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仰望“青铜雨”(时春华)

摘要:几年前,我是怀着无比虔诚、无比崇敬的心情来阅读国家一级作家,辽宁省作协副主席高海涛老师的《青铜雨》的。“青铜雨”是壮丽的雨、是恢宏的雨,是诗一般的雨,更是一幅雨的雕像。

仰望“青铜雨”

文化信使/时春华 编辑/雅贤

  几年前,我是怀着无比虔诚、无比崇敬的心情来阅读国家一级作家,辽宁省作协副主席高海涛老师的《青铜雨》的。“青铜雨”是壮丽的雨、是恢宏的雨,是诗一般的雨,更是一幅雨的雕像。

  可能同是辽西人,北票人的缘故,高老师所描述的关于雨的章节,竟也勾起了我脑海深处关于雨的记忆。寂寞而幽远的辽西,十年九旱,是最缺雨水的地方。旱季的时候,地里像下了火,“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就是对那种场景最恰切的描述,我的父亲是个农民,这个时候,他的心内是如汤煮的,他焦灼地奔走于家和田地之间,那重重的唉声里透露出无奈与绝望。于是白天里,父亲注意看家里的水缸反不反潮,夜晚,看天上的星星密不密实,甚至从不迷信的他竟也加入求雨的队伍,虔诚地跪下自己的双膝。龙王生日那天,他会摆点供品,上柱香,嘴唇翕动,虽然听不见他说什么,但我猜得出,父亲一定是在祈求龙王降雨,只有龙王降雨,滋润大地,父亲才有奔头,才有希望,因为那干渴的土地是他赖以生存的唯一的源泉。

  当时还小,觉得在天降大雨的时候,父亲的欢呼雀跃和我们小孩子的欢呼雀跃是相同的,其实不然,我们小孩子在意的是雨点的大小,就如高老师所写的“大的像青杏,小的像黄豆,沉实饱满”,我们看到大雨点砸到地上绽出菊花样的小雨坑拍手说着“大雨哗哗下,北京来电话,叫我去当兵,我还没长大”。没长大的我们只是惦记着雨停了去蹚河,到院外的黄土堆上挖泥摔泥炮。父亲则不然,他会在下着大雨的时候冲进雨里,缸、瓮、盆、罐的敞开口,甚至用小水瓢舀起浑浆浆的雨水,直弄到盆满钵盈,戴着就如高老师所说的我们北方叫做“菛勒斗”的雨具跑进园子放池口,跑进家附近的地里引雨水进地,每条垄头都要开个口子,父亲说,往地里流的不是雨是粮食,是钱,是一家人脸上的笑纹儿。

  下雨了,我家肯定会有一顿好饭,父亲也一定会喝上两盅,赶上鸡下蛋的时候,母亲会炒上一盘鸡蛋韭菜,不,确切说应该是韭菜鸡蛋,因为韭菜占了主角,鸡蛋绝对是配角,而且很咸,孩子多,都要沾巴点,打着下酒菜的名义,其实父亲吃不上几口。可他的小酒喝得有滋有味,“吱”一声,那香喷喷的味道可是我听出来的。喝完酒,他会长舒一口气“哈——”,真的不是不下雨时那种哀伤的味道,那种喜悦是我在他脸上看到的。鸡歇伏不下蛋,就让母亲切个咸菜疙瘩,或是用盐水杀葱,“咸菜就酒儿,越喝越有”,父亲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

  时隔多年,在高老师的散文里回忆父亲和雨,才知道,我们辽西的农民全部的理想就是雨。是啊,一下雨,他们似乎就变成了高尔基的“海燕”,以紫铜色大鸟的方式,一会翅膀贴着园子,一会像妇女似的唠着雨嗑,一会又像真正的男人那样去喝酒。他们不怕雨水成灾,他们害怕没有雨。

  再次与青铜雨接触,源于我们作家协会到北票市南八家子乡的一次采风活动。车子行走在柏油路上,路边绿色的树木扑入视野,特有的草香、树叶的香味让我们有些醉了。虽然我早知道,在2016年的11月10日,北票市南八家子乡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又一亮点——青铜雨广场就落成了,可一直没有机会亲见,总觉得是件憾事,这次作协发起活动,我的心早已经像那只青铜色的大鸟,在南八家的土地上寻寻觅觅了。

  山回路转,终于那两只青铜色的大手映入我的眼帘,雕塑造型古朴,广场视野开阔,在庄严肃穆的鼎的衬托下,这双手是那样富有神韵。这是高老师描写的一双既有形又无形的手,它背靠佛爷山,外环毛公岭、福禄峰,面朝大凌河,带着渴望,带着虔诚,巍然屹立在南八家子乡大营子境内占地1300平方米的广场上。

  说实话,如果追根溯源,高老师并不是南八家子人,可是,以他的散文《青铜雨》命名的文化广场却赫然落成在此,高海涛、青铜雨、辽西……更多文化与非文化的东西走进了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心中。乡党委书记李树君告诉我们,素有“川州故里”之称的南八家子乡虽然地处偏僻,但在党的好政策的扶持下,已经步入辽宁省“宜居乡村”的行列。乡党委、乡政府研究决定,结合乡村旅游开发,根据我们北票作家高海涛老师这篇散文的创意,建立“青铜雨”雕塑及广场,以铭记凌河两岸及辽西人民世世代代对雨润大地的期盼与感念之情。据说青铜雨广场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以雨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广场,深刻反映了辽西农民的祈雨、盼雨、惜雨的情结,如今,它已声名远播,成为辽西乡村旅游一处新的景观和地标。

  我被李书记的远见卓识和深谋远虑深深折服,因为青铜雨广场的落成是不仅仅是对文化的极大尊重,也是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品走向大地,回报人民的具体体现和生动例证。

  辽西的降雨量很小,大部分雨水来自渤海湾,是季候风把它们从大凌河谷吹过来的。大凌河,我们的母亲河,为十年九旱的辽西,保留了一条神奇的雨脉。这双手,饱蘸着大地的气息,在向我们的母亲河祈求,在向我们的母亲河诉说,祈望风调雨顺,祈望国泰民安,那种对雨的敬重照亮了辽西人对雨无边无际的渴望。

  驻足仰望,青铜雨落进我的眼眸,我也以相同的姿势肃立,且满怀了敬仰,敬仰高老师浓浓的家乡情结,更敬仰李书记爱民如子的情怀。

小链接

  时春华,女,1992年毕业于辽宁省朝阳市第一师范学校。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爱好文学,热爱生活,热衷于传播社会正能量,2012年起,开始在报刊、网络发表文章,并陆续加入北票市作家协会,朝阳市作家协会,辽宁省辽海散文协会等文学组织。所撰写的散文、故事以农村题材为主,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行文贯穿知足与感恩,语言朴实接地气。几年来,在《川州文艺》《辽西文学》《塞外风》《建昌文艺》《河流》等刊物上和《北票在线》、《今日朝阳网》等网络媒体发表文章500多篇。北票市报特聘记者,有专版《朝花夕拾》。
本网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今日朝阳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章的内容等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今日朝阳网》不做任何形式的保证或者承诺,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发表的所有非转载作品,版权均属于《今日朝阳网》和作者,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今日朝阳网》”并做回链。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86-15566781010 QQ:2996382758 邮箱:2996382758@qq.com
  微信公众号:今日朝阳网(添加方式:微信→新的朋友→搜索公众号“今日朝阳网或jrcyw0421”)
  微信公众号:今日云端(添加方式:微信→新的朋友→搜索公众号“今日云端或jryd0421”)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