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追忆人民喜爱的播音艺术家夏青(郝殿华)

摘要:2000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关于确定“记者节”具体日期的请示》,同意11月8日确定为中国“记者节”。从此,中国的新闻工作者有了自己的节日。

本网特稿

谨以此文献给第十八个中国记者节——

追忆人民喜爱的播音艺术家夏青

文化信使/郝殿华 编辑/赵盼

夏青老师(左二)与作者(左一)等三位东北老乡合影

  2000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关于确定“记者节”具体日期的请示》,同意11月8日确定为中国“记者节”。从此,中国的新闻工作者有了自己的节日。在第十八个记者节来临之际,我翻开与我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夏青老师的合影,不禁浮想起30多年前在中国新闻学院聆听夏青老师讲播音的情景,并以此文缅怀这位人民喜爱的播音艺术家。

  那是1986年9月19日下午,夏青老师作为兼职教授应邀来到位于北京郊区板井村的中国新闻学院一楼大教室。他身穿白色衬衣、灰白色西装,在热烈的掌声中走上讲台,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从广播电视事业的概况、播音工作和播音员、语言问题等三方面内容为100多名新闻专业的学员讲授了一堂生动的播音课。

  夏青老师本名耿绍光,1927年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早年就读于哈尔滨第一国高土木科,毕业后,为了糊口,曾在哈工大当过土木科教师的助手和马家沟小学的教员。1948年考入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前身)文学院中文系,并在学校里参加了进步组织“中国民主青年联盟”。1949年进新华社新闻干部训练班学习。1950年毕业于北京新闻学校后,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担任播音员,改名为夏青,取“华夏青年”之意。之后,历任播音部副主任、播音业务指导、播音艺术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播音学研究委员会会长、名誉会长等职。在担任新闻、评论、重要文告和知识性节目的播音工作中,以语音纯正、庄重朴实等特点,为全国听众所熟悉和喜爱。在此期间,他还担负中央台播音员的正音工作,历任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五、六、七、八届委员。

  谈到广播事业,夏青老师如数家珍:最早是1940年在延安就有了延安广播电台,当时有10位编辑负责编辑稿件,主要是通过电波传递语言。到了1943年春天,我们广播发射机器出了故障,停了一段时间,1945年8月又重新开始了。解放战争时期,有一阶段撤出延安。1949年3月,我们接收了国民党电台,之后正式改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直到现在。在延安时,广播要起到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人们把延安广播称为茫茫黑夜见灯塔,因为人民要追求真理,追求光明。

  夏青老师说,这些年,随着电视的发展,广播受到冲击。电视的特点是通过光电系统,使声音和图像并茂,录音、摄像、显像,是双项的,是听和看的结合,并由初期的黑白发展成彩色的电视,给人以现场感。过去是中央台8时20分新闻连播,一统天下,现在是早上新闻连播,传统格局已经被打破,广播与电视同城出现。广播电视是最强大的现代化宣传工具,对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起重大的教育、鼓舞作用,这是广播电视最根本的任务和性质。1980年,召开了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重新阐述了“自己走路”的具体内涵,其特点和风格是精编消息,发挥广播的优势。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一座里程碑,是中央广播事业局改成广播电视部之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会议。吴冷西部长在会议上提出“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的方针,从这次会议开始,我国广播电视事业走上了改革发展之路。

  谈到播音员,夏青老师深有体会地说,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行家知道,三天不练听众知道。播音员在话筒前是一个严肃的岗位,播音员知识不足,有时会闹笑话。播音员需要较强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要克服心理障碍。过分紧张,工作中就会出差,也不给力。良好的状态、良好的发音,都需要从平时就下功夫。编辑、记者写的都是文字,然后交给播音员。播音员如何用有声的语言传播出去,这是播音员的再创造。接着,夏青老师进一步解释说,播音员要把文字变成清晰、流畅、充满热情而又真挚的感情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出去。就要分析理解稿件,给予听众具体感受,做到形之于声。播音员基本表达的语言技巧,是一种有声的语言,不同于演员和老师。播音员要把听众作为良师益友,要做听众的知心朋友。

