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冰棍的日子
文化信使/史庆友(阜新) 编辑/繁花似锦
三伏天,连续多日没下雨,空气干燥,酷热难耐。闲了半年的空调成了好伙伴,在空调房间里吃着雪糕、水果,还时不时地用湿毛巾擦几下背,看着电视,听着音乐,好惬意。
在似睡非睡的状态下,耳边传来幼稚的雪糕叫卖声:“新华雪糕啦!”好熟悉的声音,好久没听到了,如今家家都有大冰箱,买雪糕多是批发,成箱买,很少有沿街卖雪糕的小贩了。这雪糕的叫卖声好幼稚,清脆,感觉是个小朋友,熟悉的叫卖声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
我小时候也卖过雪糕,但那时候是因为家里贫困为了赚钱。而今,人们的生活都好了,怎么还会有小朋友卖雪糕?我走到窗边,向叫卖的方向望去。只见在楼的阴影里,一个黝黑的小男孩,正忙碌着招揽他的顾客,两个哄小孩的妇女带两个小孩儿,围着小男孩,小男孩的自行车后边梆着一个包着棉被的箱子,小男孩个子不高,只有翘着脚才能够得到箱子里的东西。一位孩子妈给小男孩几许钞票,小男孩从箱子里拿出四只雪糕,分别给了四个人,自己只是用小胖手擦了一下额头,眨眨眼,看着四个人吃而情不自禁地“吧嗒”了几下嘴。看着小男孩一连串的动作,将我又带回到学生时代。
我初中的时候,第一次经商就是卖冰棒。之所以想卖冰棒,是因为看到邻居哥哥卖冰棒赚钱了,买来好多的文具、小人书及零食,好眼谗。
其实我们那个时候卖的不是雪糕而是冰棍,每支批发一分五,每一百根搭二十根,卖冰棍赚钱主要是搭的那部分。在我的老家卖冰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距冰棍生产厂近一百华里,每天都得起早进城。装好后就艳阳高照了,我们会吃些干粮,对着自来水一顿猛灌,再装满随身背着的水壶,然后沿街叫卖,好的是城里没我们的熟人,我们可以尽情地喊,不会有一点含羞的感觉。
大热天里“冰棍啦”的叫卖声很快喊干了我们的嗓子,我们很快就会喝干水壶的水,喝干了我们也不怕,我们会选个牌子大的单位,到门卫叫上几声叔叔、大爷,说明我们是从边远的山村跑来卖冰棍的,原因是家里生活困难,赚钱是为了买文具,图片,有时候会感动看门人,他们一次会买好多根。不过也有凶的,不等你说话,就会说:小孩子来这捣什么乱,一边玩去。我们也不生气,这家不行我们去下家,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我们会大声地喊几声“冰棍啦”,嬉笑着走了。
卖冰棍最喜欢大热天,特别是建筑工地周围,什么单位有运动会等大型活动的时候,有时候会很快卖完。有一天在水泥厂门口遇到一台28马力东方红胶轮拖拉机装着一车水泥出来,车上两人已经看不出穿的是什么颜色的衣服了,一位露着雪白牙齿的人向我打招呼,拖拉机停在路边的一棵大树下了,两个装卸的与一位司机从车上跳下来,同我讲:“小朋友,箱子里有多少冰棍?”
我说:“二百根,新上的,还没开张呢!”
“这样吧,我们先吃后算账,吃完了数棍行吗?”我一听真的遇上吃茬儿了,我满口答应。
也许是天真得热,也许是装水泥出汗太多了,三个人将二百四十根冰棍全吃了,吃得我看着都有些冷了,给钱的时候还很大方,多给了我二角四,凑整了,我连声说谢谢。我在同他们聊天的时候知道他们是我邻村的,回家经过我们屯,我也不顾水泥车埋汰了,将自行车放车上,我搭车回来了,那是我卖冰棍最顺畅的一次。
卖冰棍最怕变天,早上晴朗无云,艳阳高照,往往都会装一箱子,那时候也没有冰箱,冰棍保鲜都是借助隔绝空气法,就是将装冰棍的木头箱子用棉垫子,棉被等包好,一但变天卖不出去,剩下的都得融化。不但赚不到钱,还得赔本。说实在的,在那个年代,我们真的是赚起了,赔不起,我的本钱是邻居借给我的,我说好了开学就还人家,到时候还不上会很没面子的。
现在想想卖冰棍也是一份有意思的活儿,通过卖冰棍我走遍了我家周围所有的村屯,我自己可以同小伙伴讲:我是我县北部的活地图,谁想去哪个自然屯串门,我都能知道怎么走。这为我初中毕业后夜里送电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想想我卖冰棍纯粹是为了赚钱用于读书,而比我大好多的四海可比我们这些小嗄豆子鬼多了,老哥通过卖冰棍,后来也有雪糕了,硬是“卖”来了一位如花似玉的新娘子。
老哥家哥们多,在当时买卖婚姻盛行的时代,他家是拿不出钱为他说媳妇的。老哥有招,他通过卖冰棍、雪糕认识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姑娘家住在大山深处,我们谁也不想去那儿,路太难行了,到那儿三分的冰棍得卖一毛;雪糕就更贵了,去一趟不多赚钱真说不过去。那儿的人以吃冰棍、雪糕为荣,甚至如同吃到国宴一般。老哥摸清了那里人的心理,频频向那位姑娘发起进攻:每次都在姑娘家门前大声喊,姑娘不出来不罢休,姑娘出来他是一定让姑娘吃,每次都不要钱或象征性地要点儿钱,别人家拿鸡蛋换他说什么也不要,不是别的,在回家的路上是有多少得颠破了多少,姑娘拿鸡蛋来换就行。那时候一个鸡蛋到供销社只能换八分钱,但姑娘可以换五根冰棍或者是两根雪糕,总会给姑娘惊喜。再后来老哥总要买个发卡、手帕、小镜子等女孩子必备用品,总是以捡到的或者家里没有用送给姑娘。功夫不心人,不久,老哥用小手腕赢得了姑娘的芳心,再加上老哥家住在交通发达的镇区,当姑娘到他家串门的时候,便利的交通对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姑娘如同到了天堂,姑娘不顾家人的反对嫁给了老哥。如今老哥已经成为真正的老哥,那位姑娘也成了老嫂子。每当说起当初的事都说:“我可让他骗苦了,现在说什么也不管用了,生米做成熟饭了,木已成舟。不过下辈子我还嫁到这交通便利的地方,干点儿啥痛快,出门一点儿也不犯愁。可不像我娘家那儿,进趟县城比登天还难。其实别看他家当时困难,现在经过我们的努力,我是知足了……”
冰棍、雪糕换来的媳妇更实在。
[责任编辑 雅贤]
小链接
史庆友,网名:无风无浪。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旧庙镇政府退休公务员,朝阳农学院毕业,省、市、县三级作家协会会员;市、县诗词学会会员,高级畜牧师。多年坚持写作,作品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文化内涵。先后有作品发表于《参花》《散文》《辽宁散文》《东方散文》,《辽宁日报》《辽宁职工报》《阜新日报》《新蕾》《蒙古贞日报》等媒体。出版了散文集《心语》《心曲》。分别获蒙古贞文学奖、阜新文学奖。摄影作品《村头》在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摄影展中荣获一等奖。在网络上发表作品200万字,多次参加网络征文并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