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引领我走上新闻写作的道路
——写在朝阳市第六届“书香朝阳”全民读书节
文化信使/郝殿华 编辑/雅贤
4月17日晚6时,朝阳市第六届“书香朝阳”全民读书节在北塔广场举行,标志着全民阅读活动将形成新一轮热潮。对于读书,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由于兴趣不同,选择读什么样的书也不尽相同。而我想说,阅读《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一书对于我个人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严重一点说,这本书引领我走上新闻写作的道路,它陪伴我四十多年,影响和丰富了我的人生。
1971年12月22日,我从辽宁省黑山县八道壕煤矿中学毕业,加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行列,来到了八道壕公社大夏大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当时我才十七岁,隆冬季节,天刚蒙蒙亮,就跟社员一起刨冻得坚硬的粪堆、装车、再到农田卸车,累得腰酸腿痛。更难忍的是晚饭后,农村没有业余生活,早早躺在炕上也无法入睡,我就阅读我大哥生前给我留下的1957年出版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这部书100多万字,当时阅读主要目的是解除寂默、消磨时间,并没有引起我多大兴趣和过多的思考,后来才知道这是一部世界名著。
次年春节放假时,我去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二哥家,向他述说农村生活条件如何艰苦,干活儿有多累,业余文化生活单调,度日如年的感觉让我常常苦恼时。二哥从书架拿出自己已经阅读过、由吉林日报编、锦州日报印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一书送给我,并饱含深情的对我说:农村条件艰苦,但会磨练你的意志,抽空好好看看这本书,多观察身边发生的事,多动动脑、挤时间多练练笔,坚持写点东西,充实自己,相信你将来一定有所收获。
二哥的一席话,对我触动很大。回到青年点后,我认真的阅读了《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一书。初看此书,让我眼花缭乱,犹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新闻写作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但看着这本书,让我从好奇到新鲜,不知不觉产生浓厚的兴趣,爱不释手。这本书,近20万字,介绍了语法、逻辑、修辞;讲解了报纸文章体裁的结构和分类、叙述了在新闻写作中如何采访、如何抓问题、如何提炼主题以及写作中和投稿时注意的问题。这本书犹如一块磁石,深深吸引了我,从此成为我枕边书,陪伴我走上业余时间坚持写新闻报道的艰辛之路。
阅读这本书,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记得当年的秋季,大队在搞农田基本建设,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好人好事,我就以小通讯和简迅的形式写出来,投递给公社和县广播站。由于自己只有激情,没有掌握新闻写作知识,抓不住重点,和缺少基本功和技巧,含辛茹苦采写的稿件寄出去后却石沉大海。但我没有灰心,而是暗暗安慰自己,从头再来。我认真总结失败的原因,在阅读《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一书时,反复琢磨如何增强新闻敏感性、如何提炼新闻主题和价值,并在消息和通讯写作结构和方法上下气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我采写的一篇篇稿件在公社和县广播站播发后,引起了大队领导和关注,让我担任大队报道员,并在农田基本建设现场办起了战地广播,采、编、播由我一人承担。小荷展露尖尖角 ,我在写作上一点点进步,也得到了公社宣传股领导的关爱,多次抽掉我去其它大队采访,这也让很多知青羡慕和敬佩。此时,我暗暗勉励和提醒自己,不能沾沾自喜,今后的路还很长。
读这本书,让我有了专长发挥。1974年9月,经大队和公社推荐,我离开了青年点,作为工农兵学员奔赴长春地质学校进行物探专业学习。两年间,我发挥自己的专长,仍然坚持业余时间为校报写稿,成为我们班50多名同学中唯一被校报聘任的通讯员。1976年10月,从学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朝阳地质大队(现辽宁省第三地质大队),在野外从事5年技术工作后,于1981年被大队任命地质专业队副队长负责生产管理,次年担任地质二分队政治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而我仍然坚持业余时间写稿,仅在1982年就有14篇稿件在辽宁地质报和朝阳日报等报纸上刊登。年底,被大队和省局评为优秀通讯员,推荐我参加中国地质报在沈阳举办的“北方六省市新闻培训班”,有机会第一次系统听报社知名记者、编辑讲课,让我受益匪浅。我暗暗的激励自己,要在学习中研究思考,在实践中深化提高。1983年初,大队为了发挥我的专长,将我从野外调到机关,任命我为宣传部长。我清醒意识到:工作变了,责任大了,压力大了。但当有人认为我从事政治工作轻车熟路时,而我知道自己面临着新闻写作的考验,真正的从内心感到不断充实新闻写作知识的重要。从1984年9月至1985年7月,我自费参加了辽宁日报新闻函授中心和中华新闻函授学院函授学习,并于1985年8月考入中国新闻学院,在北京通过两年多系统的新闻专业学习,让我在理论和实践中得到充电,毕业后又重新回到原单位。
从1973年开始,我先后被朝阳日报、辽宁日报等11家新闻单位聘任为通讯员,从1987年开始,我先后被辽宁地质矿产报、中国地质矿产报、中国国土资源报聘任为记者和特约记者。据自己剪载的报样资料记载,从1982年至2014年间,我在中国国土资源报等行业报刊发表稿件1113篇,在辽宁日报、朝阳日报等地方报刊发表稿件199篇,先后6次被评为优秀通讯员、9次被评为优秀记者和优秀特约记者。
1986年5月12日,作者(左)在北京武警部队招待所采访武警英模刘政扬
有人说,从事新闻工作是为它人树碑立传,也有人轻视新闻工作者,但我并不介意。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我知道从事新闻工作需要腿勤、嘴勤、脑勤、手勤。一篇好文章的产生是一个系统的流程,要经过资料准备、拟题构思、深入采访、材料筛选、角度选择、主题提炼、撰写打字、润色修改等程序。这不是一件简单的操作,它需要好的文笔、高度的责任心、综合知识积累及敏感性,还要有一点精神,因为有时会加班加点、甚至通宵夜战到天明。我总是想,既然选择了这项事业,就不会被重负所压倒。
参加工作44年,从农村到学校,从做技术工作到生产管理,从担任宣传部长到党委副书记和调研员,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从来没放弃新闻写作。虽然占用了我大量休息时间,但能为党的新闻事业做点事,我无怨无悔。这不是自我修饰,而是我对新闻工作苦与乐的真心凝练,也是对写作态度和责任的自我感悟。是这本书,给我长久的精神力量支撑。2014年9月我退休后,仍然坚持写作。两年来,撰写消息、通讯、评论和体会文章24篇,5万多字,其中17篇分别发表在《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今日朝阳网》《东北地质矿产经济》、《作家天地》等报刊杂志上。
今年的4月23日,我们迎来了第22个世界读书日。以“书香辽宁、逐梦前行”为主题的辽宁省第六届全民读书节于4月20日,拉开帷幕,并推出阅读推广与公益引读等活动。欣喜之际,我把伴随我40多年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这本书的封皮裱糊了一下,并对书芯边口重新涂胶。在这本书里面虽然有很多“文化大革命”时的政治语言和当时的色彩,但我觉得书中讲的新闻写作知识和方法等内容并没有过时。
如今,读书和写作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退休后两年多,我又从网上购买53本新书。40多年来,我根据自己工作的需要购买各类书2700多册,藏在家中五个书柜,其中有关新闻方面书籍110多本,但《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一书仍是我的衷爱,因为它是我从事新闻工作的启蒙老师,引领我走上新闻写作的道路,影响和丰富了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