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阳春三月踩桥会(瞿军)

摘要:每年的正月二十八和二月初八,是绵阳睢水镇传统的踩桥会。

阳春三月踩桥会

文化信使/瞿军(四川) 编辑/昕晨

  每年的正月二十八和二月初八,是四川绵阳睢水镇传统的踩桥会。

  在这两天,无论是镇上居民,还是方圆百里的乡村人,一大早出门,呼朋唤友,赶往镇上的太平桥,拥拥挤挤踩桥闹,欢天喜地庆新春。同时,参与“认保爷保平安,扔旧装祈福禄”的民俗活动。

  农历正月二十八那天,早上六点多,我们一行四人驱车从绵阳出发。越野车轻灵地穿行在薄雾初起的丘陵间。蜿蜒的山道两旁,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和果园,一幢幢农家小楼掩映其中。晨曦中的水田像一面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山和树的剪影。为体验睢水传统的踩桥会而起了个大早,却先收获了清晨的风和沿途美景,收获了薄薄凉意中那份惬意。

  上午九点左右,我们赶到了睢水镇。稍息一阵,又前行十多分钟,就到了踩桥会所在的太平桥。太平桥是一座宽约八米,长约三十米,由条石彻成的拱桥。据了解,踩桥会是为纪念嘉庆四年桥初始建成,流传至今两百多年,人们仍保持着这具有独特民风的传统活动。我们来得不早不迟,但见平时行人稀少的桥上人头攒动,人声鼎沸。置身其中,不用挪步,几乎是被密实的人流抬着向前走。人们扶老携幼,手持香烛、红线,或到桥头一侧的卧佛寺进香,或到桥下烧纸钱。这时,迎着暖暖初升的春阳,人群慢慢地涌动,从桥这边到桥那边,从桥上到桥下,享受着赶会的喜悦,恰似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我问身边同行的两位老人,是不是本地人来赶会。他们回答:“远哦,是从绵阳拱星赶来的,走了二十多里路。”

  中午十二点左右,赶会进入最高潮。拱桥上,赶会的人更是挤得水泄不通。但这样的盛景还不算什么,正月二十八这天仅仅是天社(又叫头社),只是踩桥会的开始,人还不算多。踩桥会最闹热是在农历二月初八,叫春社,那天才是赶会人最集中、气氛最热烈的日子。

  一位当地老乡告诉我们,踩桥会还有两项比较重要的民俗活动:一是认“保爷”,二是从太平桥上往河里扔旧衣服和纸币。认保爷的内容,主要是年轻父母为孩子平安无病,顺利成长而结干亲。父母抱着孩子在赶会人群中,寻找有眼缘的干爹。相中认定后,干爹抱着孩子在桥上走三个来回,将孩子的旧衣服扔下河,表示弃旧迎新。然后,干爹给孩子买新衣、发红包,而孩子的父母则请干爹吃顿便饭,双方就有了一层亲戚关系。这项具有浓浓乡土气息的活动,又叫“找保保”、“找保爷”。往河里扔旧衣服、钱币,则不分男女老少。从赶会开始,不断有人从桥上往下扔,纸币、硬币都有,面额大小不等。桥下,则不断有人在齐腰深的河里捞钱币。一扔一捞,相映成趣。另外,桥头两侧还有不少卖香烛、小吃和算卦的江湖术士,也有人往桥上拴红绳、红带,也为祈福。

  中午稍过,赶会人都尽兴时,人们又呼朋唤友,到附近乡村小酒馆摆上一桌酒菜,尽情饮到春阳西斜。此情此景,恰似一幅日落斜阳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的图画。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链接

  瞿军,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居四川绵阳。发表小说、散文及诗歌作品百余篇。著有散文集《心灵的旅行》、小说集《桥头堡》。
好名声网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