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承载千年光阴的金步摇(张松)

摘要:在今辽宁朝阳、北票等地的博物馆内,常会看到一种金叶辉闪的“特殊帽子”,它有一个雅致的名字:金步摇。这是来自西方,被以慕容鲜卑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加工改造后的古老冠饰,从汉代一直传至明清,并在东亚周边国家风靡一时。关于金步摇,历代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歌,每忆金步摇,世人就会想起那位国色天香的杨贵妃。

承载千年光阴的金步摇

文化信使/张松 编辑/赵盼

  在今辽宁朝阳、北票等地的博物馆内,常会看到一种金叶辉闪的“特殊帽子”,它有一个雅致的名字:金步摇。这是来自西方,被以慕容鲜卑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加工改造后的古老冠饰,从汉代一直传至明清,并在东亚周边国家风靡一时。关于金步摇,历代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歌,每忆金步摇,世人就会想起那位国色天香的杨贵妃。

金步摇原为“西方舶来品”

  步摇,顾名思义,“步则摇也”,名称虽生动形象,但具体形制少见阐明。作为古代妇女的重要头饰,它是在簪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步摇的基座通常为钗,钗首饰有活动的花枝、珠串,走起路来随着步子不停地颤动摇晃,故得名“步摇”。摇的形象曾见于传为晋人顾恺之所绘的《女史箴》图,图中一妇女头上立插两枝金花,花是用金片或金箔剪成的,将步摇花加在冠顶即为步摇冠。

  在《步摇、步摇冠与摇叶饰片》一文中,著名考古学家孙机先生指出,步摇装饰起源于西方,步摇冠约在公元前后正式形成,经由匈奴传至鲜卑再传至中原及南方地区,然后向东传播,横跨欧亚大陆经我国进入日本,流行日本时间达600余年,东汉成套的步摇则可能受过大月氏的影响。

新罗瑞风冢出土步摇冠(资料图)

  1978年11月,在阿富汗席巴尔甘黄金之丘6号墓出土了一顶金冠,此冠横长47,宽4厘米,两端有环。横带上装有五簇图案化的树木形步摇,每簇高约12.5厘米,除当中的一簇外,其余四簇在树梢上各对栖二鸟,且每簇树木都装有六枚六瓣形花朵,还缀满可摇动的椭圆形叶子。另在黄金之丘4号墓墓主头部出土了单独的一件步摇,高9厘米,呈枝条盘曲的树木形,它除了系有可摇动的叶子外,还在细枝上串游圆珠。

  此类步摇冠或步摇的发现,不仅见于黄金之丘的一例,往西,1864年顿河下游的新切尔卡斯克萨尔马泰女王墓亦有出土,年代为公元前2世纪。冠正面的金树两旁对立二鹿,侧面金树两旁各有一只面向前方的盘角羊,后面还跟着两只禽鸟,这一部分带有浓厚的萨尔马泰艺术风格,但冠体装饰则大异其趣,那里镶嵌有紫水晶、珍珠以及柘榴石雕琢的女神像,呈现出希腊艺术的特色。

  萨尔马泰艺术为欧亚草原地带的早期铁器时代文化,以萨尔马泰人闻名,年代为公元前7~公元4世纪。前期分布于中亚北部至里海北岸;公元前2世纪起,向西扩展到黑海北岸,更远达到多瑙河流域。

各具特色的历代步摇冠

  步摇冠在各朝代的样式可谓五花八门。汉代的步摇多为树枝状,长长蔓伸,上悬片片金叶,或为花枝状饰物,上可缀鸟雀等形饰件,悬以金片或珠玉,插在发髻上,行走时随步颤动,由汉代的绘画及出土实物所见步摇,饰件栩栩如生。

  六朝以来,步摇花式愈繁,晶莹辉耀,与钗钿相混杂,簪于发上。北朝时金步摇冠分别为雄雌鹿形象,头部均作枝杈状,并配以桃形金叶,走动时发出金属撞击声音,以示显贵。

  唐代步摇为钗首带坠饰的花钗,和汉代的步摇有所不同。其形制为:钗首多为凤凰、蝴蝶等形,上缀珠宝花饰,并有珠滴或坠子垂下,是为“钗头凤”、“凤头钗”。佩戴时插于发际,行动处下垂的珠玉流苏便不停地摇曳,有着金光闪烁、步步摇颤的迷离效果,极富动感,自是别样动人。步摇在唐代尤为盛行,形制也日趋精美,华丽程度大大增加,因其制作工艺精细,材质贵重,多见于富家女子的妆奁。

  宋元以下,步摇的形制仍沿袭以上两种形式:或在钗首以金银链垂下各种坠饰,行走时坠饰晃动幅度较大,此系步摇的基本形制,即唐式步摇;或在钗首以细丝或弹簧连接各种缀饰,行走时缀饰会微微颤动,即汉式步摇。

乌兰察布盟达茂旗西河子村窖藏鹿首步摇(资料图)

