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哪儿去了
文化信使/白宇 编辑/繁花似锦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每逢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我小时候跟着妈妈给大姨家送月饼的情景。
记得是我六、七岁的时候(我出生在七十年代),在中秋节的前几天,我跟妈妈去大姨家串门儿。大姨家住在离我家大约十二、三里地路程的另一个村庄。那天一大早,妈妈就把我叫起来,穿上平时舍不得穿的只有过年的时候才穿的花布衣裳。因为那个年代家庭经济困难,家家条件都不好。而我家在当时的农村是条件最好的家庭,我爸爸是乡村小学校的校长,妈妈是农民,是典型的农非混和户,很多人都羡慕我家,觉得要钱有钱,要粮有粮。因为爸爸每月挣工资,妈妈在家种地有粮食吃,所以我家的条件在全村算上是最好的。由于那时候没有通班车,所以,全靠两条腿走着去。吃完早饭,大约是七点钟左右,我和妈妈就开始出发了。因为马上到中秋节了,主要是去看大姨、大姨父和大姨的瞎婆婆。我记得当时给她家拿了二斤月饼、几斤挂面、一袋红糖还有一包糖球,外加两件旧的但洗得很干净的蓝工作服上衣,给大姨夫拿的。我家条件相比大姨家要好很多,大姨生了五个儿子、两个女儿,一共是七个孩子。一家九口加上大姨的瞎婆婆,一共十口人。尽管大姨夫会打铁,在农村叫铁匠,但是由于家里孩子多,老人身体又多病,日子过得还是入不敷出,异常艰难。我跟在妈妈身后,蹦蹦跳跳地走着,记得经过一片田地的时候,还捡了两个大钱,就是方孔钱。据老人们讲,我们家乡那里以前住过高丽人,他们逃跑的时候丢下了很多东西,所以,那个时候,也有不少人去当年高丽人住的旧址上挖财宝。一路走一路看远近的风景,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大姨家的小山村呈现在眼前,站在山坡上往下望去,大约有三、四十户,烟囱里正冒着直直的白烟。妈妈说大姨家到了!远远地就听见村子里传来“叮叮当当”的声响。走进村庄,在村子大约中间的位置,有三间用石头和粘泥盖的房子,这便是大姨家了。院子中间搭建了简易棚子,有几个赤着上身、戴着大围裙的年轻人,正围着火炉子“叮叮当当”地砸着。在当时,我们都叫“打铁”,管我大姨夫叫“铁匠师傅”,那几个年轻人正是大姨夫的徒弟。大姨和婆婆把我和妈妈迎进屋里。因为正值“秋老虎”的气候,又是正午的时光,我和妈妈都汗流浃背。大姨的瞎婆婆递过来手绢,妈妈擦了一把汗,把月饼、挂面、红糖、糖球等放到外屋地中央的箱子上,那箱子上的油漆几乎已经掉没了,露出斑斑点点的木色,仿佛在像人们诉说着自己的沧桑。
我怯生生地躲在妈妈的身后,看着她家的那些个孩子一个一个地从外面进来,有的小脸抹得黑不溜秋的,有的小手脏乎乎的,还有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一个手指头正在滴着血,大姨呼呼地喘着粗气训斥着孩子们,絮絮叨叨地数落着孩子们的不是。
这时候,走过来一个与我一般大的女孩,大大的眼睛,黑黑的头发,过来拉着我的手。妈妈说:“这个是六姐姐,快叫姐姐!”原来她在家排行老六,小名就叫“小六”。我被她拉到外面,一会儿的功夫就混熟了,愉快地玩起“过家家儿”来。妈妈也走进里屋,坐上里屋的大炕,和大姨、瞎婆婆聊起来。
不知过了多久,就听大姨怒气冲冲地吼起来,“都给我进屋,都给我进屋!快点儿!”孩子们陆陆续续地都跑进屋里来。“站好!”大姨继续喊道。孩子们一一站好了一队,大姨面向他们,指着箱子上的月饼,大声喊道:“谁动了?谁动了?”我顺着大姨手指方向望去,看见那两包月饼静静地立放在箱子上面,并没发现有什么异样。大姨继续喊道:“我就想问问你们,是哪个想挨揍的把月饼偷出去了。包还原封未动,偷得还挺高级的呢,小兔崽子们!”