  讲到语句和语气,夏青老师进行深入的表述,不同的文字,有不同的意思。播音员要注意的问题是重音、停连、语气、节奏。一个句子的停、连、顿、切、语气、语调。什么是疑问、答话、下降、上阳,表达一定的内容要准确。节奏也是每一个播音员要考虑的,播音员的节奏应该根据全篇稿件的基调来定。在播音的时间段上,语气也不一样。早上应该明快,有朝气;中午要铿镪有力,和谐优美。晚上和夜里,要清晰、缓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夏青老师长期坚持吐字发声基本功训练,声音庄重、清亮,听来很悦耳。他播出的稿件流畅、段落分明、逻辑严密、声情并茂、感染力强,给听众印象深刻。他凭借深厚功底,创出了自己的播音风格,被国内外听众誉为“祖国的声音”。年纪大的读者会记得,在抗美援朝期间,他播出了大量战况报道,鼓舞了国内听众和朝鲜前线的志愿军将士。1954年9月,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上要通过我国的第一部《宪法》,要求广播电台派一名播音员到会场宣读《宪法》草案。电台领导派夏青承担了这个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他穿着整齐的中山装,站在怀仁堂主席台前方,面对着全场1000多位人民代表和多位国家领导人,稳稳重重逐句逐段地宣读,语音铿锵有力,缓急适当。《宪法》草案一万多字,宣读近两小时,中间没有停顿,精神抖擞地一气呵成,当一字不错地念完,会场上爆发了热烈的掌声。

  在之后的岁月里,夏青老师又承担了多次重要的播音任务。上个世纪60年代,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论战中,他主播“九评”等一系列重要文章;70年代,他播出周恩来同志追悼大会的悼词,毛泽东同志逝世时的《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80年代,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全文宣读《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98年11月,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局长徐光春在“夏青播音成就研讨会”上讲:“夏青同志几十年来播出了大量的党和国家的重要文告、大量的激动人心的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听夏青的播音的的确确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享受。夏青的播音是党的声音,是祖国的声音,是人民的声音……”

  夏青老师很关心青年播音员的成长,他曾主动承担辅导青年播音员的工作,深入基层台、站,对青年播音员的工作予以指导,同时也给播音短训班授课。他曾循循善诱告诉青年播音员要“三读”、“三思”。所谓“三读”,就是拿到稿子后要读三遍:第一遍要粗读,宏观把握,了解整体,如果细读,反而会陷进去;第二遍要细读,逐字逐句挖掘自己不懂的地方和有误的地方,把握文章内在的逻辑联系;第三遍再粗读,以防第二遍细读、分析之后转而陷入文章的细枝末节。所谓“三思”,就是分析完文章后还要进行思考:第一,要把文章放到大的时空背景当中去审视;第二,要把文章放在整个节目中去审视;第三,要把文章放在听众那里去考虑,从播和听的对比中思考实际的传播效果如何。夏青老师长期形成的播音风格、播音理论知识、播音工作原则对年轻播音员的帮助是巨大的,启发是深刻的。

  夏青老师精力充沛,给我们讲课近三个小时,一口水没有喝,从表情上看不出丝毫疲倦。讲课后,听说我们有三位学员来自东北,夏青老师格外高兴,欣然接受了我们合影留念的请求。记得90年代初,夏青老师应邀来朝阳讲学,遗憾的是我出差在外,错过了再次聆听夏青老师讲课和与他见面的机会。2004年7月30日,新华通讯社向全世界公告:中国著名播音艺术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夏青,因病于7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听到噩耗,我异常难过,悲痛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广播代表党和国家喉舌,播音反映时代的最强音。夏青老师是我们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播音艺术家, 是我国播音员、主持人的楷模。夏青老师在播音岗位上勤恳钻研,呕心沥血,全身心扑在党的新闻播音事业中,出色地完成各项播音任务,为播音艺术的发展,为播音人才的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逝世是我国广播事业和播音战线的巨大损失,他的声音永远伴随着广播事业的发展留在一代甚至几代听众的记忆中。

小链接

  郝殿华,男,辽宁黑山人。1976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校地球物理勘探专业,1987年毕业于中国新闻学院新闻专业,退休于辽宁省第三地质大队。曾任宣传部长、党委副书记、调研员,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和企业文化设计咨询工程。2003年出版了《企业形象的打造》一书,2008年5月,考取国家一级企业文化师职业资格。现兼任辽宁省企业文化学会特约研究员、朝阳市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国土资源报和中国矿业报特约记者,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