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游记
文化信使/吴守贵 编辑/雅贤
八月二十四日,从乌鲁木齐市乘火车返辽途经敦煌,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吸引着我,就想在此逗留两天,借机游览一下中外闻名的文化古城——敦煌。
敦煌古称沙洲,是甘肃省酒泉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因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它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地处甘肃、新疆、青海三省区交界处。是块地理环境十分奇特的小盆地。党河是敦煌的母亲河,它发源于祁连山冰川,并横亘敦煌全境。用甘甜的乳汁灌溉着这块美丽的土地,使常年少雨干旱的敦煌树绿、草青、花红、瓜果飘香。
古代的敦煌,是汉朝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他曾经拥有过非常兴旺的商贸活动。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
我们驱车前往离敦煌不远的玉门关和阳关游览。八月天气,十分炎热。车子空调坏了,车里又热又闷,没走多远我们就汗流浃背了。好在南北两城相距只有70多公里,是古代丝绸之路北道和南道的起始点。由于群雄割据,战争频繁,加之后来中、西方海上交通兴起,此路逐渐废弃,成为千里荒漠。古道人烟稀少,关隘湮没塌毁,早有“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可谓清冷荒凉。
玉门关曾经是西汉时期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空旷的方形土堆,阳关如今也只剩下断壁残垣,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中联想到当年玉门关、阳关的雄伟景象。
傍晚时分,我们在一家小吃摊上,简单吃点当地小吃,拿瓶矿泉水就急着去看鸣沙山和月牙泉了。
鸣沙山是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敦煌市城南10里处。它像一条浅黄色巨龙,横卧在东西长80里,南北宽40里的大漠之中。据说,众人从山顶上滑沙而下,可以听到隆隆的鸣沙声,鸣沙山也因此而得名。山体由比芝麻粒还小的流沙堆积而成。远处遥望,山形奇特、峰如刀刃,在夕阳的照耀下,山的轮廓如同镶嵌了一道闪闪发光的金边。
鸣沙山的北麓有一个月牙泉。此泉被沙山环抱,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此名。景点工作人员,为每个游客临时指定一人一驼,配发一个口罩和一副防沙镜,由工作人员带队,十几匹骆驼组成一字队形前行,到达景点后游客们开始自由游览。
人们脱掉鞋袜,仨一帮俩一伙赤脚冲向沙滩。温凉适度的细沙像绸缎一样柔软光滑,踩在脚下,脚心痒痒的,舒服极啦!几十岁的人在沙里嬉闹,忘记了旅途疲劳,忘记了自己年龄,忘记了世间琐事,像个无忧无虑的孩子。站在月牙泉边观月牙泉水,微波荡漾、清澈见底。泉南岸是一片建筑,有龙王宫、菩萨殿、雷神台等。岸边的芦苇荡被微风拂动,似频频点头的少女,婀娜多姿,好似列队在欢迎远方的客人。
鸣沙山与月牙泉完美融合,这里有个奇特现象,月牙泉永远不会被沙子埋没,被称为沙漠奇观。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西域的大漠风情,骑骆驼、滑沙山,都是快乐的享受。
在鸣沙山东麓,南北长约1500米的崖壁上,布满了重重叠叠鳞次栉比的洞窟,它犹如大大小小的蜂巢,镶嵌在陡峭的断壁上。远远望去楼阁巍峨,栈道高悬,气势宏伟壮观。它就是驰名中外的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敦煌莫高窟展现出来的彩塑艺术、壁画艺术、建筑艺术,工匠的精湛技艺,被称为东方的文化博物馆。它保存了公元四世纪到十世纪的洞窟735个,彩塑3000多身,壁画45000平方米,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
走进莫高窟,沿着蜿蜒栈道,游览一个个大小不同、深浅不一的洞窟。环顾洞窟的四周和窟顶,到处都画着佛像、飞天、伎乐、仙女等。这里有高达33米的大佛坐像,也有十几厘米的小菩萨,绝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塑像,数量众多,堪称是一座大型雕塑馆。
当我面对那一尊尊塑像,那一方方壁画,那一卷卷文字书籍时,我被莫高窟那博大精深的多元文化的艺术魅力及其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打动,面对如此之多的佛教瑰宝,内心感到震撼和折服。
漫步敦煌街头,各式各样的书画,工艺品商店、摊点随处可见。制作精美的工艺品,无不浸透着敦煌文化气息。其中,最引游客注目的当属光鲜亮丽的“夜光杯”。看见数量众多、品种多样的夜光杯,我想起唐代诗人王翰写的那首《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凉州词》为夜光杯和葡萄酒作了上千年的广告,使夜光杯和葡萄酒不胫而走,誉满全球。当然,我也不能错过机会,当即挑选两盒,留作游敦煌的纪念。
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虽经几度兴衰,聪明智慧的中国人民一定能保护、研究好这块瑰宝,愿它永远闪烁着迷人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