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百姓心中的丰碑(刘文艳)

摘要:有人说,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的官职有多高,名声有多大,也不在于他为自己积累了多少财富,而在于他为别人付出了多少,他帮助了多少人,他得到了多少人真正的尊重。

百姓心中的丰碑

文/刘文艳   编辑/昕晨

  有人说,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的官职有多高,名声有多大,也不在于他为自己积累了多少财富,而在于他为别人付出了多少,他帮助了多少人,他得到了多少人真正的尊重。也有人说,人生的价值不是别人告诉你的一个简单道理,因为那是别人认定的生活意义,并不是你的生活意义。只有你自己通过一种灵魂的追索,真切感受到一种可以影响生命体验的意义时,你才真正找到了能够坚持一生的生活意义。一个人在达到一种终极自由的时候,才不需要一种活的意义,因为他再也不会丢失自己活的意义,那意义对他来说,已经变成了呼吸一样的东西。

  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在哪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与追求。前不久,参加了一次苹果之乡的采风活动,我对这些关于人生意义不同角度的理性思考有了更多的认同。

  那是金秋十月,一个艳阳高照的上午,我接到了著名学者、辽宁省散文学会会长初国卿的电话,说散文学会要组织一次很有意义的采风活动,希望我参加。他特别介绍说,这次活动有沈阳农业大学老领导和沈阳农业大学的教授以及十几位散文作家参加,主题是到寒富苹果之乡——沈阳新民市新农村乡靠山屯村,欣赏寒富苹果丰收的美景,感受李怀玉老师研究成功的寒富苹果给人们带来的欣喜和希望。听到这个主题,我二话没说就欣然应允。欣然前往的原因有二,一是我曾经在沈阳农业大学工作过,在那里渡过了我人生美好的六年时光,对沈农有很深的感情。这次活动有沈阳农业大学老领导、老教师出席,令我喜出望外。我很想见到他们,和他们一起重温那段美好记忆。二是我对李怀玉老师印象很深刻,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在香港大公报当记者时采访过她,也曾经写过记述她执着追求,研究成功耐寒苹果新品种的报告文学《香飘塞北》,香港大公报也在重要位置报道过她的研究成果。

  那次采访,李怀玉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聪慧、朴实、干练,爽快,对事业充满了激情,对研究成果充满了憧憬,对老百姓充满了感情,对她的科研项目孜孜以求,十分执着。为了研究成功耐寒苹果新品种,她少年立志,走过青春时代到中年壮年时期,她都倾注了所有精力,这是她一生的追求。通过那次采访,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很高大,很完美,很令人尊敬。

  由于工作变动,我与李怀玉老师已经多年没见,很想领略她的研究新成果。可是,采风出发那天早上我才知道,李怀玉老师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这让我感到十分悲伤和遗憾,怀念的思绪久久在心中萦绕。

  当然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人们都为李怀玉老师骄傲着,她的“寒富系列新品种”已经在辽沈大地广泛种植,我国冷凉地区的苹果产业因此而进入了“寒富时代”。一些果农因种植寒富苹果而发家致富了,新民市新农村乡靠山屯村就是一个寒富苹果生产基地。那里的老百姓为了纪念她的丰功伟绩,提议为她矗立一尊雕像,建设一个怀玉广场。现在,这一提议已经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赞同与支持。

  这让我感到很震撼!矗立一尊雕像,建一个怀玉广场,一个人得有怎样的功德才能得到老百姓如此高的礼遇啊!

  从沈阳出发到新民要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我的思绪始终没有离开过李怀玉老师。我为她的故去而感到悲伤,也为她赢得了那么高的荣誉而感到自豪。由此也回想起了1994年拙笔报告文学《香飘塞北》的一些文字:

  秋阳沐浴着塞北寒地的巴林果园,金风送爽,硕果飘香。一向被判为优质大苹果禁栽区的果农,正满怀丰收的喜悦,采摘那红艳艳、沉甸甸、品质接近于世界高档品种的宁丰、宁酥、寒富、寒光……刚刚出席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颁奖仪式,载誉归来的苹果新品种育成人李怀玉教授,一大早就来到苹果育种圃,亲自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果树育种家、栽培家以及咨询、引种、参观的人群。

  年近花甲的李教授,高高的身材,丰满的体态,衣着朴素,笑容可掬;得体的短发在微风中飘动,圆润的脸庞虽然少有几分女性的白皙和娇媚,但却洋溢着刚毅、自信、豁 达和健美。

  一阵阵爽朗的笑声,给早已充满双重丰收喜悦的苹果园又增添了一层欢乐的氛围。人们对一12。c线以北的大漠边缘,竞能生长出如此优良品质的大果型苹果,感到十分惊奇。然而,当人们分享这几十年心血结晶的科研成果时,是否也曾经想到过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呢?

