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名字的故事(王中原)

摘要:上世纪五十年代,辽宁朝阳,城西三十华里有个曹杖子学校。校里有位老师,名叫李有(也或许叫李友吧)。李老师是附近马营子西南沟人,他的相貌酷似四大伟人肖像中的列宁。

名字的故事

文化信使/王中原  编辑/雅贤

  上世纪五十年代,辽宁朝阳,城西三十华里有个曹杖子学校。校里有位老师,名叫李有(也或许叫李友吧)。李老师是附近马营子西南沟人,他的相貌酷似四大伟人肖像中的列宁。如果看侧面,李老师的下巴和鼻子就显得小了。无论校内校外,大家背地里都叫他列宁。他的儿子乳名石头,常来学校玩。我写得这么细,意在说明:确有此人,绝非杜撰。

  闲言少叙。话说某年秋季招生,适龄儿童纷纷报名。吕家店有个女生叫吕秀英,李老师端详了一下,用清秀的正楷写上“吕秀英”仨字。随后是一名男生,衣服有点松垮,动作有点拖沓。李老师眉头一皱:“你叫啥?”“王国军。”“看你这个军,就得亡国。叫王国维吧,这名多好!”王国军不置可否,王国维仨字填入花名册。王国军顺水推舟稀里糊涂就成了王国维。村里人只觉得这名不同凡响,却不知好在何处。在彼时彼地,我敢说,没有谁知道王国维本是一位大学者的名讳。

  曹杖子的王国维,一辈子只知道我是王国维,不知道王国维是谁。可是,这无关紧要。该上学上学,该掏家雀掏家雀,该放毛驴放毛驴。该娶媳妇娶媳妇,该生孩子生孩子。媳妇是王国维的媳妇,孩子是王国维的孩子。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的小妹二华该上学了。我说:“叫贵华吧。”议论时,有几个孩子在屋里玩耍,其中有本家小华或小华的弟弟,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反正是他们喜欢这个名。由于把“贵”听成了“桂”,小华就到校报上了“桂华”的学名。于是,小妹的学名只好另起炉灶,报了个“文华”。现在,旧事重提,桂华说,早就忘了此事,并说在初中时改叫“晓华”了。

  晓华吾妹,勤奋好学,可惜四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成家后,相夫教子之余,孜孜于诗文,所作颇有可观,离正式发表,只有一步之遥。在微信中,我充分领略了她的厉害。

  走笔至此,令我想起那个时代取名及改名的自由和浪漫。都说电脑是个好东西,可是电脑介入户籍管理之后,不但葬送了取名、改名的自由和浪漫,甚至连正名也难于登天。

  三弟的儿子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给他取名“新颖”。后来普查户口,普查员不会写“颖”,以“影”字代之,进而,又以井代景,成了井字加三撇。这虽与“二简”有关,但“二简”之前就有人这么写。

  由“颖”变成“影”,形变音未变。由“景字加三撇”变成“井字加三撇”,还算说得过去。这还没完,后来,又变成“林字加三撇”了!因为书写潦草,“井”变成“林”了。这回音、形全变了。

  好端端的“新颖”变成“新彬”,不能接受!于是,走上了艰难的正名之路。最后,去了省公安厅,更正到“新影”这一步,铁板钉钉。

  今年,新影跟我说,现在,在他们住的地方,孩子出生前要预备十几个名。为什么呢?孩子出生后,报户口时,有一道“查重”程序。在一定区划内,不允许重名。你预设的名字与别人相重,立刻被否。预备不充分行吗?万一遇上双胞胎、三胞胎,没有“备胎”行吗?

小链接

  王中原,男,汉族。辽宁省朝阳县人,1947年出生。函授中文专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退休于朝阳市十五中学。系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咬文嚼字》特约审校。同时,还是绕口令爱好者、研究者。为《中学生》《中学时代》《语文学习》《咬文嚼字》《演讲与口才》《中国校园文学》等期刊业余审校数十年。曾助教育家修订教材,为演讲家推敲演讲辞,为楹联家斟酌平仄,为曲艺家完善脚本,为新闻出版总署及省级版权局做图书编校质量检查……《绕口令教你巧舌如簧》被列入“新编播音员主持人训练手册”丛书,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网声明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