  到了明代,兴起的焊接新工艺,将金丝与金底托焊接在一起,再镶嵌上珍珠宝石等作点缀,其结实耐用程度大大超过了雕琢、焖压等传统工艺,使步摇冠的制作水平进一步提升。明清高髻之风渐微,但步摇仍有不少存世遗物。

金步摇经久不衰的时尚魅力

  步摇在汉代属于礼制首饰,著名考古学家徐秉琨认为,在汉代,女性佩戴步摇与女性的地位有关。《续汉书·舆服志》叙述了当时贵族的服制,只有皇后和长公主有戴步摇的记述,其他人如皇太后、贵人、公主等都没有佩戴步摇的记述,可见步摇在当时是一种高级饰品,其形制与质地都是等级与身份的象征。

  魏晋南北朝时代,步摇逐渐流行于民间,已非贵族妇女之专利,是古代女子妆奁中的贵重首饰。不过,当时的金步摇不仅女子佩戴,男子也可以佩戴,是鲜卑贵族阶层地位的象征,例如率慕容鲜卑部族入辽西的莫护跋就戴过金步摇。孙机先生指出,步摇和步摇冠在我国最初是妇女首饰,而在魏晋南北朝时的北方少数民族统治地区及朝鲜、日本等国,戴步摇冠者还包括男性。

  金步摇的佩戴在唐代最为流行。当时高髻盛行,插戴的饰品也随之繁复,与高耸的发髻相称,步摇成为一时之风尚。五代妇女袭晚唐遗风,插戴步摇为饰者也很普遍。

  明清以后,首饰中步摇之名目,已为世人所鲜见,但这并不表示步摇已被淘汰,事实上它依然是妇女最常见的发饰之一,只不过用了其他名称而已。如《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五凤挂珠钗”其实就是凤形步摇钗,即唐式步摇。另外,清代将花形步摇称为“茉莉颤”,为汉式步摇的变种。

  再往东,步摇冠还传入了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此类冠在朝鲜半岛三国时代的墓葬中屡有发现,如5世纪的皇南大冢北坟、瑞凤冢、金冠冢,6世纪的天马冢、武宁王陵等大墓均出过金质步摇冠。这些冠上正面居中的树木,枝柯多呈直角对称状,被称为“出”字形金冠。其上除系有可摇动的叶片外,还往往饰有带本地特色的勾玉,并在冠的两侧挂有垂饰。日本群马县山王金冠冢、橿(jiāng)原市新泽千冢古坟群126号坟、藤之木古坟、三味冢等墓葬中也曾有步摇冠的出土。

  这是因为,步摇冠既是可彰显女性步态之美的装饰物,又有固定发髻的作用,亦为实用物,故而能为世人喜闻乐见、雅俗共用,自然很快风行开来。

金步摇与三燕王朝

  每提及起源辽西的三燕王朝,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三燕贵族所戴的标志性装饰品:金步摇(冠)。无论是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后燕,还是冯氏建立的北燕,金步摇,几乎成了三燕王朝的一个代名词。

  慕容部是魏晋时期鲜卑族的一大部落,曹魏初年,其首领莫护跋率部迁居辽西,开始在棘城(今辽宁北票章吉营子三官村)之北建城。慕容名称的由来,有种说法是莫护跋因喜爱戴步摇“敛发袭冠”,而改名慕容,此说法来源不实,但足可以反映慕容部崇尚步摇冠饰风气之盛。据朝阳三燕专家孙国平介绍,在地处今朝阳市他拉皋镇木匠营子村的后燕末帝慕容熙的徽平陵附近,就曾出土过金步摇。据《晋书》记载:“燕代少年多冠步摇冠”,可知在三燕时代,金步摇是年轻人喜欢的冠饰。

贴附于三燕时代权贵所戴步摇冠前的“金珰附蝉”具有鲜明的佛教因素 张松/摄

  慕容鲜卑的步摇冠与汉族的不同,其基础饰件是步摇叶片,即摇叶。1957年北票章吉营乡房身村鲜卑墓出土的两件花树状金步摇,可视作慕容鲜卑步摇叶的代表。有文化学者认为,这种摇叶文化有着鲜明的慕容鲜卑特色,但并非其独有,摇叶装饰曾流行于中亚和我国西北的草原地带,是慕容鲜卑吸收了这种文化元素并与当地辽西地区的汉族步摇结合,融合成独具民族特色的金步摇饰件。

  在地处辽宁北票西官营子的北燕“二当家”冯素弗的墓中,出土的金步摇冠高约26厘米、额饰长7.1厘米、宽6.4-6.9厘米。此冠是在笼冠的梁架上,即冠顶出一枝步摇花,由笼冠和花树顶两部分构成。顶花六枝铆接在一个仰钵形座上,每枝缀金叶片,摇动即响。梁架处列金片十字形,片条上有两两相对的针孔,当作缀冠之用;额饰状如山形,正面以细金丝和致密的金粟颗粒贴焊成变形蝉纹图案及边框,空地处镂空,中上部嵌两枚灰石珠作蝉目。这是一件完整的步摇冠实物,弥足珍贵,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学界认为,金步摇饰起初是由匈奴从西域传入中国北方的,慕容鲜卑继承深受匈奴影响的乌桓文化,并创新了步摇风格,即“树状步摇”。 “树状步摇”是一种集多种文化特色于一身的金步摇饰,包括地域、民族等文化元素。随着慕容鲜卑汉化的加深,“树状步摇”发展到“慕容鲜卑式步摇冠”,与中原、南方地区此时期出土的 “貂珰之饰”和山形冠等汉式步摇冠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