  李怀玉教授30年代出生于辽宁省南部久负盛名的“苹果之乡”。刚步入学龄时便随父母迁居江城哈尔滨。受中学生物课米丘林学说影响,她迷上了果树栽培,竟在自家房后庭园里,栽上了各种果树,开始“栽培试验”,企盼着南果北移的奇迹。为此,小伙伴们都戏称她“小米丘林”。

  “李怀玉报考沈阳农学院了!”这条消息惊动了同学、班主任和校长。大家都为这位学习门门五分、体育三项全能的高材生,不学医,不报工,偏要学农而惋惜。可李怀玉却怀着希望与憧憬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沈农校园。

  新生入学这一天,张克威院长到女生宿舍来了。进门就问:“谁是哈尔滨考来的‘小米丘林’哪?”刚刚入学的李怀玉,颇为惊异地端详着这位慈眉善目、笑容满面的长者,试探性地委婉回答:“我是来自哈尔滨的园艺系新生。”张院长是抗日战争时期从美国回归祖国,又转赴延安并多次见过毛主席的农学家,他见来自江城的“小米丘林”身材修长,眉眼聪慧,回答问题毫不怯懦,心中十分高兴。接着又问:“为什么要学园艺系?”“打基础、学专业,将来为北方寒冷地区培育抗寒果树新品种”。张院长握着她的手,拍拍她的肩,无限喜悦地说:“好!我等着品尝你育成的新品种。

  6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科技工作者的工作条件也比较艰苦。以“门门功课全五分’’的优异成绩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的李怀玉,为了获得果树种质资源第一手材料,经常深入到边远山区去寻访、考察。不通汽车的乡村要靠骑自行车,骑车不便的山路须靠步行。有时从县城出发,自带干粮,一走就是一整天。晚上就借宿在村屯农舍。山村的夏夜,深邃而静谧。李怀玉秉灯整理资料,困倦了,就步出房门,远眺那不断眨眼的繁星。有时,满天的星斗都变成了苹果,越来越多……

  有一次,李怀玉冒雨骑车下乡,途经小溪涨水,她便脱鞋光脚,扛着自行车涉水过河。快到对岸时, 被一段长满青苔的圆木滑倒,扭伤了膝盖骨,住院治疗月余,伤势轻缓后又照样下乡、赶路、爬山。连续几个秋冬春夏,李怀玉的资料库里积累了千百株蕴藏有抗寒基因的种质资源。

  三年困难时期刚过,苹果抗寒育种的科研项目正式列题了。“小米丘林”正式以主要育种执行人的身份,开始了首轮杂种后代的选择和培育。她一株一株编号,一张叶片一张叶片考察,并将选种圃中叶片大、绒毛多的优良单系高接在母树上,第二年就全部开花结果。她发现第3行第20株这个单系的果个大,果肉脆,品质好,成熟期早,具有较好的经济性状。于是为它编号“320”,并给予特殊关注。到了七十年代末期,几经磨难的“320”优良品系终于通过了省级品种审定,正式命名为“沈香”,并在1979年辽宁省科学大会上,获重大科技成果奖。

  在成功面前,李怀玉始终没有停止奋斗的脚步。她先后与省农科院、赤峰林科所等七个单位组成了“苹果抗寒育种协作组”,开始了又一轮艰辛而曲折的苹果育种工作。综合多年来苹果育种经验和自身近20年的育种实践,李怀玉深深地感到,只有选用本地区最抗寒的种质资源,再与外引的优良品种杂交,才有可能获得既抗寒又优质的后代。于是,他们选中了抗寒性强而风味酸的东光作母本,选世界高档次的富士等作父本,制定了近20个杂交组合。

  1978年春,李怀玉趁“科学春天”吹来的强劲东风,亲自率领协作组成员,以匆忙的脚步踏遍了辽南、辽西和渤海湾苹果产区。刚刚采集到几十种父本的花粉,又风尘仆仆地赶到辽北大地的西丰县凉泉果园,为生长在当地的母本东光苹果树进行人工杂交授粉。功夫不负苦心人,到了秋天,经人工授粉的果树上,结出了杂交果实。

  苹果杂交育种获得杂交种子,仅仅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此时李怀玉最着急的是这批有希望的杂交种子播种在哪里?几乎是在同一个时刻,协作组成员宁城县巴林果树试验场主任乔凤岐,也在筹划如何处理他们收获的那部分种子。他们有现成的选种基地,就是缺乏选种的系统知识和程序。基于共同的目标和多年的互相信任,李怀玉和乔凤岐决定,把两家相同组合的杂种集中播种在巴林果园的沃土中。

  当科学春天之和风又一度染绿塞北大地时,巴林果园的杂种圃里长出了近万株各具特色的杂种实生苗。经过连续三年“斯巴达式”的锻炼,经不起寒冷考验的娇生儿被淘汰了,只有那些细胞核中保留有母本抗寒基因的实生苗被保留下来。

