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久病床前有孝女(史庆友)

摘要:大年初五的晚上,接到来自本镇在江苏创业的微信好友杨琢的消息。她说她娘家嫂子王艳红伺候卧床母亲几年,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实践者,是真正的道德模范典型。

久病床前有孝女

文化信使/史庆友(阜新) 编辑/繁花似锦

  大年初五的晚上,接到来自本镇在江苏创业的微信好友杨琢的消息。她说她娘家嫂子王艳红伺候卧床母亲几年,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实践者,是真正的道德模范典型。

  中华传统美德是我国几千年来珍贵的精神财富,是社会和谐的根本,杨琢简单的几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很小就没了母亲,我没为母亲尽一点儿孝,心里总觉得愧对母亲。杨琢讲王艳红孝敬母亲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我要将听着平凡、做起来艰难的这位女人的事迹写出来。我要将这感人的故事讲出去,讲给社会,讲给大家,应该也算是正能量吧。于是我同镇妇联主席、哈四村妇女主任3人一同去了杨家。

  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而她,现年41岁的王艳红,六年来撇家舍业照顾患重病的父亲直至去世,又照顾已经成了植物人,卧床不起的母亲,被家人、邻里等知情的人亲切地称为“孝女”。

  王艳红娘家在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平安地镇莫古土村,15年前,她嫁到旧庙镇哈四村水泉。爱人杨庆东,是一位朴实少言的农民,家里地里都是一把好手。夫妻二人,耕种着40亩地,养一百多头猪,他们家的地由于有充足的农家肥,不论是长势还是产量都让邻居羡慕,杨家老少6口人,上有父母、下有两个儿子,小日子过得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是一个十分幸福美满的家庭。

  天有不测风云,六年前,王艳红的父亲患上了癌症,虽然王家有她们姐妹俩,但姐姐因身体的原因不能照顾有病的父亲,王艳红挑起了伺候父亲的重担。

  水泉屯与王艳红的娘家(位于辽宁与内蒙界河边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平安地镇莫古土村)相距40多里地,王艳红只能将家里地里她那份活儿留给了爱人,将伺候孩子的事托付给了婆婆。她认为好好伺候,说不定哪天父亲就会好起来。两年过去了,2013年3月,父亲病故。料理完后事,本来计划陪母亲些日子,等母亲情绪稳定了,就回去好好过日子,已经两年没回家了。她不在家,孩子多次打电话说想她。其实,孩子不打电话她心里也在惦记着孩子,婆婆都快70岁了,每天6点就得让孩子吃上饭,由于地处偏僻,每天6点半就得送孩子坐车上学,夏天还好说,冬天的6点半,很黑很黑,真难为老人了。

  老天爷真能折腾人,在王艳红还没回家的时候,妈妈又病了,脑梗,经市中心医院医生全力抢救,命是保住了,但人成了植物人。出院的时候医生留下话:回去好好养吧!我们已经尽力了。言外之意,老人痊愈的机会很渺茫。从父亲去世的阴影中还没走出来的王艳红,又肩负起护理妈妈的担子。

  护理一位植物人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会吃喝,不知道排便,给王艳红带来了极大的考验。人都是学而知之,天生争强好胜的王艳红向书本学,向网络学,用她自己的话说:“四年了,我已经学成了多个师,只是没有证。我是营养师、理发师,护理师,按摩师,搓澡师……”妈妈卧床只能吃流食,每顿饭为了保证营养充足都把十种以上的食物用豆浆机制成米糊,当温度合适的时候,一勺一勺地喂,由于妈妈不会吞咽,常常会引起剧烈的咳嗽,将食物喷在脸上、身上、被褥上,这些王艳红全然不顾,每次吃饭都得一个小时。每一个小时得换一次尿布,夜里怕睡过点,将手机定时。她说四年了,没睡过囫囵觉,不过也好,由于缺觉,再也不失眠了,头一挨枕头睡着了,说话的功夫就醒了。这些辛苦换来的是卧床四年的妈妈没生一块褥疮,可见王艳红的细心。