  慕容鲜卑氏的金步摇冠饰品分为两类,金步摇饰与金步摇冠饰,从1957年在北票市章吉营乡房身村出土的金步摇上可以看出,其制作十分精致,镂钉、铆钉、镶嵌、掐丝、金珠焊缀的技法都已十分成熟。

  慕容鲜卑打造的步摇上常缀以美丽的珍珠、翡翠,饰以用薄金片和玛瑙精制的荷花,花叶相间,栩栩如生。把它插在女子云髻前的两额间,枝弯珠垂,轻拂绣领,稍一挪动步子则珠摇玉动,工艺之精湛,用料之考究,远胜前朝。

古诗中展现的“步摇之美”

  古典诗词中,时见美人头戴步摇的情态描画。如曹植《七启》诗:“戴金摇之熠燿(yào,同“耀”),扬翠羽之双翘”;晋初傅玄《有女篇·艳歌行》:“头安金步摇,耳系明月珰”;庾信《奉和赵王美人春日诗》“步摇钗梁动,红轮被角斜”。

  梁朝女诗人沈满愿(沈约孙女)有首《咏步摇花》诗:“珠华萦翡翠,宝叶间金琼。剪荷不似制,为花如自生;低枝拂绣领,微步动瑶瑛。但令云髻插,蛾眉本易成。”诗中把当时步摇的形制以及插着这种步摇走路时的风姿描绘得淋漓尽致。

  全唐诗中有关于步摇冠的大量描写。比如:薛昭蕴《浣溪沙》“步摇云鬓佩鸣珰”;张仲素的《宫中乐五首》“翠匣开寒镜,珠钗挂步摇”;武元衡《赠佳人》“步摇金翠玉搔头,倾国倾城胜莫愁”;韩偓(wò) 《浣溪沙》“拢鬓新收玉步摇,背灯初解绣裙腰”;戴叔伦《白苎词》“新裁白苎(zhù)胜红绡,玉佩珠缨金步摇”……

  言及步摇风情,全宋词中亦有所见,且不乏佳句。如谢逸《蝶恋花》“拢鬓步摇青玉碾。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颤”;侯置《阮郎归》“云鬟玉步摇,淡妆浓态楚宫腰”;吕胜己《长相思》“体夭夭,步飘飘。绶带金泥缕绛绡,珑璁(cōng)趁步摇”;张抡《画堂春》“月娥来自广寒宫,步摇环佩丁东”;张玉娘《梦游龙阙》“肌澈冰霜玉树寒,步摇环佩玻璃滑”;曹勋的《端午帖子九首》“朝下仙班晓景迟,步摇香认九华妃”……

  最受世人推崇的步摇传世之作,当属白居易《长恨歌》中一段诗句:“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诗中的杨贵妃头上云髻高耸,步摇光华灿灿,摇曳生姿,顾盼之间益增妩媚,美得令人心动神摇,迷得唐明皇神魂颠倒,马上与她“芙蓉帐暖度春宵”,足见步摇的迷人魅力。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中“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环佩叮咚”一句,更是脍炙人口。

2017年3月底,慕容王族后人慕晓亮(左一)与慕明玺(左二)在朝阳慕容街合影留念。张松/摄

  簪步摇的女子,要温婉、娴静、淡定,动作要恰到好处,才显得风情妩媚。簪上步摇,迈着碎步走在自家的庭院里,一种楚楚动人的风情韵致,油然而生。它也是一种约束,行走时须端好身架,走慢了,没有摇曳生姿的媚;走快了,叮咚作响,显得放荡不知礼。

  古代女子闲居闺中,整日无所事事,只得把头上青丝反复抚弄,绾成各式发髻,满头玲珑,只为悦己者容。高髻之上,步摇颤晃,珠玉流光,更显肩削颈长。步摇的最动人处,当是那起身微步时“花枝乱颤”的动人瞬间,头戴步摇冠,一举一动,居然成了一种高雅的行为艺术。

  作为一种华美繁复的首饰,步摇轻摆,熠熠生辉,妆点得女子们风姿绰约,彰显着后世之人无法想像的古典之美。据说,三国时期的鲜卑族方言中,“步摇”的读音与“慕容”相近,“步摇”讹传成“慕容”,进而又演化出充满世外风情的“慕容”姓氏。

小链接

  张松,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现供职于辽沈晚报社,为该报历史文化专版“摆渡辽河”主笔,副刊部主任记者。从事辽宁历史文化研究已近十年,出版及参编著作达十余本,达一百余万字。代表作有:《辽宁风情小镇》《三燕寻踪》等。近些年,在为朝阳、北票与三燕后人间牵线搭桥、积极宣传朝阳历史文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