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山散记
文化信使/王中原 编辑/雅贤
2017年5月5日,周五,阴冷且风。金秋文学社一行九人租面包车去喀左龙凤山。七时许出发,经西大营子、大平房、木头城子、胜利、羊角沟、东哨、老爷庙等地到达景区所在地尤杖子地面。一路上,目光盯着车外,看到了在建的京沈客专以及焦渴的农田。以木头城子为界,前半程是熟悉路段。后半程是陌生路段。只好根据民宅朝向,判断着车行方向。感觉是绕了一个不得不绕的好大的弯儿。
到山门,迎接我们的是阴云冷风急雨。估计伞不扛风,索性没掏,急匆匆躲进游客服务中心。刚缓过气来,只听吴守贵先生说:“快看,校对王!”原来是4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的《中国出版界有这样一位“校对王”》。全文8000余字,内有这样一段:
校《恽代英全集》,文内有句“了却向平生之愿”,大家都以为应该去掉“向”,改成“了却平生之愿”,吴海平却觉得哪里不对。他翻查各种词典,终于找到一个生僻成语“向平之愿”——意思是子女婚嫁之事,对照原文语境,句中该去掉的原来是“生”字。
草地周刊的这篇文章值得业内人士仔细研读,可惜文中也有笔误。如,“面对文字,吴海平就是个经验老道的侦探,总能察觉别人放过的疏漏”,句中的“老道”应改为“老到”。
关键地方,我请守贵先生拍了许多照片。因为下雨,王校对邂逅了校对王,也算幸事。别人皆盼雨过天晴,我则盼多下一会儿,以便读完全文。回来后,于网上搜到了原文,写了一篇稿子。
享受了徐敏小妹为大家购买的热气腾腾的方便面,雨停,拾级登山。瞻仰了高高在上的观音菩萨,邀对远处的庙宇照了几张相。后来知道,那就是天台寺。告别菩萨,去看原始部落表演。因年龄免了门票者,廿元表演票却不能不购。
因天气恶劣而观众寥寥。皮肤黝黑的五男四女,表演着模拟原始人的舞蹈和祭祀仪式。我感兴趣的是走钢刀表演。数米长的刀床横在场地,好多把菜刀,刀刃朝上,置于刀床之上。表演者先用刀砍木棍,试其锋利否,再展示脚底并无护具,表演完毕又展示脚底完好如初。先是两把刀一组,一脚踩双刃。后是单刀独架,一步一刀。最后是两刀一组,只设两组,一组在左,一组在右。表演者好不容易喊来一位女观众配合。表演者将女观众背在背上,叮嘱她不要乱动,然后两脚踩在两组刀上。大家高声喝彩,可惜喝彩声被山风抢走了多半。场地内还有刀山,因天气原因,取消表演。看宣传资料,也有变脸节目,今天无缘得见。结束前,邀观众入场,共同施礼祭天。我得以近距离观察了表演者的肤色。
待到部落门口,我问一位景区女孩儿:“表演者的肤色是涂抹的吗?”答曰:“本色皮肤。他们是云南佤族。”回家后,上网搜索,证实女孩儿所言不虚。
游兴颇浓的守贵先生和廷勤大哥,健步登上天台寺,不虚此行,我却抱憾而归。闲来无事,给景区宣传牌拍了一张照片,其内“高僧倍出”四字,值得斟酌。
到家后,浏览好友空间相册,欣赏了虎影泉等景点。既见了未见之景,又补了无缘同游之憾。
因忙于图书检测、杂志审校,时隔多日,得闲记游,了却一桩心事。
2017-05-13 19:46
小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