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大哥说农事
编者按
2016年11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农耕时代的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二十四节气便是古人按照天文、物候、气象将一个太阳年进行周期划分,据此来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留下来的一套时间认知体系,它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本网文化信使史庆友在农村基层工作,多年来,根据农时都要写一篇关于节气与说事的短文,本网现整理编发,以飨天下网友。
你知道白露时节有哪些农事吗?
文化信使/史庆友(辽宁阜新) 编辑/赵盼
每年的公历9月7日或8日为白露节气。
白露是气温渐凉,夜来草木上可见到白色露水的意思。这时炎热的夏季已经过去,暑气渐消,我国大部分地区天高气爽,云淡风轻。劳动人民经一个春夏的辛勤劳作,春种、夏管、经历风风雨雨,送走了高温酷暑,迎来了气候宜人的收获季节,怎不叫人感到格外欣喜。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这是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多吹偏北风,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天一天比一天凉。秋天,是大地生育的时节。这时,大地产下了它丰硕的果实:沉甸甸的谷子,红彤彤的高粱、颗粒饱满的花生、又大又红的苹果、桔黄色的梨等等。各种五颜六色的菊花、牡丹、康乃馨、月季等在浓露之下闪耀着灿烂的光,一点儿没有褪色。田野的景色从来没有像秋天这样美,这样令人心荡神摇。初秋的大地真像一幅五彩缤纷的华丽地毯。付出一年辛勤劳动的人们,更是感觉到丰收的喜悦。
白露在我们地区是收获的季节。农谚说得好:“白露忙割地,秋分无生田。”“立秋忙打垫、初暑动刀镰,白露见高粱攒。”白露过后,富饶辽阔的东北大平原开始收获谷子、大豆、高粱等农作物,高粱等需要在田野里晾晒的作物在田野里呈现晾晒状态,这才有了“白露见高粱攒”的美景。春种秋收,自然规律,但秋风往往给怕风的谷类、荞麦等造成损失,必须适时收割,做到颗粒归仓。
白露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是“玉米秸青贮”的黄金时期。青贮饲料是将新鲜玉米秸秆切碎,通过微生物厌氧发酵和化学作用,在密闭无氧条件下制成的一种适口性好,消化率高和营养丰富的饲料,是保证常年均衡供应家畜饲料的有效措施。特别是在封山禁牧时期,非常必要。
白露过后,大田蔬菜白菜、萝卜、甘蓝、芥菜等要抓紧追肥浇水,冬茬暖棚要抓紧移栽,加强管理,争取尽早投入市场。对茄子、辣椒等秋菜要采取防霜措施,尽量延长生长期,增加收入。
白露过后,必须进行猪、牛、羊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禽流感免疫注射。这是强制免疫项目,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严格程序,一丝不苟。强制性免疫项目要在10月末完成。必须要做到应免数的百分之百。同时还要坚持开展猪丹毒、猪肺疫、仔猪付伤寒、鸡新城疫、羊痘等疫病的免疫工作,预防有关疾病,增进家畜的健康生长。
白露时节要注意保健。在经历了炎炎夏日之后,凉爽的白露节气的到来,让人们食欲大开,所以很多人开始强调海鲜肉类等营养品的进补,也就是所谓的补秋膘,不过,如今咱生活好了,这补秋膘也有了新的内容。
有专家提倡一把青菜一把豆,一个鸡蛋加点肉。而且提倡是瘦肉,最好是鱼。吃四条腿的,就不如吃两条腿的;吃两条腿的,就不如没腿的。四条腿的就是猪啊,羊啊,牛啊,两条腿的就是鸡,没腿的就是鱼。而且鱼的吃法最好是清蒸的,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蛋白质,脂肪的含量也不会很高。
白露节气在进补的同时,还要小心季节性的易发病。这个时候正是青蒿开花的季节,青蒿花粉非常容易致人过敏,这个时节是过敏性鼻炎高发期,希望大家远离过敏原。
从白露开始,天气越来越凉,有些人出现手脚冰凉、肢体怕冷、尿频、乏力等症状,中医讲这是肾气不足的表现。所以白露起要经常给肾“打打气”,即补养肾气。坚持晚上泡脚,用温水泡,水要没过脚腕,时间在15到30分钟,泡到身体微微发热最好。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则是基础中的基础,又是人们生存的根本。今年是个好年景,农作物长势喜人,要适时收割,做到颗粒归仓。走!我们一起割地去吧!
(本文图片由史庆友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