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寻找别样的“雨人”(贾忠武)

摘要:一派春寒,克里米亚,仿佛是因歉收而羞愧。

寻找别样的“雨人”

——读高海涛散文《老师与克里米亚》

文化信使/贾忠武 编辑/赵盼

  一派春寒,克里米亚,

  仿佛是因歉收而羞愧。

  这是一片负罪的土地,

  先为鞑靼人,后为白卫军,

  就像打满补丁的破布,

  克里米亚一直在羞愧

  ……

  ——高海涛译曼德尔斯塔姆《克里米亚古意》

  辽西人在高海涛先生的故乡立起了一座《青铜雨》的雕塑,构建了一场雨的神话,也确认了辽西人的信仰。那种像父亲一样的,像詹姆斯教授一样的“雨人”的精神,就在辽西人的心里飞翔着,也在世界人的心里飞翔着。今读高海涛先生的另一篇散文《老师与克里米亚》,又深深地被于吉秀老师这个别样的“雨人”感动了。辽西这片神奇的土地也许真的很像是克里米亚。

  辽西从来不下雨,要下就下青铜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的风暴如同洪水,摧枯拉朽之后,辽西的文化教育可能比它的气候更加干旱。于是我们看到了于吉秀老师这样流落到乡间的知识分子,与《青铜雨》中的“父亲”相比,他们应该是另一种“雨人”,或者他们本身就像是雨,文化之雨,文明之雨,从民国的中央研究院飘过来,从北京的高等学府飘过来,从英语、法语、德语、俄语中飘过来。要不何以称为“下放”呢?他们带来的是文化的雨露、文明的水气、精神的滋润。老师嘴角上的伤痕,如杜鹃啼血,如勿忘我花,荡漾着希腊神话的芬芳,俄罗斯文学的芬芳——

  牧羊犬无所事事,蜷缩在

  小院里,就连炊烟,也是

  寒酸的,尖刻得让人流泪

  ……

  于秀吉老师就像希腊神话中的伊菲革涅亚,被时代的风雨裹挟到了辽西。牧羊犬呵护着羊群,辽西人呵护着于秀吉老师,为不再遭受更严厉地批斗,智慧地让他离开讲台,劳动改造,放马。就连辽西的马也极具灵性,能够在马连筒子雨暴虐的时候,叼起了于秀吉老师《俄国史》的书稿。这,也许就像哲学家讲的,是“天地人神”四重奏的演出吧?

  高海涛先生的散文《老师与克里米亚》具有一种别样的情怀,那就是悲悯中的崇敬与崇敬中的悲悯。这种情怀,也是辽西土地的情怀,也是辽西别样的“雨人”的情怀。高海涛先生在文中为家乡的土地羞愧,更为那个时代的愚昧羞愧。更为有了精神的英雄而不知崇敬羞愧。所以在文中写下这样的句子:

  ——人有时会为家乡的土地羞愧,比如我,从小到大,每到有人提到我家乡的名字,我都会不自觉地脸红一下,就像父亲或母亲的名字被提起一样。但土地自己也会羞愧,这是我没想到的。不知道克里米亚是什么颜色的,是不是和我们辽西一样,也是红土地呢?

  ——都说东北是一片黑土地,但我们的辽西却是红土地。黑土地是粗犷的,红土地是诚实的。这样诚实的土地,与其说她是十年久旱的,毋宁说她是经常脸红的。我记得中学毕业回生产队劳动的时候,那一年因为春旱,庄稼歉收,到年底每家只分到一麻袋谷子,而且是红谷子。可能在全中国,只有我们辽西能长出这种红谷子,碾成小米,也是带一丝红晕的。据说这种小米曾经是贡米,给皇帝吃的。那么小的小米,带一丝红晕,好像它作为一种粮食,也是知道羞涩的。而粮食的羞涩与土地的羞愧,无疑是一脉相承的。

  ——这就是我们辽西的红土地,她从春天开始就满怀歉意,连野菜的叶子也镶着红边儿,而到了秋天,她更是羞愧难当,在她贫瘠歉收的田野上,除了高粱不红之外,几乎所有的庄稼都是低着头,红着脸的。

  作家在时光轴上绽放了羞涩的乡愁的花朵。有一种精神却在内心充盈着,那就是寻找别样的“雨人”,做别样的“雨人”,播撒文化的雨,文明的雨,精神的雨。

​小链接

  贾忠武,朝阳县波罗赤镇初级中学教师,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有作品发表于《中国散文诗》《当代小小说》《辽宁邮政报》《辽海散文》《作家天地》《辽西文学》《朝阳日报》《朝阳广播的电视报》等。网刊《中国朗诵艺术杂志》《溪流》《向南周刊》《诗山西》等有作品收录于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