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朝阳佑顺寺住持潘成轶事(王劲松 袁宏志)

摘要:潘成,辽宁朝阳佑顺寺著名喇嘛,字秋来,号周昌,1854年出生,属虎,朝阳县西营子乡南偏头营子村人,蒙古族。父母早亡,由姨父和姨母抚养到12岁,1866年被送到佑顺寺出家当喇嘛,1892年担任住持,1929年圆寂。他在佑顺寺修行63年,担任住持37年,是老资格的高僧,为延续、弘传、发展朝阳佛教事业毕其终生,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朝阳佑顺寺住持潘成轶事

文/王劲松 袁宏志  编辑/繁花似锦

  潘成,辽宁朝阳佑顺寺著名喇嘛,字秋来,号周昌,1854年出生,属虎,朝阳县西营子乡南偏头营子村人,蒙古族。父母早亡,由姨父和姨母抚养到12岁,1866年被送到佑顺寺出家当喇嘛,1892年担任住持,1929年圆寂。他在佑顺寺修行63年,担任住持37年,是老资格的高僧,为延续、弘传、发展朝阳佛教事业毕其终生,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搬兵有功,荐任住持

  潘成三十七岁那年,也就是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三月,法国天主教教士在凌源向各粮店强行“借粮”,当地“在理教”首领徐荣和他们讲理,被洋教士枪杀,他们还组织武装迫害当地民众。愤怒的百姓,纷纷加入在理教和金丹道进行反抗。同年十月十日(公元1891年11月11日),辽西金丹教首领李国珍、杨悦春率众起义,十三日攻克朝阳府,全城文武官员、有钱的商户等,皆弃城而逃。正遇天气骤变,风雪交加,满城一片混乱。潘成喇嘛为保护寺庙安全,苦思良策,如果去热河求官兵来救,需要半个月时间,远水不解近渴,于是独骑快马连夜到锦州副都统衙门击鼓报变。当时锦州不归热河管辖,此举为越境搬兵,按当时规矩是不允许的。潘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经过他和锦州副都统的慷慨激辩、入情入理的交谈,最终,副都统为其精诚所感动,立即派兵解围,使朝阳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另有一说,辽西地区发生民变,就连奉天、锦州、河北的开平、滦州、迁安、卢龙也先后起义,义军发展迅速,攻城夺地,占领了热河东部的和泉、建昌、赤峰、朝阳等地,清政府急调奉天、锦州、热河官军进行“合剿”,将军统领左宝贵带兵驰援朝阳,平定“骚乱”。潘成报变搬救兵护寺有功,清朝廷以“绰尔济喇嘛”(佑顺寺创建者曾受此名)的名字作为奖励,慈禧太后赐给潘成一个象牙笏板,佑顺寺僧俗推举他为住持。《朝阳名寺》写,据该寺健在的大经头喇嘛王永顺、二经头喇嘛鲁清和、管殿喇嘛戴喜回忆,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朝廷任命潘成为“钦命达喇嘛”,即佑顺寺住持。

  潘成任住持之后,首先修缮庙宇,整顿寺规,严格约束出家喇嘛循规蹈矩。新建了占地118平方米的关帝殿,现在的伽蓝殿前石柱上刻着“大清光绪十六年执事德穆齐潘成等募修”依稀可见,翻修了天王殿,彩绘了山门殿、经阁、大雄宝殿、客堂、宝座殿和东西配殿等,使佑顺寺面貌一新,经营有方,僧俗和谐,香火日盛,庙田丰稔。

  潘成担任住持期间有许多善举,仅列以下几项:

造船渡民,惠及两岸

  潘成任住持之时,大凌河东西两岸百姓多年来一直被河水困扰,从春天雪化冰消,到河水封冻这大半年时间——初春、晚秋、初冬时节,河水冰凉刺骨,夏季雨多,洪水暴涨,河宽水深。那时没有桥梁,只有“收费背河”的人,有急事强行渡河之人,或有溺死者,两岸人民无法顺利过河,这是当时最令人犯愁的事情,严重阻碍城乡沟通与经济发展。潘成住持体恤民情,为解凌河两岸民众渡河之艰难,于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独捐巨款制造船只,设立渡口,雇用水手,免费让来往行人乘船渡过大凌河。史料记载,到1924年还在弃旧船造新船,这一善举延续了30余年不废,先后“六易新船,未敛乡间一钱”,他向县政府订立文书,保证每年捐粮食25石,供给陆续造船和常年水手之用。不仅方便了两岸人民的交通,也加强了城乡的联系,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商贸、手工业的活跃与发展,造福于朝阳城百姓,潘成住持功不可没。

  此渡口后来被誉为朝阳八景之一——“南桥竞渡”。旧址在现珠江大桥西数第二孔桥北面200多米处,河边有一巨石,石上刻着“南桥競渡”四个朱红大字,这就是当年潘成达喇嘛为民解困的渡口所在地,它将世代铭记慈心悲愿佛门大德惠及万民的事迹。