  到了1985年,杂种实生苗已经走完了生命周期中的童年时代,陆续开花结果了。面对一批批开花结果的株系,育种者都像养育婴儿那样爱不释手。春天顶着风沙,夏天冒着烈日,年复一年,夜以继日地在田间观察记载,对比取舍。有一次,李怀玉和助手连续几天工作在选种圃,因高温酷暑加之过度疲劳,竟休克过去。育种专家这种敬业精神,强烈地感染了课题组的成员和果园的农工。又经过连续三年的品评鉴定,第一批入选后被命名为“宁丰”与“宁酥”的两个新品种,破天荒地综合了父母本的双重优良特性,树体抗寒性超过国光,相当于黄魁,果实品质超过国光,相当于或接近于富士。出席省级阶段性成果鉴定会的专家评语为:新品种的育成,是苹果抗寒育种工作的新突破。继第一批选择出宁丰、宁酥两个新品种之后,李怀玉又从其姊妹优系中选出了寒富、寒光和东冠……

  “抗寒优质大苹果新品种科研成果”,获1993年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李怀玉教授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盛会。接着,应塔里木农垦大学邀请赴新疆,以“苹果抗寒育种”为题,在天山南北从事两周讲学活动。香港《大公报》在[大江南北]专栏的显著位置,以《优质苹果超富士》为题,报道了苹果新品种育成的积极意义和李怀玉教授40年从事果树育种事业的卓越贡献。

  李怀玉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她也得到了方方面面的支持,记得我在《香飘塞北》的结尾写道:“可以设想,在不远的将来,李怀玉教授育成的苹果系列新品种将遍及世界苹果带的北疆……祝愿她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转眼间二十年过去了,文中的美好预言都已经成为了现实。虽然李怀玉老师已经离世了,可她的寒富苹果却已经在沈阳安家落户,并给沈阳以至东北及全世界的冷凉地区创造了巨大财富。

  乘车一个多小时来到了新民市新农村乡靠山屯村。在一个空旷的广场上,李怀玉老师雕像的奠基仪式已经做好准备。广场周围插满了彩旗,五彩缤纷,飘飘扬扬。广场上聚集的村民,如同过神圣的节日一样兴高采烈。

  李怀玉老师的老伴李家福教授已经年过八旬,依然精神爽朗,来到这里就像到了家一样。他兴奋地告诉我们,寒富苹果在这里大面积种植成功了,我们可以到山上去看看。跟着他的指引,很快就来到山上。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苹果树,已经完全改变了荒山秃岭的旧貌,红里透金的苹果已经挂满枝头,秋风吹来,妩媚的红苹果随风摇曳,好似向远道而来的亲人们点头示意。

  沈阳市林业局的同志向我们介绍说:现在沈阳市已经大面积种植寒富苹果,靠山屯的农民就靠种植寒富苹果发家致富了。他很兴奋地说,这里的农民,过去生活很贫困,自从种植成功了寒富苹果,家家户户收入翻了翻,都达到了小康水平。他还举例说,有一户残疾人两位老人,就是在自己的房前屋后种植了寒富苹果,年收入两三万元,生活得很好。

  下午,我们来到了寒富苹果的采摘园。我还是头一次看到这样的美景,硕大的红苹果,把一棵棵苹果树装扮得如同戴着满头首饰的新娘,太美了!大家先兴致勃勃地拍照,继而又喜笑颜开地选挑又红又大的苹果托在手里欣赏,真是太惬意了!

  回来的路上,路过彩旗招展的怀玉广场,心里很为李怀玉老师感到骄傲。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能够在人们心中有这样高的位置,太难得了!都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得有怎样的口碑才能让老百姓有这样的动议啊!

  我心里默默地说:李怀玉老师,您虽然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您已经活在了人们的心里。您的一生有许许多多的付出,有许许多多的艰辛,甚至还有许许多多的委屈。但是,您的丰碑矗立在老百姓的心里,矗立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这片美丽的土地因您的奉献变得更加美丽。您培育成的寒富系列苹果第一次将优质大苹果适宜栽植范围向北推移了二百公里,为我国“三北”以至世界苹果带之冷凉地区开创了栽植优质大苹果的新纪元。可以说,您的寒富苹果在一定领域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这是您对人类的贡献,也是您对世界的贡献。由于您的贡献,很多人得到了帮助,甚至改变了命运!您的一生没给自己家留下多少财产,但你却给这个社会,给千千万万的农民留下了难以估价的财富,从而受到了人们的尊重!我觉得,您的一生活得很有价值、很有意义,让人尊重,让人怀念。我想,在您的雕像正式揭幕时,我一定还来拜望您。

  (原载《绿叶》2016年第11期)

小链接

  刘文艳,现任辽宁省政协常委、文化与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有百余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诗歌、文学评论在《人民日报》《香港大公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曾出版传记文学《尹湛纳希传》,填补了蒙古族现实主义文学鼻祖尹湛纳希生平传记的空白。曾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版报告文学集《春风秋雨》,引起反响。近年出版的纪实散文集《爱的诉说》获得第五届冰心散文奖散文集奖、第八届辽宁文学奖辽河散文奖。

刘文艳文学作品选

好名声网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