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国学概论》读书笔记
文图/孙远 编辑/褚驹 立军
朱自清先生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1.何为国学?数千年来,中国古代先贤留下了无数的经典论述,记录有无文字以来的史实、天文、地理、人情变迁、政治、哲学、伦理、宗教等等以及其它各种科学的大集合, 亦称国粹学。
2.经典诸子非宗教!如《诗经》《易经》等经典诸子论述有说及道德的,有说及哲学的,但都没有说及宗教。“经”字原意只是一经一纬的经,即是一根线。所谓经书,只是一种线装书。古代记事书于简,不及百名者书于方,事多一简不能尽,遂连数简以记之。这连各简的线,就是“经”。可见“经”不过是记述较多而常要翻阅的几部书罢了。
中国自古即薄于宗教思想,周时诸学者以好谈政治,差不多在任何书上都见他们的政治主张。老子反对宗教,他说:“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孔子说:“祭神如神在”的“如”字的意思,已明白地告诉我们是没有神的。中国古时所谓天,所谓上帝,非人君不能拜,根本已非宗教了。须知宗教是普及给一般人的。
3.哲学之儒、道、释。哲学在国学中以“子部”为最多,经部中有极少部分与哲学有关。以《易经》而论,看起来是讨论哲学的书,其实是古代社会学,是通过考察古来的事迹,找到些原则,拿这些原则,可以推测现在和将来。真正可以说是以哲理为基本而推衍到政治和道德的,只有儒、道二家。儒以孔、孟、颜为代表,道以老、庄为代表。周秦诸子,道、儒两家所见独到。这两家本是同源,后来才分离的。老子的道德主张,是“上德不德”,就是无道德可见,才可谓之为道德;孔子的主张也和这差不多。就是孟子所谓“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也和老子主张一样的。道、儒两家的政治主张略有异同;道家范围大,对于一切破除净尽;儒家范围狭小,对于现行制度,尚是虚以委蛇;也可以说是“其殊在量,非在质也”。老子为久远计,并且他没有一些名利观念,所以敢放胆说出;孔子急急想要做官,竟是“三月无君,则惶惶如也,”如何敢放胆说话呢!
孔子问礼老聃,卒以删定六艺,而儒家亦自此萌芽。孔子传学生颜回,回传至庄子,又入道家了。所以在中国历史,道、儒两家是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至魏晋至六朝,其间佛法入中国。当时的学者对于儒家觉得太浅薄,因此弃儒习老、庄,而老、庄之学,又太无礼法规则,彼此都感受不安;佛法合乎老、庄,又不猖狂,所以为一般人信仰,大家认为非此无可求了。
历观中国古代,在太平安宁之时,治哲学的极少,等到乱世,才有人研究。隋唐统一天下,讲哲理的只有和尚,并且门户之见很深,和儒家更不相容。唐代读书人极不愿意研究,才高的都出家做和尚去了。包括王维、白居易等大文人也信佛,所以释家开始被认可。但儒、道、释在一些大的观念上是一致的:佛法讲“无我”,和孔子的“毋我”、“克己复礼”,庄子的“无几恶乎得有有”;佛法说:“不生不灭”,庄子说:“无古今而后入于不死不生”。不死不生,就是不生不灭。佛法说:“无修无证,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孟子说:“望道而未之见”;庄子说:“斯身非吾有也,胡得有乎道?”。可见,佛法之传承,非有儒、道学为之助不可。
4.什么是文学?诗、文之区别。太炎先生说:有文字著于竹帛叫做“文”,论彼的法式叫“文学”。文学可分为:有韵为诗,无韵为文。《文心雕龙》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有韵者文,无韵者笔也。”所以说,“文笔”好出自此处。
古时所谓文章,并非专指文学。孔子称:“尧、舜焕呼气有文章”,是把“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与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叫做“文”,“八风从律,百度得数”称之为“章”。换句话说:文章就是“礼”、“ 乐”。后来范围缩小,文章专指文学而言。
关于“有韵为诗,无韵为文”,曹聚仁先生的论述是:诗文是同源的,这源就是需求。人类可以说是需求极为发达的动物,世界可以说是需求形成的世界;自母怀堕落的第一声就是需求开幕词,接着就营营逐逐做需求的生活。脑神经是需求出发点,手、足、筋、肉、脏、腑,是满足需求的工具,至申述需求的,便是语言和一部分筋肉运动。由于语言不能完全申述需求的意思,才产生文字;有文字产生诗与文,所以说诗、文的本源是需求。韵者诗之表,诗与文不同,不在形式,精神上自由不可混淆者在。文之为用,乃在敷陈事实,而诗则言志,即所谓“人生之表现”也。
作者为辽宁朝阳朝工集团董事长。2017年2月11日(正月十五)整理于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