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一次“赶川儿”
文图/张建民 编辑/明月
“赶川儿”是我们家乡的方言,我不知道这几个字书写的是否正确。怀着试试看的心态,上网搜索了一下,的确有“赶川儿”一词,解释的意思也和我们家乡的传统风俗大同小异。
所谓“赶川儿”,就是谁家有红白喜事的时候,村子里的小孩子可以去吃,也可以拿盆或拿碗去,吃完之后,管伙房的大师傅会给孩子们拿来的盆或碗盛满,让孩子们端回家去吃。
按照老家的风俗习惯,“赶川儿”并不是一件什么丢人的事情。相反,如果谁家办事情,没有小孩子去“赶川儿”,只能说明办事情的家庭人缘差,连小孩子都不愿意去。
记忆犹新的是,我读小学二年级的一次“赶川儿”。我读小学的时候,每周六都是上课半天。其中的一个周六,中午放学后,同村的小伙伴们都一起急忙地往家走。临近一个村庄时,远远地就听见响起长时间的鞭炮声。同行的小伙伴们七嘴八舌地说:“这挂鞭炮得有5000响,这肯定是谁家有喜事啊,要不我们去‘赶川儿’,要点喜糖怎么样?”小伙伴们一拍即合。
同行的小伙伴中张老四是年龄最大的,在小伙伴们中间也很有影响力。在张老四的带领下,原本路上一直喊饿的小二也一下子来了兴致,三步并作两步地跟随大家一起向鞭炮响起的方向前进。
拐过一个山弯,不长时间就到了办喜事这家的大门前。看着地上还有红通通没响的“臭子儿炮”,小伙伴们一哄而上,迅速地加入到了捡“臭子儿炮”的行列。因为我们每天上学放学都必须经过这个村庄,旁边的大人们知道我们几个小孩子是邻村的,所以他们就大声地提醒我们,一定要当心,千万别让“臭子儿炮”在手中响了!
办喜事的东家见小伙伴们在他家大门口捡“臭子儿炮”很起劲儿,急忙迎了出来。不容分说就把我们请到了屋里,每人分了几块糖,然后诚恳地挽留大家吃完中午饭后再回家。
开始小伙伴们执意要走,大家的目光齐刷刷地看着张老四,只见他向我们几个人眨了眨眼睛,大家顿时心领神会。看着东家也是特别真诚,大家就很自然地留了下来。坐好之后,首先是管事的“司仪”做开场白,大致意思是代表东家感谢各位亲朋好友的光临,东家薄酒素菜请亲朋好友多担待……
一阵掌声过后,陆续地开始上菜了。正当小伙伴们准备美餐一顿的时候,大家仿佛听见院子门口有学校吴校长的说话声。大家猜得没错,被东家笑语欢颜请进来的人,的确是我们小学的吴校长。原来吴校长与这位东家是远房亲戚,专程来随礼的。因为别的桌都已坐满,管事的“司仪”看到我们这桌有空余地方,就拿来一个板凳放到我们桌前,于是吴校长就和我们围坐了一桌。
同行的小伙伴们,刚才还兴致勃勃。看见吴校长和我们围坐一桌后,顿时都低下了头。看得出来,大家都有想“撤离”这场喜宴的想法。很显然,吴校长看出我们几个小伙伴是他所在学校的学生,他好像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于是对大家说:“同学们不要害羞,动筷子开始吃吧。”
小伙伴们狼吞虎咽地吃完了饭,辞别了校长,谢了东家之后,一溜烟地跑了出去。回家的路上,小二埋怨大伙说:“你们吃得太快了,我还没吃饱呢!”小伙伴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对他说道:“你就知道吃,你也不看看谁在呀?”
事隔多年,每当我在媒体上看到曝光大型酒宴上“混吃混喝”人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童年时那次尴尬的“赶川儿”。
[责任编辑 赵盼]