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尜儿
文化信使/吴守贵 编辑/繁花似锦
正月初二这天,三个姑娘都带着姑爷、孩子回来团聚。大人小孩共十二口,欢声笑语不断,热闹非凡。我和老伴看见三个姑娘家庭和睦、幸福美满,乐得合不拢嘴。姑娘、姑爷戴上围裙挽起袖子下厨,有的择菜、有的改刀、有的炸鱼,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好一派热闹景象。当我看到四个外孙相互礼让、玩得开心时,也勾起了我自己对童年的回忆。
我的童年尽管处在困难年代,缺衣少食,但因为有父母的呵护,还是充满了幸福与快乐。
辽西的冬季是漫长的,在正月,大人们都借正月空闲时间串门儿、走亲戚,交流生产和管理经验。孩子们也穿上过年才换的新衣服、新鞋和新袜子,迫不及待地跑出去与小伙伴们相比、显摆一番。
女孩子们选个背风的空地跳皮筋、抓嘎拉哈自不必细说。男孩子们凑到一块儿玩扔坑、弹玻璃球、打尜儿等游戏。
玩打尜儿游戏是孩子们的最爱。尜是一种两头尖中间大的玩具。把尜放在硬地上,右手握根棍子,称为尜棍,用尜棍敲打尜的一头,待尜腾空的同时,挥动尜棍将尜打出去,打得越远越好。
玩打尜儿游戏,经常由孩子头儿大虎出头组织,大虎安排留根儿回家去取尜和尜棍,六人分为A、B两组,大虎为A组、留根儿为B组,为公平起见,剩下的四人通过“锤子、剪子、布”,三战两胜决定择组优先权。
战场摆在生产队的南墙根儿。先讲规则,是来“哈苏”的还是来“五张啪叽”的,多数人主张来“哈苏”的。那啥叫“哈苏”呢?就是输的那一组的成员,无论赢的那一组把尜儿打到多远,输那组成员捡回尜时口中都要一直念着“苏”回到城里,声音以别人听得到为准,来三轮定输赢的。
讲好规则后,靠墙根儿画个宽2米、长2米的城池。在城门口预先画一道线,尜儿要摆放在这道线后面打才有效。先后次序由领队通过“锤子、剪子、布”而定。A组人打出去,B组人原地捡起投回城池,投进城里即算B组赢,A组换人打,若打出再投进城,A组再换人,直到投不进,A组那人在尜儿的落地位置接着打一次就算成绩了。怎么算成绩呢?用打尜儿那根棍去量,有多少棍记账。三轮完事,按成绩多少计算输赢。赢的这一组每人再打一次,输的那一组的人分别把尜儿捡起“苏”着回到城里,游戏在笑声中结束。
鲁迅先生有句名言:“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锻炼了孩子们身体平衡、肢体协调以及力量控制能力,游戏给了孩子自豪、满足、开心等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为孩子提供了展现其潜能的机会。
“姥爷,吃饭啦。”
我的回忆被外孙的招呼声打断,而打尜儿却是我一生忘不掉的情怀。
[责任编辑 赵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