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养鸡的经历
文化信使/瞿军(四川) 编辑/昕晨
十二岁那年,我正上小学五年级。
那时候的孩子,课程不多,书包不重,属于自己的时间也多,也不似现在的孩子,没有升学压力,也没有多少作业。
每天下午到校,大概只有两节课,一般是音乐、图画、体育和劳动之类的副课。下午四点左右放学离开学校,父母还在厂里上班,无所顾忌地干一切想干的事。
当然,那时也没有电子游戏,没有电视,我们那帮野孩子只有粘知了,逮麻雀,下河游泳,摸鱼捉虾,这些更贴近自然的课外活动。
有些孩子拥有为数不多的连环画、小人书,便十分骄傲了。虽然当时的连环画、小人书,才卖几角到一元不等,但一般家庭的孩子也买不起多少,最好的办法是租书。到街上私人开设的租书店,两分钱可以租一本连环画,不能带走,就在书店里一长排木板凳上坐着翻阅,也允许租书的小朋友随意交换着看。如果是两三个熟悉的孩子一同去,等于是两分钱看两三本书。为了少花钱多看书,我经常租一本看两三遍,直到这本书的内容、细节几乎能背下来。
儿时的我,基本上是个独行侠,很少跟小伙伴们结伴疯耍。我更喜欢独自安安静静看书,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行走。也喜欢养花种卉,饲养小动物。
我在家门前的空地上,种过鸡冠花、指甲花、太阳花和菊花等。家门前的小院,四季姹紫嫣红,引来许多蝴蝶和小昆虫。特别是有两棵黄色的红苕花,长得十分喜人,高有一米多,蓬蓬勃勃,每朵花的直径不下十公分,是嫩黄色,在阳光下格外娇艳。
儿时,我养过鸟,养过一只叫小花的土狗。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个独特的、而其他孩子都没有的爱好:养鸡。那年开春后,在我百般要求下,母亲好不容易花了三元钱,给我买了六只小鸡仔,五角钱一只。三元钱,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时,可买两斤多猪肉或其它许多生活用品。小鸡仔买回家,母亲叮嘱我:“好好养,过年我们家就有肉吃了。”
其实,家里生活条件差,我也知道母亲很心疼那三元钱,虽然她再为难,我的眼泪和央求,都是能打动母亲的管用法宝。小鸡买回来,都是黄色毛绒绒的,十分可爱。
从此,每天下午放学后,我这个鸡司令便雷打不动,到家后面的小山上去捉蚂蚱、蟋蟀和蜻蜓来喂养它们。
小鸡都是散养的,早上我把它们从窝里放出来,便拍着翅膀,撒着欢,叽叽喳喳地叫着,到门前的油菜花地里去寻找食物,小草,草籽,蚯蚓等,都是它们天然的食物,我每天所捉的蚂蚱、蟋蟀,只是它们的加餐、甜点。
捉蚂蚱、蟋蟀,我已捉出了经验。
每天下午放学,回家放下书包,我就拿起一把细长柔软的小竹竿,沿山脚密密的草丛开始搜寻。小竹竿一扫草丛,蚂蚱飞,蟋蟀跳,手掌一拍,便按住一两只。捉住后,用一根细细的铁丝穿上。捉一只,穿一只,一个多小时,可捉长长的两串,然后兴高采烈地回家。每次离家不远时,我啯啯啯一声唤,小鸡们便从菜地里叫着扑向我,六只小鸡很快围绕我脚下,像簇拥着一个凯旋的君王。我把还在弹腿、扇翅的蚂蚱一只只取下,往地上一抛,小鸡们便争着围抢。那情景,要是放到现在用手机拍下,该是一幅多美的图画!
时间一天天过去,小鸡一天天长大。那个夏天的暑假结束,每只小鸡都有两斤多了,已是半大,个个毛光油滑,结结实实。来我家的叔叔、阿姨看到了,都称赞:“你们家这群鸡养得真好!”
转眼春节又到。小鸡们长成了大鸡,两公四母。在我委屈的眼泪中,家里还是杀了两公一母,另将一只母鸡送给了亲戚,剩下两只正下蛋的母鸡。
除夕夜,鸡肉香喷喷的诱惑,使我忘掉了委屈,抹干眼泪,一碗浓香的鸡汤让我幸福了很久。母亲在餐桌上的两句话,也让我感到自豪:“军儿辛苦了,把这群鸡养大。以后那两只母鸡下的蛋,你多吃点。”朴实的话,就是母亲对我的最好奖励。
小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