒》参加检阅。在填定节目单时,县文化馆刘云程问他们这个节目是什么形式。两个人琢磨了半天,觉得叫“落子”、“双玲芭”、“蹦蹦”都有点不贴切。丁荛蔫一拍胸口说:“那就叫二人转吧,因为在台上就俩人演。”就这样,在这次文艺检阅大会上,二人转《绣得勒》获了奖,这是自这个剧种诞生以来首次使用“二人转”的名字。1953年2月,在热河省举行首届人民文艺检阅大会上,二人转《绣得勒》获得优秀演出奖。二人转的名称从此就叫开了。

  苏凤林1928年出生于朝阳,1942年拜金宝山为师学唱二人转,1952年改工唱丑。1956年到黑龙江省民间艺术剧院,1959年到黑龙江实验剧院。代表节目有《小王打鸟》和《标兵苏广格》。

  二人转是一种形态独特的表演艺术。主要形式是一旦一丑两个演员,唱故事、说笑话、演人物、舞蹈、模拟和耍杂技。演人物角色不固定,两个演员彩扮,通过转换身形表演多个人物,故名二人转。演员之间有时插科打诨,有时还与观众直接对话。这是二人转之树的主干双玩意。此外还有一人表演的单出头,多人表演的拉场戏,民歌加舞蹈的秧歌帽等分枝。拉场戏的戏性表演十足,早期传统拉场戏多有曲艺的说法现身。二人转的唱词以7字句或10字句为主,兼有民歌体长短句的诗化语言,讲究通俗易懂和字正腔圆。二人转的音乐是曲联体为主导的综合体,分为有起承转合的民歌曲牌和上下句曲体结构带甩腔的曲调两大类。常用曲牌、曲调400多个。二人转有传统曲目300多个,代表作有《大西厢》《蓝桥会》《洪月娥做梦》《冯奎卖妻》等。

  自改革开放文艺繁荣以来,在朝阳市范围内表演的文艺节目越来越多,特别是政府与部门和企业经常要搞一些主题鲜明的文艺晚会,其中的节目都少不了二人转,节目的内容随着本场节目的主题而变。由此可见,二人转在生活中还是有一定的市场的。

[责任编辑:立军]

作者简介:

  郑海涛,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中国县域频道辽宁省编辑部主编、朝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朝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朝阳县作家协会主席。出版长篇小说、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集、微型小说集等10部。短篇小说集《奔腾的河流》被评为朝阳市建国60周年十大名作。2016年被朝阳县委、县政府授予劳动模范。
  史云飞,辽宁省朝阳市人,1978年4月出生,辽宁大学古代文学硕士。从学生时代起爱好文学,喜欢网络小说创作。自参加工作以来,利用业余时间一直潜心从事影视理论与民俗研究,发表多篇论文。目前在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任教,讲授“民俗学”、“古代文学”、“影视文学”等课程。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