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远东情自流
文化信使/张俊清 编辑/赵盼
姑娘的孝心不止一次让我感动,她们的初梦就是让我俩去旅游。眼下正值“5.1”桃李正艳时节,我便携妻踏上去往丹东的列车。说心里话,我也想去大自然陶冶情趣,看他乡之俗、之景、之波澜壮阔,但总因缘由多多,遂不得愿。今终迈开双脚,身向远东,岂不快哉。
断桥冷铁追英雄
江水青绿,江风嗖嗖,尽管暮春五月,虽已是咤紫嫣红时节,然临江还是着意乍寒。
老远处,我便见一桥:水泥墩为柱,钢铁为体,巍巍凛然。矗江心,长横跨,飞架两岸。第一直觉告诉我:鸭绿江断桥,到矣。
游人摩肩接踵,但绝无喧闹炫舞之喋影。只听江水涛涛,如诉如歌,似追昨日之英雄。
断桥,原为“鸭绿江端桥”,它是连接中朝两国诸多桥中的第一铁路桥,动工于1909年5月,竣工于1911年10月,为当时殖民机构日本驻朝总督府铁道局所建。桥长944.2米,宽11米,十二孔。从中方数第四孔为开闭梁,以四号墩为轴,可旋转90°,便于过往船只航行。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中国人民志愿军数万英雄儿女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此桥,奔赴朝鲜,开始了抵抗美帝国主义入侵朝鲜的战争,同时,大批军用物资也通过这座桥源源不断地运往朝鲜前线。是年11月8日至14日,美国侵略者每天派出上百架B-29轰炸机把大桥炸断了。朝鲜那边3孔已经没有了桥梁,只剩下孤零零的桥墩。中方所剩四孔惨桥保留至今,习惯称“断桥”。断桥上残留成千上万处弹痕,清晰至今。
为不忘殖民统治和侵略战争,祈盼和维护世界和平,1990年我国对“断桥”进行修复,历经3年完工。桥头上方曲弦式钢梁正中悬挂的紫铜巨匾,上书迟浩田将军所写“鸭绿江断桥”五个鎏金大字。
桥栏一侧高挂块块展板,重塑的沧桑历史就在世人面前。桥尽头,巨幅电子屏正在反复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画面。那人听人爱的经典歌曲,百看不厌的优秀影视,从小就深深地印记我的心里。大江南北,红遍中国,每词每景都清晰,每韵每调都熟记。今日脚踏此桥,背依祖国,隔江一望上甘岭,顿觉身临其境,热血沸腾,新泪滚滚。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青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851,851,我是851!我是王成!敌人把我包围了……!亲爱的首长,同志们,再见了!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听呐喊,看金星闪烁,我又一次与游人止步,泪盈眶。亲爱的王成,亲爱的志愿军将士,祖国一天都没忘记你们!
断桥,仿佛是一位屹立江中的历史老人,正凭吊和铭记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当年铁流滚滚,铁桥柱子也钉上:板门店,列强的罪过和低下头颅的忏悔。日月昭示:正义必胜,中国最强!任何强大的敌人在他面前都会发抖,注定走向失败与灭亡!
白花黄花朵朵,迎风中,我与妻女把它撒向江中……
小链接
张俊清,1964年9月出生,辽宁省凌源市杨杖子镇杨杖子村人。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1982年从事教学工作至今。中共党员,河北师范大学中文专业毕业。中学高级教师,多项国家级、省级教育科研立项领导人和主持人,辽宁省“十一五”期间骨干教师;朝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朝阳市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凌源作家协会理事、凌源市楹联家协会理事,现就职于辽宁省凌源市教育局。2011年12月由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公开出版了《张俊清文集——溪流抱月》;2012年9月入选《朝阳作家名典》;2014年6月凌源电视台“文化凌源”栏目以《文学的守望者》进行了专访专播。曾在《作家天地》《辽西文学》《燕都文艺》《鸭绿江》《广西文学》《朝阳日报》《朝阳工人报》《牛河梁•文学季刊》《凌源宣传》《凌源市报》《向东工人报》等多家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五百余篇(首)。代表作有《我是一块煤》《小溪》《拾一片秋叶》《柳条花》《难忘北山豆荚情》《今夜星光灿烂》《夏夜好清凉》《父亲的账本》《消逝的碾子》《老屋》《梦回铁门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