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花饭
文化信使/瞿军 编辑/昕晨
年幼时家贫。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记得父亲有个徒弟,姓余,我喊余叔。余叔的母亲我一直喊余婆婆。小小年纪的我,凭借着一些鬼聪明,把余婆婆叫得甜,便有机会跟着父亲到余婆婆家蹭到一顿豆花饭和肉吃。
那个年代,老百姓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一星期,甚至十天半月才能吃上一次肉,俗称“打牙祭”。当时油、盐、肉、米、糖,甚至火柴都是凭计划票供应,肉,大概每个成年人每月一斤半。因此,凭票排队买肉时,谁都希望买到骨头搭配肥肉,越肥越好,瘦肉反而人人嫌弃。许多人家买肉不图吃,而是尽量把肥肉熬成猪油,匀着隔三岔五炒菜用,油渣则加咸菜炒成绍子,煮面时放点,或烧豆腐、烩菜时用。在那种生活条件下,谁家泡黄豆、磨豆花加上一个炒肉莱,便是高规格的待客方式了。
余婆婆有个弟弟,不知怎么却是姓杨,是哥所在生产队队长。当初哥下乡,也是杨队长直接要去的。杨队长家在当时的农村,算是顶尖的富裕户,每年过年猪都要杀两三头,于是便经常送些腊肉、鸡蛋和黄豆之类的东西给自己的大姐。因此,余婆婆家的日子也是比较好过的。
豆花的加工,都是在自己家里做。不像现在有机器打浆,有豆腐机生产。做豆花,首先要提前一天泡黄豆,用清水将黄豆发胀。第二天做饭之前两三小时,开始用石磨磨出豆浆。磨完浆,用纱布口袋将豆渣滤出,豆浆倒入锅里烧开,然后小火,把盐卤一点一点慢慢渗入豆浆。豆浆逐渐凝聚,再小火煨一阵,便是一锅好豆花了。家乡的豆花,吃法也很讲究,主要是在调料上。豆花调料由红油辣子、盐、豆油、花椒面、小葱、香菜和香油配制而成。豆花要趁热趁嫰时吃,口感最好。这样耗时费神做出的豆花,似各种美味佳肴,是我儿时记忆中保留最深的美味食品了。豆渣也不会浪费,可用来做豆渣粑,熬稀饭,或加佐料蒸、炒食用。多时所剩下的,也是喂猪的好饲料。
这是盐卤豆花,家乡叫胆水豆花。还有一种用石膏代替盐卤制作的豆花,叫石膏豆花,口感较之胆水豆花稍差。
豆花,是我童年生活中最美好的记忆,最可口的美食。
成年后,漂泊辗转一个又一个地方,生活在一座又一座城市,峨眉山、成都、深圳、绵阳、西昌,再没有尝到过那美味的豆花,吃到过儿时美味的豆花饭。
现在南方的每一座城市,都有各种各样的豆花饭、豆腐宴,我常去品尝,但始终与童年记忆中的豆花饭相差甚远。
小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