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史庆友)

摘要:2018年的12月22日是冬至节气。

史大哥说农事

编者按

  2016年11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农耕时代的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二十四节气便是古人按照天文、物候、气象将一个太阳年进行周期划分,据此来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留下来的一套时间认知体系,它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本网文化信使史庆友在农村基层工作,多年来,根据农时都要写一篇关于节气与说事的短文,本网现整理编发,以飨天下网友。

冬至大如年

文化信使/史庆友(辽宁阜新)   编辑/繁花似锦

  2018年的12月22日是冬至节气。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或“亚岁”等。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来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至23日之间。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的习俗,谚语有:冬至到,吃水饺。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北半球的白天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所以,古时有“冬至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又慢慢地回升。

  我国人民对冬至很重视,冬至十天是元旦。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我的家乡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面的习惯,有的地区还有在冬至这一天祭天祭祖的习俗。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多,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九九”歌里说:一九二九不出手。意思是说两人见面,天太冷,手放在兜里就别拿出来了,就别握手了。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食宜清淡,不宜吃肥腻和过咸食品。冬天阳气日衰,脾喜温恶冷,因此,宜食温热之品保护脾肾。吃饭宜少量多餐,应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多,糖类、脂肪、盐少。

  俗话说得好: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在寒冷的冬天,给自己适当进补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个冬天,把自己的生理机能调整到最好,同时,也能吃出一份健康、吃出一份美丽来。冬天寒冷干燥,使人觉得鼻、咽部干燥和皮肤干燥,容易上火。因此,每天吃点水果,不仅能滋阴养肺、润喉去燥,还能摄取充足的营养物质,会使人顿觉清爽舒适。

  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病情会加重。因此,在寒冬季节,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来说,要特别提高警惕,谨防发作。

  严冬时节,还要注意老人的低体温。在寒冷的冬季,老人的居室应采取防寒保暖措施。

  冬至农事:

  ——北方以保温为主。首先是住宅的保温,住宅保温是人们幸福生活的保障。这里要说一下,冬季燃煤取暖要注意防止煤气中毒。其次就是暖棚、畜舍的保温,畜舍的保暖是提高畜牧业生产的重要措施。还有就是人体的保温。三九严寒,外出要注意保温,严防冻伤产生。笔者曾遇到冬天出门骑自行车冻坏手指的事,如今已成残疾人。

  ——备耕。严冬时节,挑选、串换种子,花生等应该去壳的种子在温暖的屋内去壳是个不错的选择。严冬时节,化肥价格处于低价位,适当换购化肥还是合算的。

  ——严冬时节,学习现代科技知识,为明年的农业生产发展做理论上的准备更是个不错的选择。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小链接
  史庆友,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旧庙镇政府退休公务员,朝阳农学院毕业,省、市、县三级作家协会会员;市、县诗词学会会员,高级畜牧师。多年坚持写作,作品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文化内涵。有作品发表于《辽宁日报》等媒体。出版了散文集《心语》《心曲》。分别获蒙古贞文学奖、阜新文学奖。摄影作品《村头》在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摄影展中荣获一等奖。在网络上发表作品200万字,多次参加网络征文并获奖。

[责任编辑 立军]

好名声网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