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正月正 拜大年(石书仁)

摘要: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极其丰厚。它绵延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命脉,存留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堪称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正月正 拜大年

文/石书仁  编辑/繁花似锦

  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极其丰厚。它绵延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命脉,存留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堪称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春节,为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亦为一年中最大的节日。这是一个颇具喜庆丰收、祭礼神佛、祭奠祖先、除旧迎新、迎喜接福和合家团聚等内容的综合性大节,亦为集喜庆礼仪、祭祀习俗、节日服饰、饮食文化等民间百俗之大成者。书写了中华民族文化史的辉煌篇章,不失为华夏大地绽放的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葩!

  广义的春节包括年前和岁后两个部分,在这岁时循环的转换时节,除旧与迎新构成传统春节的两大主题:“年前驱邪祛秽,岁后迎新纳福”,均在春节的活动范围之内。而今重点谈及的节俗活动为“正月正,拜大年”。

  古时把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谓之正月,把正月的第一天谓之正日,正月正,即大年初一是也。正月初一还称作“三元”,《玉烛宝典》载:“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三元。”三元,指岁之元、时(季)之元、月之元。一元之始的正月正乃古俗中最热烈、最隆重、最喜庆之节日,而拜大年则为岁时礼俗中最为高贵且又最受崇尚的大礼。

  拜大年之礼俗,由来甚久。相传,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凶猛异常,人们叫它“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会窜出山林,掠食噬人。最初,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关上大门,躲进屋里避灾。初一早上,“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敢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后来,人们发现“年”怕红色、怕光亮、怕声响,于是就在院门上张贴红色的对联,晚上大人小孩通宵不睡,在屋里屋外点上灯笼火把,并在院内笼上一堆火,烧青竹。竹子遇火后便会发出噼噼啪啪的爆裂声,如此一来,吓得“年”仓皇逃窜。第二天早晨,人们见面后,相互作揖道喜,庆贺把“年”吓跑了。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春节拜年之礼俗。

  据考,自汉代始,即已有了大年初一拜年之礼俗。当时不仅老百姓互相拜年,王公大臣、夫人小姐也要进宫给皇帝、后妃拜年。据说,汉桓帝时,大将军梁冀因为给皇帝拜年有点儿漫不经心,可谓不恭不敬,故被皇帝罚了一年的俸禄。从中可见,拜年是一种既严肃而又诚挚之礼节,万万不可掉以轻心。那时候,庶民百姓拜年尤显活跃。大年初一,家族及亲戚朋友间相互拜年,互致节日祝贺已蔚然成风。宋代时,拜年之举已蔚为大观,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正月正)士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时至明代,拜年之风更为盛行。不仅仕庶互相拜年,朝官也亦然。清代和民国期间,拜年之势头有增无减。

  值得一提的是,自汉代始拜年之礼俗又兴起了互送“拜年贴”之风。当时的达官显贵及文人雅士感到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又牵扯精力,于是采用“名剌”,亦称“名謁”相互传递,以贺新年。那时的“拜年贴”并非用纸制成,而是用竹、木削制而成,谓之“名剌”。据清赵翼《陔余丛考》载:“古人通名,本用削木书字,汉初谓之謁,汉末谓之剌,汉以后虽则用纸,而仍沿曰剌。”名剌,即名帖,《陔余丛考》载:“古昔削木以书姓名,故谓之剌,后世以纸书,谓之名帖。”名帖,亦称“名片”。由此而论,古之“拜年贴”亦即今日之“贺年片”是也。

  需要说明的是,“正月正”为一年中最特别的时日,“拜大年”为节日礼俗中最大的礼节。因此说,拜大年应重“实际”轻“虚妄”。显而易见,登门拜年为真情实意之举,而名片贺年则为虚文浮风也。清《燕京杂记》曾对名片贺年这一虚文浮风作如下记载:“正月初旬,拜年者踵门,疾呼接贴,投一名剌,忽忽驰去,多不晤主人。司阍者记其姓名于册,多有不识者。倘无司阍者,客到嫌于启门,贴一纸囊于门外,外写‘请留尊柬’四字,拜者投剌于中即去。浮文无当,一至于此。”

  说其“实际”也好,道其“虚妄”亦罢,但拜年之礼俗却是根深蒂固的、世代传承的,这也是拜年这项活动从古至今盛行不衰之缘由。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拜年之活动也几经改进。时至清朝末年,除个人之间“互拜”外,还增添了“团拜”这一新的方式。届时,同事同僚同乡欢聚一堂,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除夕夜之子时,为拜年之时辰。其礼仪是:全家老少先向神灵及祖先叩拜,以求神灵、祖先保佑岁岁平安。敬神祭祖后,家中的小辈要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人还要给小辈分发压岁钱,以避邪恶。礼毕,还要到本家族中的长辈家拜年。返回后,一家人团团而坐,聚餐长岁饺子。初一清晨,家家争先早起,抢先于门前燃放爆竹。据说,谁家先放爆竹,寓谁家先富。早餐吃过除夕包的饺子后,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挨家挨户去拜年。拜年的礼节也很有规矩,通常是男的给长辈拜年要先下跪,再叩头,然后起来作揖问好。同辈之间只作揖问好,不叩头。妇女只对自己的亲门近支长辈叩头,对其他长辈只是问好即可。刚过门的新媳妇,则要就此机会认“大小”,对亲族的长辈、实在亲戚的长辈都要行跪拜礼。

  跪拜礼,为我国封建社会源远流长的一种社交礼节。下级见上级,晚辈见长辈,都要行跪拜礼。只是因其“卑躬俯首,毫无生气”,与平等相悖,故民国以后政府废除跪拜礼。《北平晨报》1931年5月14日载:“内政部通令,废除跪拜礼,应以新颁法令,痛斥此种恶习,代以鞠躬礼。”鞠躬礼为一种既庄重而又文雅之礼节,理应提倡之。但即使是时至今日,民间晚辈给长辈拜年行跪拜礼之礼俗却依然存在。

  而今之拜年,已进入电话拜年、手机拜年、网络拜年之电子时代。这既是一种时尚,也是一种潮流。对于这种“世情崇简不崇虚”之做法,不能不说是社会又一大进步。

  总而言之,拜年既是一种高雅、时尚、文明、礼貌之习俗,又是一种团结、安定、祝福、贺岁之礼节。拜年能使家族上下更和睦,亲友之间更密切,邻里关系更融洽。拜年为中华民族被称誉为“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之具体体现,拜年将万民欢度之春节推向了高潮!

小链接
  石书仁,1943年生,辽宁朝阳人。1962年毕业于朝阳师范学校,1976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曾任教师、乡党委副书记、街道党委书记、区土地局局长、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联主席、市国土资源局副县级调研员等职。几十年来,先后出版了诗词集《殷殷乡土情》、回忆录《坦荡为怀写人生》、民俗专著《民俗风情》、宗教文化《朝阳寺庙》、歌曲集《飞翔的音符》、地方志书《老城史记》等十余部作品。退休赋闲后,他笔耕不辍、先后担任朝阳市残疾人作家协会顾问、双塔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双塔区诗词家协会名誉主席、双塔区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等社会职务。

 [责任编辑 昕晨]

好名声网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