建龙安桥,善心弥坚

  年纪大一点儿的朝阳街里人都能记得,沿佑顺寺牌楼正街南行三百米左右,现在的重庆火锅附近,原有一座小桥,名叫胜利桥,这座桥原来叫龙安桥,是佑顺寺住持潘成(周昌)达喇嘛出资修造的。当时此处是最低洼地带,有田地菜园和零星民宅,没有楼群,有一条必经土路贯通南北,每逢大雨天气,雨水从南、北、西三面汇集于此,道路被冲毁,泥泞不堪,车马走不了,行人无法过,成为烂泥塘子。据《钦定热河志》记载,“县之南门外本系干河,惟夏秋间雨水过多,则西、北一带,田亩沟间涨溢之水,悉汇于此,东入大凌河。以故南门外之要路,恒多沮洳难行。初冬结冰与开春解冻之时,来往车马,每苦迟滞,且多受损失,行人苦之。历有年所而无可如何。”清光绪末年,佑顺寺达喇嘛潘成“独力布施修木桥一座,费数百金,行人便之。乃不数年被水冲毁,该喇嘛心善弥坚,又独力布施数千金,修石桥一座,径五丈八尺,宽一丈三尺,连同桥南北所铺石条,共长十二丈八尺。桥之南立有石碑,镌名‘龙安桥’,志其缘起。二十余年来,屡次冲毁屡次补修,所费甚不棐,皆该喇嘛独立任之。且在县政府呈文立案,永远归潘氏负修葺之责云。此桥惜被毁,今人多不知,惟桥身仍与人行焉。”河东民众给他送匾、刻碑,官府褒奖他“好善乐施”匾额。

  中华民国十九年修的《朝阳县志》第九卷,有关桥梁章节里,“南门外龙安桥”名称记载内容,与《钦定热河志》完全一致。

大设粥棚,救济灾民

  潘成喇嘛一生向善,广济众缘,担当住持期间,朝阳地区经常闹灾,十年九旱,有地种不上,禾苗也干枯,田野荒芜,还时常发生“蝗灾”,蝗虫遍地,将庄稼吃光,造成颗粒不收;再遇山东、河南因为黄河泛滥,逃荒来到朝阳的难民,携家带口,扶老挈幼,啼饥号寒,非常可怜,潘成达喇嘛就在佑顺寺设四口大锅煮粥,每口大锅都像农村睡觉的火炕那么大,不管是本地人或者外地人,都可以来这里喝粥,保障难民活下去,度过灾年,这类施粥活动,多年坚持不辍,救济境内外灾民无数。有张氏后人来寺里认锅并镌文记之。

  潘成达喇嘛晚年在朝阳城西建造一处宅院,占地面积约百亩,修建28间房舍,自称为“潘园”,清静温馨,将住持衣钵传给郑智喇嘛,他离开方丈室,移居潘园颐养天年,从此不问寺院之事。

义捐土地,建立公墓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潘成喇嘛主动捐出“潘园”前边20亩肥沃土地作为“义冢”——公墓,把这块地划分为三段:官员、豪绅们为一段,商人为一段,平民百姓为一段,同时根据具体情况“酌其人年岁及身份,发施舍棺木。”

潘成第一次被诬告

  根据《清实录·光绪朝实录》记载,有人奏报,“热河吏治久坏,州县营官,纵盗殃民。”朝阳等处,发生巨案,并未惩办。“巨盗潘成等,乘乱焚劫。”下令严厉查办。又称“热河地方,近接畿辅,花子沟血案,已烦兵力,若盗源不清,后患何堪设想。”命令袁世凯、色楞额,前往剿除各匪,严拿惩办。并将吏治营规,实力整顿,以靖地方。

  不久有人奏报,“查前管带练军郝祥麟,并无冤杀良民及诱奸民女情事,惟兵丁约束不严,未免骚扰,现已撤换。喇嘛潘成,亦无捏控喇嘛刘喜、贿差毒毙及被贼供扳之案,其余各节,或事出有因,或查无实据,均毋庸议。至吏治营规,亟应力求整顿,并饬各防营州县,严治盗贼,以靖边塞。”给潘成平反昭雪了。

潘成再遭诬告

  《清实录·光绪朝实录》载: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有人奏报,热河赤峰县知县现署“朝阳县知县缪桂荣,袒护拳匪头目喇嘛潘成,抢劫商民,伤毙教民,并在赤峰县任内,得贿释放马贼等语。”命令松寿“确切查明,据实覆奏,毋稍徇隐,原折着抄给阅看。将此谕令知之。”经过一番调查核实,官员回奏道:“或查无其事,或并无确据,应请毋庸置议。惟佑顺寺喇嘛潘成,另有被控之案,应俟审讯明确,另行核办。”

  这里说的“佑顺寺喇嘛潘成,另有被控之案”指的是什么案件呢?据《清实录·光绪朝实录》记载:“又谕,有人奏,朝阳匪徒潘成即秋来(字秋来),勾结喀尔沁一带游匪,资助饷械等语。着松寿……查明办理。原折着抄给阅看,将此谕令知之。”不久,“寻奏,查朝阳佑顺寺喇嘛,并无资助游匪饷械等事。报闻。”就此结案,还他清白。

  德高望重的佑顺寺住持潘成喇嘛于1929年正月19日无疾安详圆寂,享年75岁。

  [责任编辑:雅贤]

小链接

  王劲松,笔名劲松、木公、澹然斋主。原籍喀左县,1941年出生,曾任大队会计、公社秘书,海军潜水艇部队战士、秘书、指导员、政治部干事。转业后在喀左县宣传部从事新闻报道、理论研究,后调入原朝阳农学院任秘书、理论写作班党支部书记、朝阳农业学校语文教师,从事中专教育近三十年。大学函授中文本科学历,高级讲师职称。获朝阳市教学能手、优秀教师、省中专系统优秀教师、省农业厅树立的语文教学改革典型、省中专语文课程组副秘书长。著作有辽宁省中专通用《语文》课本第三册主编、教师《教研科研论文集》主编、史学专著《“安史之乱”探新》,短篇小说集《慈母柳》,《王劲松诗词选》。多年来在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散文、杂文、漫谈、小说等百余篇,发表诗词二百多首。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