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产小米
文化信使/王宗文 编辑/立军
家乡的小米,不敢说全国闻名,但在东三省绝对独一无二。这些年,在外地只要一提到朝阳,总会听到“朝阳产小米,那里的小米太好吃了”。每听到这话,总是感到一丝荣耀,为家乡自豪。
其实小米是从谷子加工磨制而成的。好多人吃过小米,并不了解谷子。家乡之所以盛产谷子,主要与其地理,气候相关。小米好吃,更多的因素是与土壤有关。其实,朝阳的土地并不肥沃,属贫瘠型。在漫梁漫岗的丘陵地带上,多是那种黄土和红土形成的坡地。况且朝阳十年九旱,但谷子耐旱抗瘠怕涝,这些先天条件适宜谷子的生长,谷子就成了朝阳主要种植作物。
种谷子,并非是件易事。它的耕种很麻烦,从我记事时起,都是用较传统的方法种植,犁地似乎和其它相同,但深浅要适宜。最关健是点种,每到春播时节,点种子的要端着点葫芦,跟在犁杖后面,用木棍把里面的种子均匀的叩点在地里。这项农活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如果种子下大了,以后间苗太费事,下的小,很难抓住全苗,谷地的弊端是苗越稀莠子越多,不但减产,而且荒地。多数人在播种时宁可种子多下也不少下,一到间苗时节薅谷子,个个累的腰酸背痛,若是赶上连雨天,那就更愁人了。
生产队没解体的时候,生产队并不种多少谷子。当然是怕费时费力,更主要的是谷子产量也低。那时,人们按工分吃粮,口粮有限,能吃上一顿小米,也是很奢侈的事儿。我们小时候很难吃上小米。像歌词上唱的“米饭把我养大”等是不贴实际的。
在这,顺便讲一个身边的故事。说是在上世纪70年代,一个在朝阳农大读书的河北籍学生,毕业后分到我们生产队参加劳动,那年,正赶上他妻子要临产,远离家乡的他求队里给解决几十斤的小米,也好伺候月子。却遭到生产队长的拒绝。还是生产队会计把家里平日积攒的十几斤小米送给他,才使他妻子愉快度过产期。这件事放到现在也许不算什么,可那时可是解了燃眉之急。改革开放后,这位大学生升任了本镇的党委书记,知恩必报,先是将会计的两个儿子送去当兵,另一个要去镇里做勤杂,后来聘为镇政府秘书。一个普通之家就这样改变了生活的命运。这个故事虽然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但也道出小米的珍贵。区区十几斤小米换来一个天大的人情,得到的福报令人瞠目结舌。
包产到户后,谷子的种植面积增多了,吃小米己经不是问题。粮食富余了,一到集日,总会有一个一个的老乡们,带着几十斤的小米到市场去卖。那时,我们村里的小米是当地的抢手货。只要是吃过的没有不夸好的。
家乡小米好吃,具体好到哪,种了多年地的家乡人并不知道。我也是从书中看到一些知识,又从外出时,发现周围许多村镇,很少有我家乡才有的那种特殊的红土层。这种土质密度大,比较板结。春季不落透雨,很难耕种,一旦见苗,其抗旱抗风能力强。从红土地上生长的粮食十分诚实,有份量。当地人管这个叫“扣籽子”。有些涵义我不是很懂。卖小米的那些年,贩子做生意,多是拿我们村的小米去当样品。所以,到我们这来收小米,价格总要比别处贵上几分钱。
后来,粮食贩子买卖做大了,他们不再收小米,直接上门收谷子,回去卖给加工点。这样一倒手,就存在一些弊端。
谷子和谷子是很难区别的,外地的谷子和当地的有着一定的差距,混在一起加成的米吃不出原来的味道。还有把多年的陈谷子也混在其中,原来的小米质量大大降低。更有些贩子也把从远处低价收购的谷子冒充本地的。一来二去,家乡小米也不是十分受欢迎了。
去年春季,我去省城参加东三省剪纸艺人培训。其间,好多同行对我说,你们朝阳小米好吃,但现在市场上卖的都不是原来的味。也有以前在朝阳工作过的更有感受,说城里卖的朝阳小米有水分,只有你们当地的才纯。不少朋友留下地址,要我从家乡给寄一些真正的朝阳小米。我欣然答应,因为,小米在家乡太普遍了。
后来,我陆续地从快递上寄走一包又一包的小米,在给我返回钱的同时,收到更多的是赞扬:“朝阳小米,果然名不虚传,太感谢了。”好多人建议我干微商,专门经营朝阳小米。可惜我天生不是经商的料,不过,邮寄小米从没间断过。
这两年,由于自己的爱好,朝阳市里的朋友少不了来我家做客的。每次留下客人吃饭,客人总是说:“这样吧,就做你们农村最实惠的农家饭菜,千万别破费。”我是个实在人,每次都是小米饭主食,简单弄几个菜便是午餐。不想吃过我家小米的都说,你家的小米和别处吃的不同啊,和城里买的更不同,口味不一样。我才说到与这里土质有关,同其它地区的小米比是有很特点的。
曾有领导问过我:“你们的小米这么好吃,没打算把它形成产业吗?”这个真的没想过。以前,把粮食卖给贩子,只要钱到手,皆大欢喜。至于以后,没人做过打算。
有关部门不止一次对我说,现在玉米价格低落。抓住契机,发展一下,把你家乡的小米推广出去,多好的事儿啊。
的确,能将家乡小米形成产业,真正的好事,更是大事。不然,家乡的小米真的被埋没了。
(本文作于2017年7月26日晚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