  笔者去过多位有卧床病人的家庭,进屋会闻到浓浓的异味,但到王艳红家,一点异味儿也没有,我细仔观察才知道,屋里屋外,晾晒着几十块尿布,每一块都洗的那么白,从尿布的颜色,就知道王艳红流了多少汗。王艳红邻居也有一个同样的病人,儿媳妇曾多次到王艳红这儿取经,每次都说:“你妈妈的房间为什么没有异味?”王艳红告诉她按时换洗尿布,换下来就洗,洗就洗透了,没有捷径可走。

  我问王艳红:“四年了,天天从事着同样的工作,洗东西,换尿布,做饭,喂饭,围着一个植物人转,不心烦吗?”她回答:“这是我妈,妈妈生我的时候就指望着我养老送终,这是人之常情,其实谁都能做到。我也有老的时候,我不但是在伺候我妈,我也是在用我的行动教育我的孩子,告诉孩子什么是孝道、孝心。”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个女儿的内心世界。是啊,谁都有老的时候!

  我又问:“四年了,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她说:“太想说了,我已经6年没回婆家,没在婆家过年了。谁娶媳妇不都是为了过团圆日子?而我,没尽到媳妇、妻子、母亲的义务,我对不起我的家人。特别是我的爱人,一个人耕种着70多亩地(包括我妈家的30多亩)真难为他了。他得两头跑,我这边的地得管理,那边也不能撂荒。我家是我一个女人一个植物人,他不放心,而婆家那头两位老人两个孩子,他更不放心,他恨不得自己分成两半。我更想说的是,我的公公婆婆为我可操碎了心,每天还得伺候我的孩子,真对不起老人家!”说到这儿,王艳红流出滚烫的眼泪。

  我问王艳红13岁的儿子:“你对你妈伺候你姥姥,将你交给爷爷、奶奶不管你们,你和哥哥生气吗?”

  “我不生气,因为妈妈是女儿,这是女儿应该做的。”

  我又问:“假如你遇到这样的事儿,你会怎么办?”

  “我一定会像妈妈一样,尽最大的努力,伺候好病人。”13岁的小男孩,已经在这个家庭的熏染之下,在妈妈的影响下,树立起很好的孝道观,我为小男孩鼓掌。

  在王艳红的婆家,我采访了她的公公婆婆,两位老人非常朴实,当我说明来意,还没等问话,婆婆已经流下了眼泪:“我为有一个这样的好儿媳妇而自豪,她已经伺候父母六年了,我特别心疼她。我经常梦到亲家母好了,我的儿媳妇回来了!每次醒了我都会哭一场。我儿媳妇伺候完父亲、伺候母亲,太不容易了,她可是好人!”

  王艳红的爱人杨庆东更实在,他说:“这几年是不容易,不过也没有办法,必须得这么做,这是做人的根本,不伺候老人,那还是人吗?苦点儿累点儿,那算什么?一咬牙就过去,我们还年轻,好日子在后面呢!她这么做是最好的家教,我家的两个孩子,受的影响最大,他们对爷爷奶奶,非常尊重,周六周日,到家都抢着做农活,为我解忧。其实,我也要感谢她,她是我道德上的老师。”

  几位普通人用朴实的语言,描绘出一个和谐幸福家庭的画卷,看得出这个家庭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凝聚,这力量跟金钱无关,它同家庭幸福有关,同民族美德有关,这种力量让这个普通的家庭与众不同。

  一位哲人说过:“一个家庭的幸福同这个家的女人有很大关系。”我认为一点也不为过。王艳红和婆婆用行动在实践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真希望王艳红的故事能激励教育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家庭走向和谐幸福。

小链接

  史庆友,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旧庙镇政府退休公务员,朝阳农学院毕业,省、市、县三级作家协会会员;市、县诗词学会会员,高级畜牧师。多年坚持写作,作品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文化内涵。有作品发表于《辽宁日报》等媒体。出版了散文集《心语》《心曲》。分别获蒙古贞文学奖、阜新文学奖。摄影作品《村头》在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摄影展中荣获一等奖。在网络上发表作品200万字,多次参加网络征文并获奖。

[责任编辑 昕晨]

好名声网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