听到这话,我才仔细看月饼包,发现在月饼包的侧面有一条细细的长长的口子,估计月饼就是从这条口子里取出来的。不过,月饼包还是直挺挺地立在那里。
这些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说话。我知道那个我叫六姐姐的孩子,一定不是她偷的,因为她一直和我在一起玩耍。
大姨把目光转向了那个大一点的哥哥,那个大哥哥发现妈妈的目光盯着自己,不自然地低下了头。大姨狠狠地用眼睛瞪着他,走到他的跟前,拿起他的手,使劲地闻着。忽然“啪”地一声,一个大嘴巴打过去,大哥哥的右脸一下子红了,“啪啪”接连又打了两个嘴巴,大哥哥一个趔趄差点儿没站住。最小的五哥“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同时喊着:“妈妈别打了,别打了!呜呜呜……”
大姨依然不依不饶,“说!都谁吃啦?”三哥站出来说:“大哥偷出来的月饼都给老四和老五吃了。我和二哥只尝了一小口儿,大哥根本没吃。大哥是为了小五偷的,小五馋得非得要。”听了这些话,大姨眼里流出了泪水,大姨哭了。
这时妈妈和瞎奶奶也从里屋跑出来,妈妈嗔怪大姨打孩子,瞎奶奶也絮絮叨叨地责怪大姨一番,还说什么,都是因为自己身体不好,总是花钱买药连累了家里,孩子们也真是吃不上啊!等等的一些话,然后也坐在一旁抹起眼泪来。最后妈妈出来息事宁人地劝了大家一番,这件事情才罢。
后来大姨父从炉子里拿出来烤土豆和烤玉米,算是招待我和妈妈的伙食。
这件事虽然过去了四十多年,可一到中秋节我就想起来。我知道偷月饼不是因为哥哥们太嘴馋,只因为那个年头太困难了,真的吃不着一点好食物。因为大姨是远近闻名的孝顺媳妇儿,家里只要是有一点点好吃的,都留给瞎婆婆,她们大人孩子决不吃一点。正因为如此,大姨的瞎婆婆活到了一百零二岁,她逢人便讲:“我摊上了一个好儿媳妇儿,我摊上了一个好儿媳妇儿,是上辈子积了什么德呀,让我摊上一个这么好的媳妇。”
后来,孩子们都渐渐长大了。党的土地改革政策好,实行包产到户以后,农村大力发展养殖业,政府支持帮扶养殖户。“偷”月饼的大哥办起了一个规模很大的肉牛养殖场,解决当地很多农民的就业问题,带领当地农民一起发家致富,现在是远近闻名的农民企业家。也是远近闻名的大孝子,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百事孝为先,家和万事兴!”凡事都给弟弟妹妹们做一个表率。
现在,大姨家的七个孩子个个都过得家庭幸福,经济殷实,团结友爱,人人都是村里的生产标兵,家家都是“五好家庭”。去年,七个家庭还被乡里誉为“和睦大家族”的称号,领导号召全乡人民都向他们大家庭学习!
当今社会突飞猛进地发展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人们正在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好生活。
愿我们的国家永远兴旺发达,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祝愿祖国中秋月更圆!
[责任编辑 赵盼]
小链接
白宇,女,辽宁省北票市人。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现供职于北票市冠山管理区民政低保大厅。系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朝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北票市作家协会会员,北票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少年文学家》杂志社特聘记者。在《朝阳日报》《民间故事》《妇女生活》《少年文学家》等报刊杂志以及《今日朝阳网》发表文章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