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让传统节日意识根植于孩子们的心灵(潘玉玲)

摘要: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人们郊游踏青,尽享冬去春来的美好与惬意。清明节更是缅怀先烈,祭奠先祖,传承孝道,密切亲情的重要日子。

清明节特稿·一家之言

让传统节日意识根植于孩子们的心灵

文/潘玉玲 编辑/繁花似锦

  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人们郊游踏青,尽享冬去春来的美好与惬意。清明节更是缅怀先烈,祭奠先祖,传承孝道,密切亲情的重要日子。

  清明节的习俗由来已久,其内涵极为丰富。在物质生活富足的今天,让孩子们从小寻文化的根脉,知传统的礼节,唤起孩子们心灵深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并长存记忆,实属必要。

  社会学家康纳顿在《社会如何记忆》中揭示:人们日常生活的节奏深深植根于他们所采用的历法当中。一年中,总有一些普通的日升月落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也正因为历法如此近距离地塑造着我们的生活,传统节日也成为国人呼唤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大到民族,小到家庭,总有一些故事被一代一代传递下去;每一个群体,都需要一份能将所有成员凝聚起来的向心力,这就是文化记忆,它总能将人们心底的情感唤起。
  今天,对于孩子们来讲,踏青郊游、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可能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但对于“过去”的感谢与怀念,对生活的知足与感恩,把祭祀先祖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如何联系起来,了解清明节习俗,体现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恐怕就知之不多。因此,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应该教育孩子懂得这种节日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得以和谐发展的支柱;扫墓祭祖,思时之敬,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人们的文化记忆,总是追寻着时间行走的脚步。离开了历史的沉淀,脱离了固定的节奏,记忆便不再清晰,生活也失去了美感。

  十年前,国家将清明立为法定假日,满足了人们的期盼。不然,人们会担心我们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会减弱,对共同的文化记忆也会随之淡漠。相反,在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正逐渐影响青少年流行文化的今天,我们不能让这些西方的节日取代传统节日,成为孩子的“文化记忆”。

  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更多的传统节日已弹落历史的灰尘,重新走入人们的生活中,就让我们从过好传统节日开始,带着我们的孩子,一点一点拾起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记忆,让传统节日意识根植于孩子们的幼小心灵。

小链接
  潘玉玲,汉族,1964年生于辽宁省北票市。1985年毕业于辽宁省朝阳市第一师范学校,本科学历。现供职于朝阳市教师进修学院。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朝阳市优秀教师。

  [责任编辑 赵盼]

好名声网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