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叶的奉献
文化信使/吴守贵 编辑/繁花似锦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路边的白杨树,枝头上已有褐色的叶芽成苞,鼓着圆圆的脑袋瓜儿,立在风中默默地追着阳光。天心湖两岸的垂柳,也柔软了身腰,四肢惬意地摇曳在风中。阳坡的小草、野蒿,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眨着惺忪的眼睛,怯生生地看着这个乍暖还寒的陌生世界。
我从小就喜欢追逐温暖的春光,更喜欢春天神奇的魔力,我憧憬着百花盛开、千树吐翠的美丽春天。前几天还光秃秃的树枝,刚吐出星星点点的鹅黄,没几天工夫,树叶就魔术般地长大了。绿色的树叶不仅仅给千山万壑带来无限生机,也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
记得,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时,春天的绿色无疑给忍饥挨饿的灾民带来了生的希望。饥饿的人群扑向绿色海洋,纷纷抢摘树叶充饥。直到今日,我仍然清楚地记得,母亲用榆树叶做过粥、贴过饼子,用柳树狗儿拌过菜,用杨树叶、杏树叶做过团子。味道虽不鲜美,甚至还有些苦涩,但比起吃糙糠、麸皮还是好很多。这也许是我对树叶怀有感激之情而钟爱的原因吧!
我喜欢万紫千红的鲜花,更爱嫩绿的树叶。因为它不仅能让我充饥,还能给我带来很多快乐。小时候,我家对面就是大树林子,夏天树叶遮天蔽日,是我和小伙伴们乘凉玩耍的地方。我们在树荫下柔软的沙地上,捉蚂蚁吊“倒倒牛”,分组撞拐,轮流装扮瞎子捉迷藏等,玩得昏天黑地,常因回家晚受父母责怪。上学以后,我才知道唐代大诗人贺知章作过《咏柳》。诗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大诗人贺知章用质朴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把柳树比作一个婀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整首诗通俗而高雅,平淡中见神奇,让我羡慕不已。古语说得好:“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我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喜欢用树叶做书签,选一个漂亮、完整的枫叶,夹在书里,待水分吸干后,就制成一个表面平整、色彩鲜艳的书签了。还可以用泥将树叶包住,放几天后,打开洗去腐烂叶肉,便得到一个薄似蝉翼的叶筋书签。学习时,看到这些绿色书签,如同看到了生命之树常绿,就如听到了催人奋进的号角,激励我努力学习,勇攀高峰。
秋天来了,树叶渐渐变黄,树叶打着旋纷纷落下,在树下铺了厚厚的一层,我心里有一种莫名地失落感。每到这时家里就用秫秸搭个棚子,专储藏划拉来的树叶,用它烧火做饭、冬季烧炕取暖。母亲常说:“树叶是咱穷人的宝贝,不用花钱,只要肯花力气就冻不着。”我不仅觉得树叶可爱,更敬佩它的奉献精神。春天一出来嫩叶就为饥民充饥,长大后为人们遮风挡雨,晚上吸收二氧化炭,白天放出大量清新氧气。在严冬到来之前,为了保证树木能够安全过冬,树叶不惜首先牺牲自已,变成片片黄叶飘落下来。然而,即使这样,它仍继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枯叶可供人们烧火取暖,腐烂了还可以充当肥料肥田。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论从人的精神面貌还是从物质生活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吃、穿、住、行生活四大要素来说,确实缩小了城乡差别,人们不再为吃饭、穿衣发愁。近几年,在春季市场上,也有卖熟杨树叶团的,那可不是给穷人果腹充饥的,而是给吃腻山珍海味的人改换口味或尝鲜的。
树叶的无私奉献,体现了它高尚纯洁的一生。我久久沉思,小小树叶尚能如此,何况人乎?
[责任编辑 昕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